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幼儿园
新入园幼儿中,大多数均需要经历由家庭转化到幼儿园的过程,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并且在此阶段,减轻其焦虑感,平稳幼儿心态,帮助其更快地融入到园内生活中,已经成为幼师规划活动内容的重点考虑事项。幼儿园对于新生均会制定一系列的举措,缓解幼儿情绪上的变化,以便后续工作能更加顺利。根据针对该教育阶段的指导纲要,提出对心理的关注,强调深层次分析,特别是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一、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归因分析
1.个体因素。
身体较差的幼儿易患病,分离焦虑会直接导致其生理作出反应,提高其患病的可能性,并且生病状态下的幼儿心理更加脆弱,加重焦虑的程度。新入园幼儿因为个人身体的问题,家长应予以更多的呵护。幼师每日会面对一个班级的幼儿,无法花费所有精力照顾。导致患病幼儿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面对和家长分离造成的不安,进一步加重其焦虑问题。此外便是幼儿个人经验因素,简单来说,幼儿如果提前了解园内生活,由此形成的总体感知,会影响其入园后的情绪。同时,是否被入托会影响其适应环境及自理的能力,拥有入托经验,可提升其适应能力,焦虑感较弱。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上,父母个人出于幼儿的担心,会存在一定的焦虑性,并且母亲焦虑感普遍超过父亲。并且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到幼儿,并且二者的焦虑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特点。对于该种现象,能从几个角度解释清楚。其一,父母本身存在焦虑特性,通过遗传使幼儿同样具备相似的特质。其二,父母焦虑性的行为及状态时长发生,幼儿在旁会不断模仿。其三,父母情绪波动明显,重视日常琐碎的问题,任何事情均会往严重的角度想,无法考虑到幼儿心理诉求。导致幼儿不能从父母处获得安全感,对任何环境都会有焦虑感。笔者发现,父母情绪会直接引起幼儿内心波动,也会借助其他形式间接产生间接干扰。而所谓的直接影响,是因为幼儿个人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分析出父母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仅能体会到不安全。幼儿长期被负面情绪熏陶,在神经联结下,幼儿出现焦虑的概率逐渐提升。间接影响的形成通常是父母教养问题,幼儿受到家长的忽略及批评等,极易在之后成长中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四点。首先是幼师态度,经过观察,幼师如果比较温柔并且适时拥抱幼儿,会让幼儿更加亲近,形成依恋感,能弥补幼儿分离的痛苦。同时,幼师始终以满脸的笑容面向幼儿,可缓解幼儿的紧张感,弱化对园内生活的抵触状态。其次是幼师组织的集体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游戏,更容易吸引幼儿,以分散其在和分离家长上的关注度,融入到欢乐的氛围中,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暂时忘记分离的问题。在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行为。再次是入园制度,为降低新入园幼儿的情绪波动,使其更快地融入集体,笔者整理出几项入园制度。二、有效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为幼儿入园前一直生活的环境,在其心中有不能替代的地位。良好环境是由全体成员一同构建起来的。幼儿若生活在温馨家庭中,会让其对主要照顾自己的人有极强安全感。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不和谐,难以使幼儿对原生家庭产生安全感及依恋感。并且倘若幼儿一直在被压制以及被忽略的状态下生活,大概率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严重可能出现心理扭曲。仅有家庭成员相爱,有着融洽的关系,幼儿的心态也会比较阳光积极,能理解关爱他人,并会表达个人需要帮助的想法。良好家庭环境外在表现为,成员相敬相爱,能体谅对方的不易,其中包含夫妻平等、亲代和自带的联系。如果子女较多,还会涉及到子女的相处模式。幼儿若在良好的原生环境下成长,感受家庭带给自己的安全感,获得父母的信任及爱护,有利于强化其自信心。幼儿个人气质及品格形成,往往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所以,家长需尽量给幼儿营造适宜的成长氛围,满足其情感需要,借此能消除入园时的部分焦虑感。2.强化对内敛幼儿注意。
