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莱蒙托夫《恶魔》中的孤独与幻灭主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926
王 倩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别林斯基对于莱蒙托夫的诗歌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普希金的诗歌“充满了光明的希望和胜利的预感”,而莱蒙托夫的诗歌中“已经看不到希望,它们用来震撼读者心灵的是 :虽然渴望生活,洋溢感情,但却惨淡凄凉,对生活和人类感情失掉信心......”茹拉夫廖娃曾这样评价诗人创作的长诗《恶魔》:“他用一生精确地雕刻出了一个塑像——恶魔”。这些评价充分证实了莱蒙托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诗歌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对《恶魔》的肯定。

  其实,在莱蒙托夫之前,已经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恶魔这一形象,但因为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所描述的恶魔形象特征也就有所差异。比如,普希金在叙事诗《加甫利颂》中描写了上帝、天使长加甫利、撒旦和女主人公玛丽亚四者之间的闹剧。普希金笔下的的撒旦与莱蒙托夫笔下的《恶魔》中的主人公有所不同:前者快活,后者孤独、叛逆,可以说,莱蒙托夫已摆脱了对普希金创作的模仿,有了自己的创作特点。霍桑笔下的《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中的拉伯西尼医生为了自己的科学事业,不顾亲情,将自己的女儿变成了无辜的科学实验品,而他自己也成了一个灭绝人性的魔鬼。而莱蒙托夫笔下的恶魔有着自己的特点、气质。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他笔下的恶魔感受到作者自身的影子:恶魔集叛逆精神与自我中心于一身,同时又是莱蒙托夫孤独、漂泊意象的化身。通过阅读莱蒙托夫的长诗《恶魔》,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体现的孤独与幻灭的主题。

一、孤独的主题

通过阅读长诗,同时结合这一创作背景,笔者发现,长诗《恶魔》中的主人公恶魔身上的孤独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失去友情带来的孤独。长诗《恶魔》凝结了多部长诗,如《死亡天使》。长诗中的主人公本是生活在天堂的司智天使,虽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要受到上帝的管辖,而他不愿只听上帝的命令,想做“认识与自由的皇帝”,要与上帝平起平坐,因此惹怒了上帝,被逐出天堂,成为了一个在天地间四处游荡的恶魔。恶魔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居住的家园,独自游荡在这人世间,而他在天国时的朋友为了独善其身,早已与他断绝了往来;也因为时间的久远,早已认不出他本来的模样。被逐出天堂的恶魔由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再加上没有朋友,对这世间感到陌生,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之感:“那时候急驶的彗星还常常/含着那亲切的微笑同他/在互相对视、在互相质问”;“我看见我那旧曾相识的星宿们......也不认识他们往日的伙伴。”

  “我已为旧伙伴所鄙弃,世界,对于我,象伊甸园一样,变得这样地冷静而沉寂。”

  此外,恶魔在向塔玛拉公主表露爱意的时候,他的话语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独:“整整的一生,好多个世纪/独自享乐着、独自痛苦着,不因为善而期待着报答,也不因为恶而期待着称赞;为自己而生活,因自己而苦闷。”

  无论是旁白的描写,还是恶魔自己的话语,我们从中都能深刻感受到恶魔由于没有老朋友的陪伴,在这世间无目的、无踪迹地游荡,不知去往何处的孤寂之感:“正如同一只被撞坏的小船/既没有帆儿,又没有舵/顺着流水自由的激荡/飘流着,不知道自己要怎么”。

  另一方面,失去爱情所带来的孤独。在天地间四处游荡的恶魔,被塔玛拉公主的美貌所吸引,一时间怦然心动,品尝到了恋爱的感觉。“带着颗为幸福而敞开的心,准备要去爱。他在想,他所期待的新的生活的时刻现在已经来临。”为了爱情,恶魔决定为此放弃欲望与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想“同神圣的天国和解”,只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因为受到“上帝的诅咒”,必将永远忍受孤独的痛苦,所以,恶魔给塔玛拉的一吻直接导致了爱人的死亡。

  恶魔被逐出天国,没有了往日的朋友,独自游荡,忍受着失去友情所带来的孤独;游荡多年之后,他得到了塔玛拉公主的爱情,并且认为爱情是他的再生,是他摆脱孤独的开始,但却没有想到直接导致了爱人的死亡这一悲剧。终于,失去了爱人的恶魔也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再生,而是在双重孤独的影响之下变得更忧郁、更孤独。

  此外,长诗《恶魔》中所体现的孤独主题在诗人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莱蒙托夫父母的婚后生活是不幸的,他两岁时病魔夺取了他的母爱;后来,父亲为了儿子的未来,丢下自己的儿子,让外祖母把他抚养长大。所以,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父爱、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破裂造成他的性格内向、孤僻。其次,孤独感也体现在诗人情场上的失意。在感情上,诗人虽然有过几段感情经历,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外,诗人也曾被流放,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流放地没有朋友的陪伴,莱蒙托夫所感受到的孤独。因此,没有父母、朋友的陪伴、情场上的失意,诗人终生感到孤独。诗人在1830年创作的诗篇《孤独》中,写道:“孤独中拖着这人生的锁链......我独自一人,像空幻的沙皇”;写于1830年的《断片》中诗人觉得自己是“人间造物中最可怜的人”,“对人生不敢有什么期望”,诗人觉得自己活着像是乱石中的一粒石子,最后只剩下孤独寂寞的自己一人而已。除了这两篇诗歌,莱蒙托夫在其他诗歌中也描写了孤独的主题,诗人或是如《恶魔》中那样通过爱情、友情的破灭来描写这一主题,或是将诗歌中的主人公比喻成孤帆、落叶、乌鸦等,从中,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孤独无助,怀疑而茫然,能够在读者身上引起共鸣。

