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4126
张 艳

  平乡县第一中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迁移的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完成课堂难题,让学生也“耳熟目染”的学会迁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掌握新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前自行预习的时候,就领悟了这部分的化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中合理地利用迁移能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指点学生逐渐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一、明确迁移方向

教师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应该在课堂中合理地运用迁移能力,但是在利用迁移之前,教师应该明白应该往哪一部分知识去迁移。第一,教师应该快速精准地找到两部分知识的共同点,使接下来的迁移任务更顺利地完成;第二,教师在找到两部分相同知识之后,剩下的内容就是不同的部分,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对这部分知识展开指点,让学生多方位地进行思考,进而实现教学目标。[1]

  比如说,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教授了基本的关于金属活动顺序的知识后,给学生讲授了铁和硫酸铜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因为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可把铜置换出来。产生的现象就是:蓝色溶液逐渐消失,有红色固体析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铁和铜,反应方程式成为了:Fe+CuSO4=FeSO4+Cu。在这个情况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金属元素钠同样比铜活泼,那在这样的前提下,钠还能和硫酸铜产生反应吗?如果有反应,那学生能写出反应方程式吗?如果没有反应,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在仔细思考过后,发现可以用自己之前掌握过的知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教师问学生就是怎样得出来的,学生说是因为钠先和水反应为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这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钠作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水作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然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不但能检验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直接学过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事半功倍的了解这堂课的新内容。

二、着重迁移训练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合理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内容后,还应该让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2]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知识训练时,应该要注意让思维变得更活跃,避免之前呆板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展开创造创新,全方位地让学生展开训练,使训练变得更有效率,使学生可以轻易地掌握知识。

  比如说,在“酸的化学性质”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是给出了学生这样的一个方程式,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然后让学生在这个方程式的基础上,分别去测试氧化钠溶于水、氧化钾溶于水以及碱性氧化物加水可以得出的化学方程式和结论,学生在仔细观察了生石灰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后,得出了氧化钠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Na2O+H2O=2NaOH,氧化钾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K2O+H2O=2KOH。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无法得出化学方程式,还有一部分的因为不够细心而出了错,但教师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还能在变式训练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创新性地提出问题,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那么死板,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三、把握生活迁移

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掌握的化学知识最后还是会应用在生活中,只有掌握了化学知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碰见化学现象时不那么惊讶和惊奇。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观点,所以教师应该将生活渗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学习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排忧解难”。

  比如说,在“碳与碳的氧化物”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舞台中的白雾散后,为什么没有水珠的出现?接着,教师就开始给学生讲授这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接近尾声后,教师又问学生这个问题,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教师又向学生提问,家里水壶中的水垢应该怎样去除呢?学生回答:“可以在水壶中倒入醋,让醋和水垢发生反应,这样就能将水垢彻底去除。”因此教师将生活渗透在化学课堂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性,还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掌握知识迁移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更加地主动积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