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
在应试的背景下,不少的学校教学出现了一些乱象: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唯“平均分”是论,每个学期的所谓质量分析会,对上下学期的分数进行对比,分数升高了,就是进步,分数降低了,就是退步。殊不知,考试的分数受影响的因素很多,题目的难易度,甚至转进转出的学生,都会影响每个学期的考卷分数。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试卷账面上的分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细细斟酌,大多是机械重复的抄写、默背练习。甚至科任教师之间出于攀比心理,不惜给学生加班加点,课余加课,片面追求作业的数量。你给孩子半个小时的抄写任务,凭什么我要少,如果作业时间少了,期中、期末平均分比别班低怎么办?所以,你30分钟,我可以40分钟,他可以50分钟,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也蒙上了一层阴云。十多岁的孩子背着大书包艰难走在上学路上,一群群小学生拉着轮椅书包吃力地拖上楼梯,这并非个别现象。“考试成绩等于教学质量”“试卷分数就是学业成绩”这样的理念在现实中还占据着主流。小学生课业负担超重的最直接制造者是教师,教师工作时间很大一部分都在找资料、编题目、推荐课外练习题、批阅作业。学生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都是完成抄写、课外练习题、配套试卷。我们曾经对部分班级组织关于课外作业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普遍认为作业量多,压力大。三年级开始,就有不少学生每天晚上要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完成作业。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作业的完成均局限于任务驱动式的力量,喜欢作业的人数少。导致了整体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业设计的初衷和最终目标应该是让语文作业更加开放,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基于小学生普遍的课业现状,我们设立每周的中间一天即星期三为“无作业日”。周三,也是一周的中间。经过了两天的高强度学习,周三适当的调节调剂,也更有利于周四五这两天的学习。所谓“无作业日”相对于其它时间布置书面作业而言,周三取消书面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强的操作型作业。是相对于抄、默、解等的书面作业而言的,通过设计动手、动脑等的社会调查、搜集、讨论等方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以全面提升。
“周三无作业日”取消的是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
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语文学习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突破校园围墙的,突破教室边界的。到大自然中走走,赏心悦目,有感而发,是文辞迸发的根本;奔走于大街小巷,广告、标语、招牌,那是语言文字简略的表达;与亲友围坐电视机旁边,欣赏电视节目,那是有声语言;与三五伙伴争得面红耳赤,滔滔不绝,又何尝不是语文?操作型作业就是要突破课堂的学习,让学习延伸到课外。2.兼容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我们学习的最有效工具,作为一门语言,它是最强烈的民族符号,单凭每日繁复的书写汉字,写习题,是不能体现出语文的核心价值的。操作型作业应该是糅合语文的、数学的、美术的、音乐的、信息技术的等等所有学科的兼容作业。在朗读的时候配上优美的乐曲,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节奏性;来一次社会调查,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搜集一段资料,可以开拓知识的眼界;唱一首励志的歌曲,可以感知语言文字的精华,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勤于学习的积极精神。3.科学性原则。
操作型作业运用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语文学习的材料,提高听、说、读、写、思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操作型作业是作业,不是消遣,更不是玩闹。作业中可以由娱乐的成分,但不能取代作业。欣赏一首歌曲,重在感受旋律,感受歌词带给个人的冲击,那是艺术行为。操作型作业重在感受歌词的准确性、韵律美,感受词韵的主体思想。所以操作型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
相对于机械重复的抄写等书面作业,操作型作业重视动手、动脑、动口,多感官并用,使得语文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进行小学语文操作型作业设计的研究,以求解决在现实中的一些课业减负问题,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课外作业,多元评价教师工作,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周三无作业日”是无书面作业,代之是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也是作业,而非随意布置走走、逛逛、动动的消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