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一、现状分析
十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扭转过去“哑巴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敢于开口仅仅只是个开始,口语传递什么内容才是关键。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表达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如今大部分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或者是一些日常生活话题,对中国传统文化鲜有介绍,这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大学英语教材更多的是“引进来”的思路,而不是“走出去”的思路。由于教育的缺失,这也造成了中国学生学习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在外国人面前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失语”现象。
根据浙江万里学院甄桂春的调查问卷,“8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添相关课程,创新教学形式,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愿意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1]
从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进行了重大改革。从内容上讲,在翻译题中大量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译英,比如在历年的考试中考过饮食、潍坊风筝、中国功夫、黄色、红色、白色,剪纸、明朝、方言等传统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引起了教学上相应的改革,同时也唤起了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因此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很有必要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有两个目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 world)” 和“讲好中国故事(convey the voice of China)”。怎样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实现了文化的复兴,我们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作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对英语老师的要求比其他老师要更高,不仅要学好英语,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还需要提升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游刃有余,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古今文章”。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畅通英语初级教程》第八单元“ready to wear”为例,探讨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大学英语教学。
1. 用传统经典引入课堂。
中国古诗词,是一种集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精华中的精华。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背诵中国汉代经典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并用英文设置问答来引入,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既能展示老师较高的文学修养,也能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教师吟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问题1:How many items of clothing are the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
学生的回答:A. 3 B. 4 C. 5 (正确答案) D. 6
其中,选对的同学47.5%,通过听古诗,学生能够基本判定一些词是服饰,如绣夹裙;借助老师课堂上的手势,不少学生可以锁定更多的词语,但是由于没有深入的了解这首经典乐府诗,加上知识储备的欠缺,对于有的词语是否表示服饰模棱两可,如“削葱根”和“含朱丹”,说明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诵读还不够,有待加强。
问 题 2:What are they? Can you speak them in English?
学生的回答1:耳坠、发簪、裙子、鞋、腰带
学生的回答2:eardrop, hairpin, skirt, silk shoes, belt
通过学生对文言文的查询对一些服饰和首饰的现代称谓有了更好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了我国传统经典的可贵之处,激发了对传统经典的兴趣,但是超过60%的同学无法用英语回答。
问题3:What’s the name of this poem?
学生的回答: The Peacock Flies to Southwest
通过以古诗词为手段,创新引入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民族文化的热爱,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 抓住时机课程思政。
在如何课程思政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需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但是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靠完美的教学设计,还要在教学中不时时机地进行课程思政。抓住时机就如战争中抓住战机一样。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抓住时机,才能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师课堂引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会有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但是准确度并不高;还有一种学生,始终不愿意回答问题,也不喜欢向人请教。这时老师需要及时抓住机会,及时进行课程思政。在教育心理学上,从认知风格上讲,这两种学生,一种是冲动型,一种是沉思型。其中,冲动型的学生往往在回答问题时不假思索,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沉思型的学生虽然善于思考,回答问题的错误率低,但是总是过于谨慎,往往不喜欢合作,因此要鼓励他们多多请教,因此可以引用一些哲人的话来进行告诫合鼓励。
冲动型:“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沉思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通过时不时穿插一些古语,一方面可以展现老师的古文功底,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
3. 根据上课内容灵活补充相关知识。
在本单元的lesson 1的listening and reading部分,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查询资料,对比不同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教材内容:Look at the picture. Freda is going to a restaurant tonight. Which of the items of clothing in the boxes do you think she should wear?
作业布置:Work in groups of 4-5 and make a presen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olors and Western colors.
学生部分成果展示:
颜色 中国寓意 西方的寓意 共同点绿色 希望、和平、生命力1)新手,缺乏经验,a green hand新手2)青春、活力青春、活力紫色富贵之色,如紫禁城、紫气东来1)尊贵,是古罗马皇族的专用颜色2)胆识、成熟、浪漫尊贵之色
从上述学生所做的成果展示可以看出,该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查询相关资料,自己上来讲。先用中文讲,下节课用英文来讲。在任务的设置上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探讨,使学生能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深度地谈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做“流利式傻瓜”。[2]
4.服饰文化Vlog现场秀。
Vlog也叫视频博客,是英文单词“videoblog”的缩写,是用视频记录生活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用在教学中,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推广成效显著。在服饰这个单元,让学生做fashion show, 通过情景剧表演并且拍成视频的形式,用英语来介绍每一种形式的服装,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服饰,如汉服的热爱。通过相关展示,引发了学生现场激烈的讨论,并引发了深入的思考,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如下:
中西服饰对比展示:
(1)衣料文化:丝绸vs 亚麻
(2)服装功能意识:政治意识vs 财富审美
(3)着装观念:保守vs开放
思考:
(1)中国服饰文化和西方服饰文化到底有何本质的区别?
(2)未来中国的服饰以所谓“国际化”的西方服饰为主流,还是以中国本土的服饰文化为主流,或者两者的融合?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反思
通过试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得到了广泛普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弥补了大学英语教材题材上的短板。只有将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精通双语,又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才,我们才能将四个自信深入骨髓。因此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拟在一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尝试性探索。1. 创造浸泡式学习的环境。
使用节目《你好,中国》(英文版),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有关中华文化的有趣的小视频,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既积累词汇和句型,又能培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 用英文形式开展英语秀和文化节活动。
通过讲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吟诵相关诗词,开展服装秀、宣传秀等多种形式,既能提升文化修养,也可以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3. 创新评价方式。
口语考试和笔试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给学生建立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在笔试中设置相应的比例,多布置一些视频作业。4. 充分融入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去本地景点用英语做导游,走进当地的博物馆去感受地方的文化、地理和历史,让少数民族学生用英语来展示自己民族习俗、手工艺等,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剪纸并附上英文祝贺词等,将剪纸、彩陶、中国结、瓷器、漆器等各种工艺传承下去,同时增进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这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和学生的通力合作和长期探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