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助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3606
操京京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而通常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倘若我们承认,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过程不应是流于形式的表层互动,也不应是止于回忆课本内容的肤浅问答,而是致力于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有效行动,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确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助答是不可或缺的。所谓“助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回答问题时教师提供帮助的教学行为。在助答方面,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可谓典范。每一次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他总是通过不同角度的不断追问,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答出问题,得出结论。

  那么,助答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在当下的实际教学中,助答是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并在课堂上有一席之地呢?教师该如何助答?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助答的作用

教师作为“助产士”诱发学生清晰回答,帮助学生减轻课堂焦虑。杜威说,要想学习,学生需要自己筹划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助答可以帮助学生得以“自渔”。学生也就在教师的理解中“发现自己”,于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也就自然展开。[1]

1.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关效率与焦虑水平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处在中等的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助答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感,但又能保持适当的智力警觉和焦虑水平,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2]当学生回答不完善,助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时助答可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教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对学生的深切期望,能让学生充满想学的能量,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友好和谐。

2.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的助答可启发诱导学生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之上深入问题本质,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应用、迁移。避免学生的回答只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机械复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教师的助答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推理的同时,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优化学生语言表达,提升学生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助答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师生、生生互相分享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这种互动和合作的课堂气氛之下,学生更敢于回答,乐于回答,在这种深度交流的课堂里,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会愈加倾向于高质量。

二、课堂助答缺失现状

1.课堂问答缺乏真实性。

课堂问答是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有效手段。但时下很多教师过于追求“行云流水”的课堂,希望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都能很顺畅,而这些课堂往往是表面、表演型的课堂,缺乏真实性。[3]教师对学生的不完善回答容忍度低。例如:学生回答不准确或者回答的磕磕绊绊时,老师神情就会变得不耐烦,觉得课堂被中断,为使得课堂流畅、行云流水,有的教师会挥手直接让该同学坐下,立刻找其他人回答问题。表面看来课堂热闹非凡,实则华而不实。这种课堂成为了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那些未完美回答问题的学生被边缘化。

2.教师缺乏引导性。

佐藤学说 :“学校里中“学习”的本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4]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应对学生的不完善的回答应当适时引导,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但在课堂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进行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例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师生互动停留于表面和形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提问时将学生答案设限于预设的框架内,学生回答偏离预设后,教师就深深把学生硬拉回预设答案中,学生只能回答教师想听到的答案,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而不是教师的唱独角戏的舞台。

3.师生关系缺乏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存在。教师和学生是在交互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这也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不应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然而,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教师并没有尊重到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予以训斥,例如:当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有的教师会一脸“恨铁不成钢”的姿态去斥责学生:“上课可听课了?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师生之间缺乏平等沟通的主体间性特征。

三、助答的策略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助答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习能“真正的”发生。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助答时可以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问题层面出发,采用以下策略提升教师助答的能力。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一种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沟通、合作、民主、理解和宽容的文化,其体现的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师生双方应相互接纳、真诚合作、相互包容。由于师生角色不同,要想创设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在其中起引导作用。[5]教师授课时,不妨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回答完问题的学生,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当作鼓励,对答不出题急得抓耳挠腮的学生,可以拍拍他的头表示安慰。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是这些细节,常常在不经意间搭起了师生心灵的桥梁。

  课堂氛围是一种心理背景,是教学的软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在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里的自由和安全才能获得充分保障,学生的思维才能无拘无束地纵横驰聘、自由奔放。教师需要在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需要对对学生的想法要予以倾听和积极反馈,不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

2.有效提问及候答。

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思维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语言表述应当清晰、简洁、富有启发、语速适当,问题的数量也不能过多,避免“满堂问”使得教学过程逻辑性差,“真学”效率低。叫答时要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变换叫答技巧。[6]例如:随机抽姓名卡片叫答等叫答技巧,这样既能维持学生的参与度也能提高学生的警觉。

  教师在提问后要有候答的环节,托宾和卡皮提出:适当的候答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作出更长更复杂的回答。[7]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候答时间,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到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的等待,这时的侯答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思考问题并组织答案,其次还能营造一种宽松的支持性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感。教师可以在此时期用鼓励的目光扫视全体学生,传达期望。第二次的候答是指学生回答和教师反馈之间的等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应当等待片刻,让学生有补充答案的机会,且这个候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经过认真思考过后给予的反馈。

3.重复、改述、分解及重新调焦。

重复是指当学生因为没有听清楚题目未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完全重复所述问题的一种助答策略。有的时候学生因为走神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未能听清楚题目,教师只需重复所提问题,重复可以保持题意不变。改述是指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疑惑而不能理解时,教师改变词语、语序或者采用动作、幻灯片等其他表达形式让学生理解所提问题的助答策略。但在表述时应保持题意。分解是指学生对于所提问题感到难度过大而不能回答时,教师适当将问题分解开来,由浅入深的助导学生理解并回答。重新调焦是指当学生回答的信息面过于广,而没有回答到问题的本质,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核心问题的助答策略。

4.提示及探究。

提示是指当学生回答时茫然无所知或者偏离问题的要求,教师适当提示思考方向,拨通学生的思路,使其回忆已学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回答的更加准确完整,让学生能自己得出结论的助答策略。经皮尔森、哈特曼和奥弗莱海文的研究,发现提示不仅可以帮助被助答者加深对对应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在场其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示使得所有人都能自己思考问题找寻答案。[8]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提高学习的深度,从而不容易遗忘。

  探究是指当教师提出问提后,学生虽然回答基本上正确,但不够清晰明了,或者不够深入,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解释、说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的回答能在逻辑上更清晰,语言上更明确的助答策略。探究常常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入的提问,例如:“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能进一步对自己的回答作出解释吗?”探究可以得知学生思考的逻辑是否清晰,是否深入的理解了问题。同时,从学生不完善的回答中还能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5.互助及回问。

互助是指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请其他学生互助回答的助答措施。其中开放性问题很适合让其他学生来互助,互助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学生之间观点和经验的共享,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9]其次,互助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生生、师生互动深度,活跃课堂气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封闭性问题,尽量不让学生互助,因为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如果让其他人助答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回问是指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先把问题转引给其他学生,待其他学生正确回答之后,再回过头来将原先的问题提问刚才那位不能回答的学生,或者出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刚才那位不能回答的学生回答,直到他(她)也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助答策略。[10]如果没有回问,在其他学生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表扬的反衬下,不能回答的那位学生就会感到无地自容,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他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真丢脸!以致在随后的教学中,情绪低落,影响后继的学习。回问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提的问题,问题不会积累。回问是以刚才那位不能回答问题学生的成功而结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