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启示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947
张年斌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董仲舒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1.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从而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董仲舒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及其联系都是上天的旨意,都是上天提前安排好了的,世界上不能平白无故出现万事万物,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根源,是天创造了万物和人类。接下来,万事万物只是按照人类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罢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被看成为上天的喜怒哀乐,一年中的冷暖寒暑则以帝王的情绪变化来解释。

2.性三品论。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指那些品行清正的圣人和君主,他们是社会上最杰出的人。这类人在董仲舒看来是品德高尚、能力出众,这种品格是天生的,不需要后天形成,是受上天的旨意来教化万民的。“斗筲之性”的人是指那些愚顽之人,这些人品行恶劣、道德败坏,被认为是天生的恶性,这种人只能靠严厉的刑罚来管理和约束。“中民之性”的人是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他们的善和恶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这类人需道德教化,正确的道德教化会使这类人转为善性,错误的道德教化则会使这类人转为恶性。

3.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是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依据,他指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和四时昼夜是有阴阳区分,提出君王是阳,臣子为阴;父亲是阳,儿子是阴;丈夫是阳,妻子是阴,说的就是这些社会关系都是遵循阴阳的法则。董仲舒把国家治理与阴阳五行说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德治是阳,刑法是阴,德治与法治应该相结合来治理国家,他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提出:天道最大的就是这种阴阳关系,德代表阳,“德”的阳是处于主要领导地位,为尊;刑代表阴,处于附属地位,为卑;刑主杀,德主生。所以阳经常发生在夏天这个季节,这个季节是负责生育养长,阴时常发生在冬季,一般是积聚万物且不活动没有多大作用。天喜爱任用德生,不任用刑杀。在董仲舒看来,先秦法家仅仅一味主张法治,却忽略了德治的教化,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其灭亡,过重的刑罚只会让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继而怀疑统治者,最后奋起反抗,推翻统治者。

二、董仲舒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的道德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思想。孔子重视社会的德育思想教育。孟子则把孔子的德目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整理,其中“仁义礼智”就是“教悌尽信”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董仲舒把信和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王是臣子的纲领,父亲是孩子的纲领,丈夫是妻子的纲领。”董仲舒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对“三纲五常”进行了重新解释,继而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礼乐教化思想。

在古代社会,礼非常盛行。礼不仅是区分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更是衡量一个人是非对错的标准。“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释名》)。无论一个人做什么,都离不开礼,这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礼记·礼器》中曾经提到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意思是 :礼的根本是忠信,礼的条文就是义理,没有忠信,礼就不是礼了,没有义理,礼也难以实施。礼对于人的生活和生存都至关重要。乐,在古代社会,它不仅仅指音乐,它还包括乐器、道具等,乐可以与人心充分融合。乐促进社会和谐,可以发展和协调秩序,还可以陶冶个人身心。《礼记·乐记》中说到 :“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乐”可以影响我们的“心”,使我们能有效调节我们的七情六欲。

3.仁义法和重义轻利思想。

古代教育家们普遍认为,个人修养对良好的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仁”和“义”及义利观也对个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董仲舒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就包括仁义法和重义轻利思想。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和“义”是董仲舒德的两个最根本的内容。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普通民众可以通过这个人是否具有仁和义这两种品质来进行判别的,仁义的含义有两层,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董仲舒的《必任且智》中有说到“仁”即爱人,董仲舒在《仁义法》中也指出“仁之法”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这个爱人是爱别人,仁爱就是大爱。“义”和“宜”是相似的,在这里“义”就是正直,不是去要求别人正直,要求别人正直不是义之法的目的,也不是义的本质要求。董仲舒用仁和义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这种思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这种思想也有利于加强统治者的中央集权,缓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

  (2)必仁且智。董伸舒还指出了“必仁且智”是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教育者要施以“仁”还要对教育者做到施以“智”。他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提出光有仁爱是不足够的,如果你只会爱别人,却不知人,不知事,不分辨是非,,一味秉持好人主义,势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另外光有伶牙俐齿和勇力才能也是不够的,一味的展现自己才能,对别人没有仁爱,到最后也只会一事无成,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育者实行“仁”和“智”的共同教育。

三、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学习董仲舒某些优秀的德育内容但要避免“君权神授”等思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西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对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继承弘扬董仲舒“仁”、“义”、“五常”等思想内容对当今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仁之法在于爱他人,而不在于爱自己,义之法在于匡正自己,而不应该严格苛求他人。“仁”和“义”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人际问题,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儒家思想重视强调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对于当今社会上一些忽视道德、践踏诚信、拜金思潮等不好的社会现象都能起到极强的警示作用。“五常”中的“礼”指的是维持整个儒家社会的基本信条,是维系社会的规则;“智”则是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信”说的是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但也要避免“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君权神授”封建思想使人们失去了探索科学的动力,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麻痹,人们最后也变的越来越无知,因此在当今社会的德育过程中要避免这种“君权神授”的封建迷信思想。

2.学习董仲舒受众角度但要避免“人生来有贵贱之分”等思想。

从“性三品”论可以发现,董仲舒认为被教育者有不同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特性的受教育者而言,而要有针对性的对教育者进行教育。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如不用阶段的智力和性格等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区别对待,从具体情况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处于成长的幼儿阶段,教育者要以启发为主,要着重培养他们礼仪规范,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教育者要用一种平等尊重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刚步入成年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在形成当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教育者因此要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我们可以对董仲舒对受教育者的受众角度进行学习的同时也要避免“人生来有贵贱之分”等封建迷信思想,人是生来平等的,无论君臣关系,无论男女关系,无论夫妇关系,每个人都有人身自由,每个人也都可以通过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来有贵贱之分”思想只会让这个社会失去活力,让这个社会失去创新意识,最后导致这个社会停滞不前。

3.学习董仲舒思想的实践性但要避免单一的教育方法。

董仲舒思想理论没有高高在上且仅仅适用于贵族知识分子学习,他的教育思想面对的群体是大众,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不仅没有停留在理论性层面,还强调其思想的实践性,董仲舒针对其思想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步骤。董仲舒思想的实践性对现在的德育教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就德育教育本身而言,不仅要看德育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看德育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影响和效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避免单一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使其教育者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德育灌输,比如,在课堂中或线下引入大量的社会实例进行正面教育,同时,引导学生课堂参与,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跟德育相关的知识,讲感想、写体会等等。也可以带学生去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科技信息手段,如微博、微信、学校网站等,也可以充分挖掘不同的爱国主义载体,如英雄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等。在德育内容上要赋予时代性内涵,德育内容与时代同步,才能引起学生的时代共鸣,最后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