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新探——以《儒林外史》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6183
崔淑萍

  苏州大学文学院

一、《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长篇小说,虽不及四大名著意义深远,但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在明清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描绘了一幅明朝文人士子为功名富贵前赴后继、奔走呼号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明朝的世间百态,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对文人的侵蚀,极尽警世、醒世之意。同时,作者通过刻画少数淡泊名利、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部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每个故事都有一两个中心人物,其他人物围绕中心人物陆续出现,我方唱罢你方登场,由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

1.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回,可分为三个部分:总括部分点明主体和创作意图,刻画了理想人物王冕的形象。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明宪宗成化末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一百年多年间几代士人不同的命运遭遇。结尾部分与“楔子”相照应,点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荼毒。

  本书是由多个短篇故事连缀而成的连环式结构,一个故事由若干回构成,每个故事有一两个中心人物,故事与故事之间或有些许连接,或直接转场,前面故事的某些人物可能会出现在后面故事的边缘,后面故事的中心人物,也可能会在前面故事中做简单铺垫,这就是《儒林外史》独特的联环结构。

  虽然故事情节不连贯,但其各部分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书中一开头就点明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对科举制度下八股取士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后第二部分先刻画了众多深受八股之害的士人,以具体人物和事例证实中心思想,随即又刻画了一群正面人物,先抑后扬,表明作者的态度和追求,最后描写正反面人物的命运发展,更能揭示出八股取士荼毒读书人的思想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正反面人物,叙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目的都是为了呼应中心思想,自始至终,作者“反对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没有变,批判八股取士的思想主题也没有变,这也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一条线索,支撑起全文的故事框架。

2.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历来受各位专家学者的青睐,作者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描摹得形神兼备,鲁迅先生称其“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既有迂陋穷酸的腐儒形象——周进、无耻卑劣的贪官污吏形象——汤知县、自欺欺人的假名士形象——牛浦郎,也有唾弃功名富贵的理想人物形象——王冕、杜少卿等,还有少数女性形象,作为众多男性文人士子中的点缀,同样耐人寻味,比如泼辣蛮横的王太太、随夫殉葬的王三姑娘、饱读诗书的鲁小姐、追求自由的沈琼枝等等。可见,吴敬梓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众生相。

3.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著称,鲁迅先生称其“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作者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比如第三回的“范进中举”运用夸张手法,通过范进这一个小人物,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大背景,这种写法看似夸张,但有理有据,将科举取士对人的灵魂的毒害进一步放大,其批判和揭露意义加深。再如对比、反差的大量运用,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转变、梅玖对周进的前后态度转变,都极尽讽刺之意。还有戏剧性的转变,本书既充满着喜剧性,又充满着悲剧性,悲喜交织,喜剧因素往往加强了悲剧性,更加凸显全书的中心思想。

4.针砭时弊的社会意义。

吴敬梓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看遍了世间百态和众生相,他最终还是意识到“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所以在本书开头,他就借王冕之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八股取士”一法定的不好,“一代文人有厄”,他痛恨八股文将人的思想束缚住,痛恨科举制荼毒文人士子的心灵。文中杜少卿这一形象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杜少卿摒弃功名富贵,拒绝趋炎附势,乐善好施,同情下层平民,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解放,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这“是一部放射思想光芒的现实主义杰作,吴敬梓以深邃的目光洞悉污浊的世俗生活,针砭时弊,用人物形象表达追求独立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潮。”

三、《儒林外史》的教学方法新探

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教学价值需要依据多方主体的要求来确定,学生、教师、教材、课标、文本······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两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二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儒林外史》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名著推荐,九年级的文体阅读应“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九年级以阅读小说、诗歌、戏剧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1.运用阅读策略,学习梳理整本书的结构。

首先,运用组织建构策略,梳理情节结构。在正式的阅读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学生阅读一本书,首先需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散乱的人物关系梳理清楚,按照人物出场顺序,绘制人物关系图,从而建构数个以某些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并且引导他们梳理每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和线索,掌握大意,在明白每个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概括出一条贯穿全书始终的线索,总结全书主旨。

  其次,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循序渐进阅读文本。教师可以采取“一篇文章带一部著作”的拓展策略,学生在九年级上册已学过《儒林外史》中的单篇文章《范进中举》,通过学习鉴赏单篇课文,产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先阅读书中和范进中举相关的情节,进而继续阅读整本书。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拓展延伸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比如阅读《卧闲草堂评本儒林外史》,了解其中切中肯綮的评论,有助于把握整本书的思想主题。

  最后,运用深入探究策略,分析细节以小见大。由于本书字数冗长、人物关系复杂,学生很难抓住作品的中心思想,当学生在总结作品主题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小故事深入探究,深入分析各方面细节,得出其背后隐含的意义,也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得出全书的思想主题。

2.赏析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

首先,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入手。比如赏析迂陋穷酸的腐儒形象时,从他们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看出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进而揭示出八股取士制度和封建礼教给儒生带来的精神残害,使他们精神分裂、价值扭曲,并揭露八股取士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从某一典型事例入手。比如汤知县害死卖牛肉的老师傅,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看出他们贪婪、蛮横的本质,这也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再次,对于严监生这类主要中心人物,应引导学生仔细推敲琢磨,从这个人物的各方面入手,以掌握吝啬鬼的一面为主,同时也要了解他慷慨有人情味、缺乏主见、外柔内奸等其他方面的性格,掌握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喜剧性。

  最后,《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虽然不及反面人物多,但却是寄托作者思想之人。所以,在分析这类人物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人物形象与作品主旨联系起来,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全书的思想主题。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批判精神。

《儒林外史》是一篇长篇古典小说,年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教学时就需要调动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本书写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初步萌芽,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水平提升,宋明理学在当时逐渐被人们唾弃、批判,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思想解放。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家庭经历下,又受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影响,吴敬梓的民主启蒙思想开始萌芽,他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和封建伦理纲常对人的腐蚀和侵害,所以刻画了二进、二严、汤知县、王惠等人物,通过这群小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命运发展,深刻批判了吃人的旧社会旧制度。他意识到冲破封建束缚、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在书中刻画了王冕、杜少卿、沈琼枝等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特别是沈琼枝这一形象,更加体现出作者对个性解放思想的高度赞扬,卧评有云:“想英姿飒爽自是作者本来面目,故化作女儿身为大千说法耶!”可谓是一语中的。

  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需补充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理解全书的内涵,深入思考其批判精神,并进一步反思本书对于当下社会的警醒意义。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潮流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自身教学水平,积极探寻整本书阅读的新路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