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短视频中“性别反串”的伦理问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6056
李 青

  武汉纺织大学

  新闻伦理是新闻传播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中显露出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个人隐私泄露,报道暴力血腥等问题。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媒体不断变革,新闻行业正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动。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暗藏了不少新闻伦理问题,这也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新闻伦理失范的反思和构建新闻伦理的讨论,也给新闻传播的伦理规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短视频与性别反串

1.“性别反串”艺术的发展。

性别反串,起源于中国戏曲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方式。主要是指演出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的情形。在传统戏剧舞台上主要是指演员所饰演或装扮的角色与其本身的性别相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表演艺术也逐渐由戏剧舞台转向了影视舞台,并且在新媒体上呈现小爆炸式的增长。

  (1)戏剧艺术中的起源。反串,可追溯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中,旦串生、生串旦、生串净和生串丑等都是常见的反串表演。反串本意为反其常态,指角色的客串,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饰演或装扮的角色与其本身的职业不同,这时的反串不局限于性别的反串。只要是扮演的角色与演员本身所固有的角色不同,都可称之为反串。

  随着现代“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等反串现象增加,大众认知和提及的“反串”,往往特指性别反串。性别反串,指演员跨越生理性别的装扮表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乾旦坤生”。所谓“乾旦坤生”,主要是指戏台上由男性来扮演女性角色,或女性扮演男性角色(即男生唱旦角,女生唱生角),这也被称为京剧史上独特的风景线。

  (2)电视艺术中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性别反串现象在港台影视中逐步流行起来,如林青霞在《笑傲江湖东方不败》、《东方不败风云再起》饰演的东方不败,既有男人的英气制和霸气,又有本身是女人带出来的感觉。还有叶童饰在《新白娘子传奇》中饰演的许仙一角,斯文、儒雅又略带迂腐,这样略显柔弱的许仙更贴切故事的设定。还不得不提的是李健仁在《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饰演如花,极尽夸张。

2.“短视频”对“性别反串”的助推。

目前,短视频已然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进行报道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国内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已达5亿,移动视频使用率达71.9%,用户在移动端的使用时长超过PC端的两倍,移动端成为视频传播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4G网络的广泛覆盖,短视频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各大短视频平台纷纷占据用户的生活,抖音,快手,微视等纷纷亮相,极大的抢占着用户市场。为了在短视频大潮中分一瓢羹,大量的人才、资金等不断朝着短视频聚集和涌入。

  在短视频的传播内容中,有一个种类吸引了极大的受众群——男扮女装的网红博主(俗称“女装大佬”),或是性格行为“男性化”的年轻女性。此类博主多则拥有几千万的粉丝,点赞数也达上亿,且同时在众多平台上传内容,颇具影响力。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自媒体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媒介传播内容日趋娱乐化。一部分人开始“另辟蹊径”,开始借助“性别反串”吸引关注。各大社交平台纷纷涌现出了一系列性别反串红人,至此新媒体平台上性别反串呈现出了小爆炸型的增长。

二、短视频平台“性别反串”的伦理问题

“性别反串”本是戏剧表演的一种艺术手法,如上述介绍到的“乾旦坤生”。随着影视的不断发展,这种戏剧艺术也逐步的转向电视荧屏。尤其在古装仙侠剧中,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表演手段和叙述方式。通过这种性别反串可以使参与者和受众尽可能的去理解不同性别角色背后的社会境遇。同时,自媒体的兴起,也使得这种“性别反串”更加的日常化,多样化。但是在当下的媒介语境中,部分表演者“性别反串”的意图和原有的艺术行为有了偏差,致使“性别反串”饱受争议。

1.“性别互换”导致的媒介生态失衡。

科技的普及,媒介的变革,促使自媒体兴兴向荣,人人都可以借助各大视频平台进行自我表达。一改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自媒体时代,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可以最大范围的传递给他人。个人感情诉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除开传统媒介“把关人”的审核,作为非新闻职业者的传播者,在传递信息时,所携带的感性内容往往占据上风。而这种由繁杂的信息环境构建起来的巨大网络舆论空间,信息往往良莠不齐,这就很容易激发不稳定因子甚至暴力因子。

  在视频中,有的就通过滤镜前后的美丑对比,来暗示了这种媒介生态的失衡。其视频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以“无滤镜”的“男扮女装”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随意摆出姿势后,瞬间切换成已修图完毕的“美女照片”,将美颜滤镜开启的前后进行丑与美的对比,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视频是对滤镜和美颜功能极其强大的形象诠释,他的话题“人人都是网红”中,仅一条视频就达到650.5万个赞(数据截止到2020年4月18日)。在社交媒体下,从“你永远不知道坐在电脑对面的是人还是狗”到“美颜滤镜下人人都是网红”的发展,利用这种反差,夸大视觉冲击力,从而赢得一大波的粉丝,他的“性别反串”更多的立足于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畸形发展现象。

2.“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崩塌。

近几年,网络新媒体开始兴起,它极大的促使了专业媒体人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如“隔空喊话”等。依托新媒体平台,媒体人和社会大众之间可以就新闻或者非新闻信息进行广泛交流。同时,社会大众也拥有了自己的“麦克风”,他们可以最大范围的在公开领域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现象——非职业新闻人成为传播主体。

  而“性别反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挑战。从“你永远都不知道网络对面是人是狗”到“滤镜面前雌雄难辨”。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人“性别反串”到处行骗,当“性别反串”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频率日渐增多,便会有不法之徒伺机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媒介生态的失衡,也进一步助推了“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崩塌。

3.低俗泛滥。

“性别反串”的很大一部分表演者都是为故意迎合受众低俗心理,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故意“恶搞”,这种“性别反串”并不具有修正传统性别标准或冲破性别认知印象的意味,也不是新的媒介环境构建出的新的文明生态,它更多的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审美印象的误解。刻意的模仿和急于出名,往往使得表演者传递的内容更加的低俗趣味与虚假。

  同时这种泛娱乐化、信息污染等失范现象,严重制约了新闻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新闻伦理秩序重建的阻碍因素。

  吴世文(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在电视选秀中的“性别反串”推翻了传统的性别语境和创造了性别歪曲的意象而消解着人们的性别身份认同,因培养了受众非理性的观看偏好和不健康的审美兴味而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值得注意的是,视屏也有“打假”的内容,不仅对网络上爆红的产品进行真实的测评,而且通过表演装扮来对一些“网红”进行暗讽。揭示一些“颜值网红”,“时尚网红”,“美妆网红”,“舞蹈网红”实际通过美颜滤镜欺骗观众。通过装扮来讽刺美颜滤镜,来打假网红本人,揭秘网红产品。

三、结论

短视频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其中“性别反串”的艺术表演者也逐渐增多。在我们观看这类表演时,不难发现受众对于性别反串表演的态度日渐包容。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被打破和重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性别的可变革性,也意识到社会对性别特质的建构性。同时,只要对这种“性别反串”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规范和引导,使其“雅俗共赏”,既兼顾艺术性又包含娱乐性,其也会成为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内容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