以心理的角度来看,幼儿仅有在安全、情感与内心归属上得到满足后,才会慢慢开始满足其的自我实现。所以,幼师既应耐心安抚出现哭闹及多次说出同一句话等明显表现个人不安的幼儿,还需注意过于安静的内敛幼儿。此类幼儿不会将内心的情绪通过某些行为表现出来,但存在的问题可能程度更深。对此,仅能通过幼师仔细观察,以求及时察觉,主动表示友好,帮助其打开心扉,释放出内心的不安情绪。比如有默坐行为的幼儿,幼师可扮演母亲的角色,和其交流,通过拥抱轻抚,使其体会到在陌生的环境中也有人关爱自己,逐渐放下对新环境的戒备心。内敛型幼儿的性格一般较为内向,不会主动表达个人的观点。对此幼师需主动沟通,在幼儿说出个人的观点或主动做出某些行为,幼师应通过点头或者投入欣赏的目光等,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举动被肯定,加强其信心,逐渐喜欢上表达。此外,幼师也可引导其他幼儿帮助,邀请此类幼儿参与游戏,主动和其分享自己的玩具,使幼儿感觉到自己有同伴,能减轻其对园内环境的恐惧感,更快融入园内的生活。
3.实施梯度入园的模式。
所谓的梯度入园,是为降低幼儿的焦虑感,正式入园之前,使幼儿能逐渐地适应集体环境,为其构建缓冲的阶段。根据研究显示,梯度入园模式中,出勤率、室外活动、午餐及午睡、分离的焦虑,均要好于全日制入园模式。实际落实的过程是:(1)组织全体家长,辅助幼儿父母完成入园前的物质及心理方面的准备,比如根据园内活动时间改变作息、带领幼儿和同龄人接触、参观园内环境等。
(2)安排家访,使幼儿提前认识幼师,掌握家长的准备情况,适当予以指导。
(3)第一日,家长需陪同,了解园内的环境。
(4)之后一周仅安排半天入园,其他时间如往常一样即可,家长可午饭前将幼儿接回家。经过一周的调整适应,幼儿基本熟悉幼师和其他幼儿。
(5)第二周延长幼儿在园内的时间,家长在午饭后接幼儿走。让幼儿在已经认识的幼师陪同下解决午饭,以适应集体吃饭的情况。
(6)从第三周起,幼儿需要在园内进行午睡,不超过。直至第四周,安排幼儿完全根据全日制作息入园。利用梯度入园,可避免幼儿突然全天处于陌生环境,造成的不安感,逐步延长园内活动的时间,增加事项,帮助其适应集体活动。
4.增强家园的联合机制。
幼儿园需要和家庭联合开展教育,所谓的家园合作,需要双方为幼儿健康成长,进行合理化的配合。为降低分离焦虑,父母应与幼师一同努力。一方面,以家庭视角而言,部分家长不会和幼师交流,更不会针对育儿方式问题进行沟通。部分父母一般选择完全听取幼师的建议,并等待后者主动告诉幼儿园内表现,无个人的主见。但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其的整个生活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不仅是作息及生活条件,面对的人也不同,会导致其出现强烈的不安。此时需要长辈及幼师予以关心,打碎压在心口的石头,缓解其内心的焦虑。所以,幼儿家长尤其是新入园儿童的父母,应经常和幼师沟通,交换信息,确定焦虑表现的实际原因,量体裁衣。另一方面,以幼儿园的视角来看,相较于家长,幼师观察幼儿情绪波动更为准确,也容易得出比较详细的分析。因此,家园合作中,幼师需邀请家长在入园前,参与教育专题演讲中,让父母能正确认识幼儿出现的异常举动,学习如何引导幼儿平稳过渡此阶段。另外,幼师要记录每位幼儿的信息,涉及特殊的生活习惯及自理情况等。比如个别幼儿有海鲜过敏的症状,幼师在午餐期间,便需加以注意,避免引起幼儿身体上的不适感,产生焦虑情绪。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家长会,集体探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得出贴合实际的方案,使家园双方形成相同的目的。
本文研究出发点是为分析幼儿的心理焦虑,以寻求缓解其痛苦的方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有诸多感触。入园是幼儿向社会走出的第一步,其的种种反常举动,仅是因为和家长暂时分离,充满独立面对事情的无助感。但同时也是其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相信幼师与家长等各方的努力,能帮助幼儿顺利渡过难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