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要守正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近几年,实践育人受到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中,实践育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有效结合,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通道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价值分析
近几年,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逐步增强,“十四五”期间,在国家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框架下,职业教育将迎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重大意义。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层面分析,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校的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思政老师是要给大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当前形势所需,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从课堂理论教育向课外实践教育延展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利探索,更是思政课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2.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分析,有利于推动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是以学生在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校内外亲身参与体验、实践获得新认知的一个过程,是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拓展、升华和实践,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各类课程理论学习+实践教育结合更是教育改革方向,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须。3.从国家发展层面来分析,有利于培养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总书记在寄语青年的讲话中强调:“青年要有理想,青年要有担当。”,国家的未来在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起点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是教育的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是培养有崇高理想,有使命担当的时代青年的有效有段,需要持续推进。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认可,在全国思政教育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就如何上好高校思政课给予了指导,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课教育面临着线下、线上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挑战。1.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一是从学习主观因素来看,从笔者的教学实际观察来看,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地位不及专业课,有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态度是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学习主动性缺乏;二是从教学客观因素来看,部分思政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教学吸引力不够,同时手机、网络游戏等对教学的干扰较大,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2.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实际。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这三门课程为主,三门均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内实践教学为辅。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的理解与消化能力不强,因此极易失去学习兴趣。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思政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堂高质量思政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思政课教师课前花大量的精力进行课前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这其中要查阅很多最新的时事资料、政策文件,还要采用多技术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创新,但当前思政课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学手段和技术有待提升。三、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平台构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担当着育人主渠道职责。新时期,思政课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构建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媒介的,具有思政育人价值和功能的多方平台联动,是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活动+场馆,设计+实施、监督+考评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能给学生心智发展有启迪,身体成长有锻炼,达到知行合一育人效果的综合体系,高职院校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把握方向,分清主次,统筹实施。
1.从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总体设计出发,做到“三个进入”。
(1)实践育人要进入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应把思政课实践育人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明确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和规范,对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目标、学分设定做好规定。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实施。(2)实践育人要进入各类课程教育过程。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践行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体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各类课程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环节都承担好育人功能。
(3)实践育人要进入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一流的专业,育人质量是重要保证,高校要将实践育人写入学校相关制度和管理文件中予以规定,成立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思政课育人纳入年度计划,多管齐下确保效果。
2.从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具体实施出发,做到“五个结合”。
(1)实践育人注重与校园文化育人结合。相比与本科院校,高职教育特色更加明显,校园文化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更强大,校园的宣传走廊、人文景观、图书馆、校史馆、校训、育人理念等都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校内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课实践育人注重与校园文化育人的结合,做好以文化人,培养好高职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2)实践育人注重与校内团学活动相结合。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学生思政工作“两张皮”现象,思政课校内实践没有与校内团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校内团学活动缺乏政治引领,缺少思政专业老师的指导。新时期,将思政课实践育人融入到团学活动不仅是大思政的建设要求,也是“三全育人”改革方向,在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思政课可以借力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成效,团学活动可以因势提高活动品质,保证政治价值导向,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如将思政课实践育人结合到“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党情、国情,服务社会,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承担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和责任。
(3)实践育人注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高职学生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现象,因此开展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要注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结合,在专业校内实训,校外生产实习中嵌入思政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将核心价值观、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中华礼仪、国家发展,道理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注重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劳动模范、行业工匠、职业精神等教育纳入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
(4)实践育人注重与网络运用相结合。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是在伴随着对手机的依赖长大的一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政课实践育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开展互联网+思政实践育人,一方面,充分运用网络慕课、微课等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思政教学内容、研究目标开展网络问卷社会调查,微电影、短视频拍摄评比、宣传,让学生在制作中得到锻炼,学习中产生思考。这种结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了资源和成本,方便教师更提高了教学效果。
(5)实践育人注重与教学基地相结合。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依托,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包括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伟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搭建、拓展高质量的实践育人基地,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现场观摩等形式可以对教学知识形成持久、深刻和稳定的过程转化,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从思政课实践育人的考核评价出发,做到“三个科学”。
(1)实践育人考核主体设置要科学。在高校全员育人的机制下,思政课实践育人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也要广泛参与,形成育人合力。考核过程实行学生自评,在校非思政课教师辅助评价、思政教师综合评价模式开展,同时实行过程中不断优化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全程化育人。(2)实践育人考核指标设置要科学。思政课实践育人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据,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考核过程要对学生有激励,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行为习惯等,因此它是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考核机制,所以要科学设置,有效实施。
(3)实践育人考核方式设置要科学。思政课实践育人方式的考核要多样化,一是可以形成以文字综述形式的考核,如调研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习小结、纪念馆、故居的观后感、心得体会等;二是以视听形式的报告,如视频拍摄、PPT汇报、情景剧等形式。三是线上考核和线上考核结合的方式,如线上上传实践过程记录,线下答辩汇报等。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育人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抓手,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推进实践育人这一教学重要环节,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