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无边丝雨细如愁”到“杜鹃声里斜阳暮”——浅探秦观前后期词风之变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6110
岳阳春

  安徽大学文学院

一、清浅的闲愁

首先以秦观早期的词《浣溪沙》为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叶嘉莹认为苏东坡以词为诗,到了秦少游这里,词又变回了词。秦少游很擅长写一些秦楼楚馆、儿女之思的花间词。在这些词中,他更多的只是表现一种轻柔幽婉的愁思,而究竟愁什么,却没有明确的对象,寄托什么理想、言什么志,亦未言明。这种愁便是“闲愁”。中国诗歌理论批评界一直以来虽有“悲愤出诗人”的观点,但是随着词的发展,一些家道殷实、志得意满的幸运者,他们凭借自己作为诗人特有的对万事万物的敏锐触觉,以及优渥环境下养成的多愁善感的情感惯性,仍然可以写出具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洗礼的好诗词。如冯延巳的《踏鹊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也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闲愁”是一种妙不可言状态。曹丕的《善哉行》中有几句说道:“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讲的就是这种状态。

  首先从情感来源上看,这种“闲愁”是没有来由的。相对于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愁是来自于国破家亡之愁。而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愁,是伤别离。而秦观的《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个愁是来自于何方呢?词中显然没有明确的感伤对象,他并没有在讲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寄托。词人向你展示的好像只是他敏锐的触觉和细腻的心灵。“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词人借女子之身,在一片清寒之中登上小楼。感叹着春日的阴沉沉的天气,如秋天一样萧索。她看见一副屏风,屏风上描画着氤氲的淡烟,笼罩着流水,景色是如此清幽。这一阙词起调很轻很淡,于一片清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敏锐的心灵感受。上阙之景,好似没来由的勾起了词人之春愁,这愁又是如此的飘忽迷离。“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作者将他的愁绪比作无边的细雨,是如此的细腻,又如此难以捉摸。他不是“变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中如滔滔江水的愁;更不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忧国、痛彻心扉的愁。这种“闲愁”,因为它来的无甚原因,可能只是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感特质的日常具象化显现,因而他表达出来也是如此迷离飘渺,不可言说。

  春愁虽难以言说,但实际上,当我们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思考时,也可以大致揣测出词人作词时的心境。《浣溪沙》这首词作于诗人经历政治挫折之后,被贬至处州之前。这并不是人生的绝境。但人心总是不满足的,人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时,会期望温饱的生活。而当一个诗人摆脱了饥寒之苦,坎坷不遇等等现实的烦恼,开始有时间和心情来仔细端详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自己内心中纤细幽微,难以言喻的心绪之时,就会发现,无论拥有怎样的物质富足,人生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企羡。就像获得成功之后,内心却会感到阵阵空虚一样。除此之外,还有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在总会降临并且正慢慢逼近的死亡面前,一时难以实现的政治志向,更能够激发出敏锐多思的词人的愁绪。因此从根本上说,闲愁之词其永恒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人性心理结构的深层意识。正是秦观这种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敏感多思的词人,才能撇开现实的琐碎困扰,把自我的独特情感触角伸到心灵意识深处,把人类心中长存的一份感伤—无可避免的人生的缺憾,表现出来。

  从情感浓度上来看,“闲愁”的情感浓度是十分“轻淡”的。看“漠漠轻寒上小楼”一句,“漠漠”是广漠无边的意思。词人自感被广漠的寒冷包围,以景言情,他实际上从这一句就开始渲染春愁。但不论是寒冷还是愁绪,都如此之轻,像梦境一般轻,像无边丝雨一般缠缠绵绵又容易令人忽略。对比如东流春水般无穷尽的愁,令花鸟凄绝泣血的苦,试想这一方春愁,若不是似“淡烟流水”的清幽宁静让词人得以触摸自己的内心深处,可能就被世俗的纷扰打散了。在这要散未散之中,只余宝帘闲闲挂在小银钩上。这一具象事物的最终显现好像宣告了之前的小楼、轻寒、淡烟流水、飞花、细雨都如一帘幽梦般轻柔、飘渺而不真实。这样的愁绪是情调的渲染,而不是情感的冲击。仿佛是流水上氤氲潮湿的雾气,弥漫在周身,浸润着灵魂,使人不知不觉沉溺于一种恬淡的感伤之中。

二、凄苦的哀愁

由于政治斗争中的失利,敌对的党人对秦观、苏轼、黄庭坚等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在被贬至处州之后,秦观又因谒告写佛经,遭到了第二次贬谪。这次,他被贬到了更为荒凉偏远的湖南郴州。这可能是秦观为官一生中最为痛苦的经历。他在去郴州路上写了几首极为悲伤的诗,其中一首《题郴阳道中—古寺壁》,便描写了他在贬谪途中的困苦: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淑相追坏壁中。北客思家浑不寐,荒山一夜雨吹风。

  这个时候的他,脱离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终于开始感受到真正的人生艰难与险恶。他已经没有闲情去品鉴内心深处无来由的春愁,而不得不直面离别、饥饿、老鼠、荒凉破败的古寺,他开始直面人生中真正的凄风苦雨。这使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一种强烈的忧伤和恐惧。于是他写了一首非常悲伤的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郴州旅馆》)

  叶嘉莹认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一句,并不是现实的形象,而是有一种象征的意味。细读这一句,烟雾朦胧,不辨前路,词人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在何处呢?至此,词人已经完全迷失人生的方向了,也没有对往昔的追忆带来的短暂慰藉。在《千秋岁》中,哪怕词人最后说“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但仍有莺啼花影,仍有对西池会的记忆。但在《踏莎行》中,词人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没有过去,更没有未来,只有无尽悲苦的现在。“失”与“迷”痛诉了词人当下的绝望,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了一种颓废、破灭的意境。

