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第二幼儿园
语言能力的萌芽始于幼儿时期,基于人类生物群体的特殊性,这一时期对于个体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个体后天语言能力的继续发展问题。基于与幼儿成长息息相关的职业性质,幼儿幼师应当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适当地教学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情感。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丰富幼儿语言生活,加强幼儿语言实践以及培养幼儿用语习惯多维度进行。
一、丰富生活情境,营造多样的语言环境
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第一步即为引导幼儿做出语言表达行为。想要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幼师应当首先明确:幼儿在何种情况下希望表达自己并由此作出与他人语言沟通的行为。生活场景的切换能够激发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不同的感官体验促进其用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知悉幼儿的认知世界,并积极将自身带入其中有助于幼师了解幼儿的语言交流习惯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幼师再结合不同的生活情境,丰富幼儿的语言环境,达到引导幼儿做出语言表达行为的目的。在幼儿语言教学中,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容易由幼师加以利用。主要原因是,受生物本能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容易为幼儿所感知。例如,在触觉上,如冬夏的寒冷和炎热;在视觉上,最为明显的白天与黑夜的光线变化;在听觉上,如悦耳和刺耳的感受等。幼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周边的环境变化,并促使幼儿对环境的鲜明变化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加强幼儿的形容和表述能力。如,观察校园内的各类植物兴衰更替,可以是初春的梨花,盛夏的绿叶,秋日的红枫,寒冬的腊梅。幼师可以让幼儿描述自己对某个季节的感受,比如秋季,树叶大多由绿转黄,此时可以引导幼儿用生动的语言形容园内景色的变化。有的幼儿会说,地上落叶大大的就像爸爸的手掌;有的幼儿会形容枫叶林红红的像燃烧的大火。幼师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将语言能力教学结合其中。引导幼儿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化,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更能推动幼儿对身边环境变化的思考,加深幼儿对世界的认识。
二、组织语言活动,提升语言的实践能力
在幼儿语言能力教学中,幼师的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想要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幼师应当注重能力培养教学的系统性。通常幼儿的语言实践以日常的语言互动为主,较为分散且随意。但体系化的语言活动对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觑,适当组织体系化的语言互动活动,对幼儿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青蛙妈妈春天在池塘里的水草中生下许多黑黑圆圆的卵。春风中池塘的水温渐渐上升,青蛙妈妈的卵慢慢孵化成了一群圆脑袋长尾巴蝌蚪。小蝌蚪们踏上了寻找妈妈的旅途,它们在错把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认作母亲后,终于在荷叶上寻找到了青蛙妈妈。但此时小蝌蚪们发出了疑问:妈妈怎么和我们长得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时候,幼师们可以组织幼儿们探讨:为什么青蛙妈妈要在水草中生下自己的孩子呢?为什么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不一样呢?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中不仅能增进幼儿间的交流,也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1]
三、学习礼貌用语,培养文明的用语习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二月寒。”幼儿尚未充分具备辨别语言好坏的能力,因此,幼师必须重视对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的培养。让幼儿们明白,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构建幼儿良好的语言体系应当与培养其语言能力同步进行,基础的礼貌用语是构成幼儿语言体系的基础。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主要受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学校中,幼儿们观察幼师的言行,在家庭中,幼儿们学习家长的示范。只有耳濡目染中,幼儿才能搭建起自己良好的语言体系,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例如,幼师可以从一天的日常中教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早上到学校要记得说和爸爸妈妈道别;在校园里遇到老师要记得和老师打招呼;得到他人的帮助要学会说“谢谢”;做错事情要及时说“对不起”。一方面,家长和幼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文明礼貌用语;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幼儿陷入“恶语”的交流情境中。如及时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争吵,减少家庭矛盾给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等。[2]
正确掌握语言能力对幼儿发展至关重要,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着幼儿良好的性格特点。因此,幼师应当注重探索语言教学方法,构建丰富的语言教学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