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护理专业在职业教育中起源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在教学模式上已经较为成熟,但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以期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于护理专业人才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研究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当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仍旧延续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年龄较大的护理专业教师,教学以线下为主,鲜少使用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理论灌输式讲授为主,引导式、翻转式课堂讲授使用较少。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00 后的学生,信息化水平较高,传统教学模式已落后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师信息化水平不足,缺乏互联网教学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给年龄较大的教师带来了挑战,他们已经习惯了凭借以往经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网络信息技术接受起来缓慢,甚至有些教师已经到达职业生涯的预期,开始不思进取,缺乏学习新型教学模式的动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护理专业教师信息化水平不足,缺乏互联网教学思维,护理专业教学能力下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3.理论讲授较多,实践占比不足。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学时远远小于理论学时,有些高职院校缺乏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场所,只好将实践环节安排在毕业前的实习,这直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面向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就业,而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为日后的工作埋下生命安全隐患。
二、借助“互联网+”创新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意义
1.教学灵活、有针对性。随着学习途径及信息化工具的增多,结合互联网技术,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学习内容、课件、视频、习题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行开展学习,并将学习结果实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线下有所侧重的实施教学。这种结合方式下学生学习地点、学习时间更为灵活,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2.实训实践多渠道。借助互联网教学,单纯的理论讲授课时减少,实践课时可以相应增加,学生有更多实训操作锻炼的机会,高职院校可合理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短期见习实训。高职院校可提供网络仿真环境平台,学生可以自行在仿真平台练习各项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无菌操作等内容,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护理专业教学实施情况如何,最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借助“互联网+”发展背景,创新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在不断教学实践探索中,寓教于乐,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人才培养的最大保障。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以项目驱动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构建双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1.课前自学环节。课前教师将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平台,并布置自学检测题目。学生在教师安排的时间节点前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将学生自学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中,并针对学生课前自学反馈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对于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如:课前自学静脉注射相关教学资源并完成检测题。
2.课中导学环节。课中实施翻转课堂,通过探讨式、启发式、PBL 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有内在逻辑的几个模块,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分小组领取模块学习任务。在课中教师起引导点评的的作用,引导各小组顺利开展学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仿真模拟软件、多媒体资源等途径展示所学所悟的教学内容,教师围绕重难点进行精准点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升华学习内容。如:将静脉输液分为原理、作用、常见液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模块。
3.课后拓展环节。课后给学生布置拓展作业,如:阅读课后拓展医疗小故事,制作静脉输液操作微课视频,拍摄注意事项宣传片,给家人做一份健康档案,社区开展医疗志愿活动等内容,并要求学生将拓展作业上传教学平台,教师进行指导点评。课后拓展将课堂学习知识点延伸到课外的学以致用,从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不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社会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双重背景下,高职院校需搭乘“互联网+”网络时代便车,创新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增强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