  词人表现的悲苦是有来由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讲的是人生迷惘也是政治失意,“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讲的是离别之苦,早已不再是无边丝雨般的春愁了。词人之悲苦其情感浓度是极为强烈的,是杜鹃啼血的悲苦。中国古诗词中写杜鹃的很多,“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杜鹃啼血是个很凄惨的典故,相传杜鹃昼夜悲鸣,啼至出血乃止。诗人用此典故,便是形容情感哀痛到了极点。而《踏莎行》中,杜鹃啼于日暮沉沉之时,更是将天涯断肠人凄楚的境遇渲染得无比沉痛。南唐后主李煜的遭遇也可称悲苦之至,本是一国之君却一朝沦为他国的阶下囚徒。他的悲愤与屈辱在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诗人更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创作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于表现对象,同时也将郁结于心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使其得以净化。《虞美人》中,东流的春水浩浩荡荡,带走时间的同时也使李煜的悲愁如春水般倾泻而出。但是,秦观的悲愁如何释放呢?“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词人的失意之悲、离别之苦如无数的砖块一样,一层层的“砌成此恨”。一个“砌”字,简直要把词人一生的悲苦都写尽了,它如此之沉重,又如此难以排解。词人心内郁结无尽悲苦难以排解,只得向郴江发出诘问:你既绕郴山而流,又为何要流到潇湘去呢?应知天地自然,本该如此,词人此问实在无理。但是,天地之间,又有什么是有理的呢?为何人要经受生死别离之苦?为何朝堂之争要赶尽杀绝?为何“人生长恨水长东”?苏轼最为欣赏“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句,实是没有经历过深切的痛苦,便体会不到词中所蕴含的面向宇宙人生的哲思。

三、秦观前后期词风变化原因

从秦观前后期的词风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性格原因对词作的影响。同乐观旷达的苏轼相比,秦观是一个对感伤和愁苦最为敏感,体验也最深刻的人,他的内心似乎过于纤细了。在尚且朝堂为官,人生平顺之际,便能敏锐接收到并传达出人生微妙却普遍的无名忧伤,及至遭逢人生风雨,不若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自若,他的敏感多思却将他惊惶的内心彻底打乱,从而砌愁堆恨,迷失津渡。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秦观却相反。他在前途充满希望,人生得意时,会喜不自胜。如诗《辇下春晴》:“平康何处是,十里带垂杨”这样轻快昂扬的诗句。此诗写于诗人应举之前,秦观性格中恃才傲物的一面使他对此次的科考有非常大的信心,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平步青云,在官场有所作为。在第一次科考之前秦观也曾作《钱秀才序》:“不顾忌讳,如平生故人”,“笑语终日去”、“遨游饮食而归”,“纵酒狂醉,各驰驴去”、“异日复然,率以为常”。几句序言,一个豪情率真、放浪形骸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然而,当秦观遭受打击时,又很容易陷入悲苦难以自拔。神宗熙宁四年二月,科举改制,将取仕重点从诗文改为经义、策论,这造成了秦观首次科考落榜,他也因此备受打击。落第回乡之后,秦观生了一场大病,闭门不出,作《掩关铭》。铭文“植芳树美兮亦既蕃,执耰搏虎兮更众难。自核不迷兮邈《考槃》,蹇民多艰兮戒求全。”以屈原、陶渊明来标榜自己不慕荣华,忘怀得失,传达出避世归隐的意图。但实际上秦观并非真的有退隐之心,接下去作者便对变法带来的政治昏暗,民生艰难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可见,科考失意的秦少游依然如之前那般醉心政治,《掩关铭》不过是他承受不了的名落孙山的打击而发的丧气之语。不得不说这是秦观的性格缺陷,他无法做到于逆境中“悠然见南山”、“一蓑烟雨任平生”,反而很容易使自己迷陷其中。及至后期遭贬谪,写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样的词句,他自觉自己的人生已经毫无出路了。

  另一方面,秦观为官时期陷入党政之争,党争的失败也是他词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秦观年少时也是个胸怀大志,豪情慷慨的人。《宋史》中有记载:“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然而秦观入朝为官之后,并没有很快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北宋党争异常激烈,王安石变法引起了朝野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这一部分人相对于王安石领导的新党而言被称为旧党,其中就包括了时为词坛领军人物、“蜀党”首领(蜀党为旧党分裂出的三党的其中一党)苏轼。而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自然被视为苏轼同党。苏轼反对变法失败,“乌台诗案”的爆发给秦观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接连两次的贬谪也使秦观陷入了人生低谷。他这一时期的诗词传达出了深重的忧愁,如《霅上感怀》:“旧事欲寻无处问,雨荷风蓼不胜秋!”又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早期的昂扬与慷慨早已被消磨殆尽,此时的他正是人生多风雨,失意满愁肠。秦观有着较为强烈的功名之心,使得不得不时时忍受政治失意带给他的折磨,如果他能够像他的老师苏轼一样乐观豁达,便不会任由自己在痛苦之中沉沦难以自拔直至英年早逝。

  秦观词的前后期变化正照应了他的人生起落。有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对于诗人也是如此。正是秦观将自己的人生悲剧写入词中,词坛才收获了如此悲怆深沉,哀怨动人的经典之作。当然,不论是秦观前期轻浅的闲愁还是后期遍尝人生苦难后深切的悲痛,实际上都触及到了最为普遍、最令人动容的人生的缺憾。因而对于千百年后的读者,仍然可以引起感发与共鸣,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注释:

  1.叶嘉莹.古诗词课[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2.《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