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比”中窥“教”——部编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同课异构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913
王启晗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太阳》编排在语文学科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这个单元作为一个习作单元,编排了两篇说明性文体的精读课文。《太阳》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法国作家布封的《松鼠》。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双线并进”的体例编排,这个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叶圣陶先生对说明文本质的评价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单元语文要素共两条,一条指向阅读“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指向习作“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一、教学内容的比较与评析

基于单元人文主题和要达成的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太阳》时,要立足单元整体,精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借助这一篇精读型的说明性文章,达成“阅读+习作”的双重教学任务,也就是既要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注意学生学习的程度,在语文要素中的表述仅仅是“了解”,所以教师的教学并不需要在说明方法上“大做文章”。另外,这篇课文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型例文,又要发挥它指导学生后续进行单元习作的功能,即通过课文学习,知道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太阳这颗天体介绍清楚的。

  下面是两位老师执教《太阳》部分教学片段实录,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和分析。

1.落实阅读语文要素的教学片段。



  (1)读资料卡,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

  (2)交流分享,教师板书:远、大、热、密切关系。

  (3)后羿为什么不能把太阳射下来呢?默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圈画出来。(生交流分享)

  (4)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把太阳距离远的特点介绍清楚的?(生交流分享)

  (5)借助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围绕特点,圈画词句;感悟方法,读出感受。(小组交流)

  (6)交流分享,将学生回答中说出的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B老师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完成学习单。

  

  (3)交流分享,教师板书: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关系密切。

  (4)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作者在说明太阳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完成表格。

  

  ?

  (5)交流分享,课件同步填满表格。

  (6)讨论:这篇文章中,作者在说明太阳的每个特点时,为什么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呢?

  评析:

  A老师在理解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后两道习题,在课堂上先带领学生感受太阳的三个特点,接着品析词句,以体悟作者是如何把太阳特点清楚写出来的,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互相分享的过程中,也能对文中选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精准的设问与合适的活动设计,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但A老师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策略使用较为单一,多是老师提问、学生作答的常规形式,学生在密集的提问后,以及机械重复的步骤中,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B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环环紧扣,一步一步向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无论是由课文整体的感知到文中片段、个别语句的品味,还是由感知表象的文字表达到分析抽象的方法运用,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但B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就是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填写说明方法,甚至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都远远超出单元语文要素中的“了解”程度。其次,表格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让学生将相关语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出来,这是脱离文本的教学设计,仅仅在“贴标签”。虽然这篇课文是说明性文章,可读性没有其他文体那么强,但它的教学仍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落实习作语文要素的教学片段。

A老师教学设计:

  (1)PPT出示: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的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的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它表面的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

  为了说明太阳温度高,把这句话的顺序改一改,可以吗?

  (2)学生回答,师总结:作者在语言组织时,非常注重条理,先进行准确说明,再补充举例,帮助读者理解。

  (3)仿写这句话。

  PPT出示:南京的夏天气温很高,__________________

  B老师教学设计:

  (1)指名读 “初试身手”。

  (2)小作者想表现电视塔的什么特点?他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请你选择一种事物,尝试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它的特点

  评析:

  叶圣陶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想发挥这篇课文的示范作用:A老师抓住文中一句话的语言组织,意图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B老师抓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试着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清楚事物特点,也是为了单元习作进行前期训练。但两位老师这样设计,目的性太强,反而失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二、学习方式的比较与评析

新课标一直倡导一线教师转变理念,课堂上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乐于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A老师的设计: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把太阳距离远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2)作者又是如何把太阳的另外两个特点介绍清楚的?

  PPT出示:围绕特点,圈画词句。 ①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感悟方法,读出感受。 ②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B老师的设计:

  (1)自主学习一:默读课文,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2)合作任务一:组长组织,按照段落顺序交流,统一观点后,由组长执笔写在便签纸上,并贴在学习单对应位置。

  (3)自主学习二:对照表格,再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批注说明方法。

  (4)合作任务二:小组讨论,作者在说明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是否多余?

  评析:

  A、B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效果都很好,但两人的设计理念是存在一些区别的。A老师采用“由扶到放”的模式,先老师带领解决第一个问题,待学生了解学习步骤之后,再放手学生自主解决后一个问题。而B老师课堂上设计了两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且两次活动难度是逐渐上升的,只有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才有能力解决后一个问题。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设计上都与学生实际学情有所脱节,A老师低估了学生的现有水平,B老师则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比较了两位老师《太阳》的教学片段之后,关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自己的想法。

  (1)教学设计,应以生为本。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一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确定,到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甚至评价方式的选择,都要在所教学生现有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只有基于学生真实的学情,设计出来的课程才对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老师和学生都不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表演者,我们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终极目标,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的真实成长发生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

  (2)活动组织,需关注文本。叶老先生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们终归还是用“教材”中的一篇篇文本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时,活动的组织可以高处着眼,发散思维,力图设计出极具趣味性、新颖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遵循一条原则,不论活动方式怎样,学生在这项学习活动中务必要与文章内容亲密联系,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沟通”,切勿为了活动形式的“新”,人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3)立足单元,做迁移训练。学习的目的终归还是运用。《太阳》一课所在的单元既然作为一个习作单元,教学课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例文对于单元习作的指导性作用。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以一些文本片段作为抓手,让学生尝试着迁移运用,进行一些仿写训练。

  (4)语文课堂,均重视朗读。语文课堂毕竟还是姓“语”的,所以不管是特殊的策略单元,或是习作单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虽然要有单元整体意识,但也不能忽视文本的语文价值。就以《太阳》这课为例,虽然它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且编排在习作单元中,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此篇课文时,就可以不让学生出声朗读课文了。说明文教学也需要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事物的特点,体会说明文写法的精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