二、幻灭的主题

字典中,对幻灭一词的解释是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样地消失。长诗中,诗人并没有花费很大的篇幅来刻意突出幻灭的主题,只是我们在阅读长诗的过程中通过了解恶魔的遭遇,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主题。笔者认为长诗中所表现的幻灭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恶魔因为想独立,不想永远活在上帝的统治之下,因而反抗上帝,成为了“上天的敌人,宇宙的灾难”。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他想与上帝平起平坐,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一切不过是他自己的幻想而已,当幻想破灭,他也就遭到了放逐。

  第二,当恶魔遇到塔玛拉时,他渴望通过爱情得到再生,但最终希望还是幻灭了:“失败了的恶魔只好诅咒着自己那些狂乱的幻想/傲慢、孤独的他在宇宙间/又孑然一身,没有期望、也没有爱情,同已往一样”。这里的狂乱的幻想说明恶魔其实是承认自己之前的种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狂乱的幻想”而已。比如,恶魔在向塔玛拉公主表露爱意的时候,说的那些“我以......起誓”:“我以沉沦的痛苦的磨难、胜利的短暂的幻想来起誓”“我以至上的天国和地狱,人间的圣物和你来起誓”“我,这宇宙的自由的儿子,要把你带进星云上空的地方;我的第一个可爱的女友呀,你将要成为世界上的女皇”等。从中不难看出,恶魔的言语只是他的一种理想,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场虚无缥缈的幻境。

  另一方面,塔玛拉爱上恶魔后,她明知道恶魔对于她来说是致命的毒素,恶魔的语言是“毒鸠与烈火”,将要毁灭掉自己,但是她还是希望恶魔能够不再作恶,希望爱人能够向善,于是让恶魔向她起誓,以此“断绝对罪恶的贪求”。但最终恶魔还是不能改变作恶的本性,塔玛拉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我认为从塔玛拉的角度,她希望能用爱唤起恶魔心中的善,这只是她的一种希望而已,而最终希望破灭。

  那么他们幻想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恶魔不想永远活在上帝的统治下,想奋起反抗,这没有错;同样的他想得到塔玛拉的爱情,这也没有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恶魔最终失败在于他无法克服自己利己的个人主义,他的反抗只是个人同上帝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恶魔只是突然有一天想成为“认识与自由的皇帝”,想与上帝平起平坐,于是就立刻付诸行动了,事先并没有没有同朋友商量,也没有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恶魔的失败证明了个人主义的反抗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不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反而还会带来更大的不幸。除此之外,我们知道恶魔被放逐之后一直都在世间作恶,作恶多端,这已经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行事风格,就算他想开始行善,但是事情的开始他先想到的肯定还是作恶,所以他无法抛弃恶,无法改变自己作恶的天性。这也是塔玛拉希望幻灭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恶魔在同上帝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但是他的斗争是利己的个人主义的斗争,所以最终结果只是在天国中又换了一个统治者而已,又有了另一个上帝。

  莱蒙托夫早在1829年在寄宿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恶魔》的构思,并开始写初稿,但期间一直在修改,直到1841年在圣彼得堡又作了最后的加工。在此期间诗人曾亲身参加过瓦列里克河上的战役,或是听一些军官讲过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起义等。在诗人的眼中,等待着孤军奋战主人公的结局只有失败与死亡。当时尼古拉一世的反对统治让人们悲观失望,诗人也对此不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长诗中还有一个让他们幻想破灭的原因就是诗人认为恶魔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敢于挑战上天的权威,但是恶魔在向塔玛拉表白的时候,却“想要同神圣的天国和解”,以此来换取爱情。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情景在幻想中有可能实现,但是在现实中让诗人和沙皇妥协是一定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诗人将长诗与现实结合起来,也就致使恶魔幻想破灭。

三、结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孤独与幻灭的主题在长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长诗中所表现的这一主题又能体现在诗人身上,因此,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求索而不解。诗人其实在1830年的时候写过诗歌《我的恶魔》,而且与长诗《恶魔》的第二稿相互呼应。但在《我的恶魔》中,我们只能体会到恶魔的作恶,“他的本性是罪恶的总汇”,他不会允许善的出现,不懂得爱情和欣赏世间的美好,所以,我们无法体会到主人公的孤独与希望的破灭。在评价长诗《恶魔》时,别林斯基曾说:普希金的恶魔只是“否定或怀疑”的体现,莱蒙托夫的恶魔发展为“为肯定而否定,为创造而破坏”。(《别林斯基全集》)莱蒙托夫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现实的黑暗,并对其强烈谴责;他的诗歌往往都带有孤独、漂泊的特征,但是他不但在孤独中忧伤,而且在怀疑中思考。在他孤军奋战时,诗人肯定会感到孤独,但是孤独和忧伤又促使他继续思考如何摆脱困境,继续斗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