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融合不断加深,培养国家化人才已逐渐成为高校的重要教学目标。而中外合作办学能够不断加强我国与国外高校教育的交流合作,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其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1.教学质量较低。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外合作办校的数量不断扩大,然而其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保障。首先,当前与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的大多是国外二、三流院校,其在专业教学和学术科研方面实力良莠不齐,不利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1]其次,我国与国外高校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等教学实际不同,而我国高校将国外优质资源直接应用于国内教学,忽视了当前其教学实际,很容易适得其反,难以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2.教师队伍不完善。
当前中外合作办校的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素养,还要具备双语教学能力。而实际中外合作高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外籍教师方面,因我国监管机构对其资质和证书审查不严格,导致一些不具备教学资格的外籍教师进入高校教学,[2]再加上其对中国高校教学实际不了解,因而很难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国内教师方面,兼具专业素质与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使得高校不得不放宽教师招聘限制,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3.办学行为不规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市场逐步扩大,吸引了大量国外高校来华合作办校,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和国内市场的需求使合作办学理念偏离了正确方向,其将经济利益作为办校宗旨,与我国当前强调教育公益性的办校宗旨相违背,扰乱了教育市场的正常运行。[3]此外,我国的监管不利也是导致其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监督主要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共同完成,而行政机关监管失衡、社会监督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监督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使得中外合作办校中不规范的办学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并纠正。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策略
1.坚持教育公益化。
推动中外合作办校的发展需要坚持教育公益化这一正确发展方向,将学生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树立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的办学目标。首先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扭转中外合作办校过度市场化的趋势;加大行政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社会反馈渠道,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规范的办学行为。[4]其次,高校在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时,一定要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反对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宗旨。2.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外合作高校需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应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鼓励中外高校教育积极沟通合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中外合作办校的准入门槛,淘汰不合格的高校,提高我国中外合作高校的教学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对中外合作学校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高校应对合作的国外高校教育进行全面考察,积极与信誉高、专业性强的高校展开合作,尤其是针对当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要弥补其教学不足,推动其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应充分考虑当前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与教学实际相符的特色中外合作学校教学体系。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外合作高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政府应完善对外籍教师资质、证书的审查机制,使得专业性强、教学水平高的外籍教师机内高校任教;建立外籍教师信息数据库,记录外籍教师相关信息,方便高校全面、详细地了解教师情况。其次,高校应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工作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前来任教,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此外,高校还应该制定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5]丰富考核模式与考核主体,对教师进行全面、准确的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与工资待遇挂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三、结语
面对当前中外合作办校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为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中外合作高校的不断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