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生涯的基础部分。小学教育管理具有主体特殊性、功能特殊性的基本特征,情感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情感教学及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以教师情感教育、学生情感认知、共创情感交流环境为主要手段,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积极交流并以此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滚滚大潮和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教育效果的优化、言传身教的重要任务、全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无不推动着情感教学方法论的衍生和发展。从教师、教育管理层人员流动的优化来看,重视情感教学也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方法,从与学生接触的最前端入手,建立情感教学的大本营阵地,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1.情感教学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需要。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为人知的是兴趣与吸引力是一切学习的内在动因所在,自古以来,小学生由于其对于新兴的事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于美好的事物一见倾心的吸引力,是创造性和发明性的代名词。因此,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表演、图像、视频等形式传达的知识更容易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身的需求和爱好,达到“发现学习、爱上学习”的目的。除此之外,情感教学能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道沟通桥梁,特别是在体育、美术、音乐等互动性较强的科目,更加需要情感的维系,通过施以适当的情感教学方法,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双方的了解与理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此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2.情感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包容心态、形成良好德育的需要。
学生在和老师的接触过程中会以依赖老师的言行,并从老师的一举一动中捕获和创新自身的想法,但是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老师和学生也是在交流中学习。因此,老师传达的知识和素养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状态的培养过程也是其包容心的培养过程,使之得当的分辨是非,得当的理解和包容。除此之外,德育的培养更加需要社会交往,通过情感交流形成基本价值观。在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尊重、责任、关爱是三个核心关键词,是德育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这些价值目标的落实仅仅依靠空洞的言语表达是不够的,仅仅依靠语言只会让学生将这些概念固化,只有通过情感联系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有效作用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质性要求。3.情感教学是促进小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中,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发展的过程,更多的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水乳交融。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传达的理念:“扎扎实实学习知识,与其通过不断重复形成肌肉记忆,还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来达到”。因此,情感教学既是认知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教育实效的根本动力。在”大社会、小课堂“的情感教学环境中,将情感和社会文化融入教学目标中,让学生轻松释放自身的学习需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程制定者和课堂领导者,在情感交流碰撞中不断产生爱的火花。情感作为审美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好的情感会将美的事物优化,形成情感感性与美好追求的统一。在热烈情感的追逐状态下,才能热爱美好事物,并不断地发现它、追求它、创造它。因此,情感教学也同样会塑造小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为审美水平的提高做铺垫,审美水平的提高也会不断激励情感教学的衍生。
4.情感教学是转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需要。
以往形态中的小学教育管理以其固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呈现,在新教育理念的灌输下,被动接受式学习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更多的需要情感的交流,只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家长与老师几大主体形成良好的情感维系,才能发挥情感的力量,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控能力、自我管理的的内在需求。在学习方式不断改变的基础上,教育管理的评价方式也将做出相应的转变,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方式并非再是唯一,应该将更多主体、更多情感上的评价指标融合,形成完整的定量定性评价体系,突出情感教学的作用。二、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教学运用探究
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教学比其他阶段的情感教学侧重点更为广泛,主要从课堂参与、班集体建设、集体活动三个方面探究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教学运用。1.小学课堂参与中的情感教学。
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活泼好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好奇与愉快。同时每个学生在此之前的常识和经验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努力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有一种处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感觉,从而达到使其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首先,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来源于吸引力,所以,情感教学有了绘声绘色之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科技及自身性格特点完善教案,有些课程甚至通过角色扮演、才艺展示等课堂活动,将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融入在课堂,融入进知识体系中。老师在课堂中情感丰富,也无疑给学生传递出其对课程、对学生教学的重视程度,使自身情绪不断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课堂上老师用温柔贴切的语言向学生讲述课堂内容并提出问题,以情感的交流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使其能够更充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老师做出交流;最后,在课堂上,老师还会采用一系列激励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比如,老师会为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奖励一颗糖这种物质奖励方式或者向其及班上同学传达“你真棒!”此类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始终保持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2.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情感教学。
小学班集体是由老师、学生共同构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班集体建设中涉及的情感教学方式也会发生相应转变。第一,在低年级时期,情感教学主要运用到班集体氛围的营造上。刚刚步入一年级,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离开父母和家庭,有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微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此阶段的班集体情感教学主要是以舒适、习惯为关键词,让孩子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期。只有在情感上真正信任并喜欢这个班级,才会有一个真正的情感上的过渡,也能快乐的面对同学老师学习知识。老师在这一阶段,入学时期就有必要与家长一起,为小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会收获一群小伙伴,团结友爱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遇到犯错误的学生,老师一般会通过温柔的交流和批评,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辅导,并且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二,在中年级阶段,情感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和陶冶。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处了一定阶段后,相互已经产生了信赖感和依赖感,不同性格的学生也会拥有不同的朋友,会突然感觉到身边的朋友变得多起来了。此时他们会有自己的爱好,也喜欢参加集体和活动。在环境熟悉后,在学习上也显示出强烈的欲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达到了另一个层次。但是,在这一阶段,小学生们也会出现不耐心、浮躁,对新事物的了解有一定的抛弃,此时,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关心,并防止这种浮躁情绪影响班级其他学生。比如,在他们心情烦躁时,作为老师会对其施以关心,并短暂的带离班级,融入到大自然的感受中,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变他们不耐烦的情绪。其次,老师应多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耐心地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充分了解他们的焦虑,并为其解决这些焦虑。比如一些内向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够温暖的学生,在遇到这类学生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发泄,帮他们排忧解难,使其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情感导向。
第三,在高年级阶段,情感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自我特点的发展,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低年级阶段尚未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高年级阶段,应该不断开发其自我意识,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融入到班级决策的过程中去。只有如此,学生主人翁意识养成的同时,责任感、使命感也才能在情感中不断渗透。
3.小学班级集体活动中的情感教学。
小学生的课业生活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较多。此处的情感教学是指通过班级各种集体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丰富自身的情感,通过其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的价值实现来培养其团结意识、荣誉感。针对学习成绩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这类情感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其成长。比如。通过鼓励其负责黑板报、参与运动会、组织班会等,锻炼其胆量和能力,磨练其意志品质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小学教育管理中一种独特有效的方法。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教学。1.将家长的功能引入今后的情感教学过程中,重视家长的作用。
首先,家长的情感表达应该注意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家长在遇到工作失利、性格失调等挫折时,应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泄情感,家长带给孩子的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家庭情感,而并非易怒、易燥的成长反例。其次,学校教育中聚集了众多学生,孩子在校内可能未能得到较高的重视和鼓励,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以鼓励和关心为主,适当指责为辅,在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根据错误的性质决定惩罚方式,不能一味靠批评来惩罚孩子,例如孩子与同学发生吵架甚至肢体接触后,老师的处理会顾及家长的处理方式,此时,家长应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而非打骂,要多与孩子有情感交流。2.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团队的素质,加强其同理心的培养。
老师在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随着孩子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首先,不断更新对小学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重视用适当的言行与孩子进行交流;其次,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寓教于乐,进行趣味性教学,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当下不同阶段学生的喜好,如动漫人物形象、游戏等,“对症下药”,从侧面接触孩子;最后,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得到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对接。3.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管理层的决策能力,注重孩子的情感培育。
小学教育管理层是指除教师外的管理层级,他们会负责老师的调动、学生事务的处理等。在此过程中,管理层的决策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倾听学生的情感需求。如目前广泛存在的老师调动问题。不少学生都经历过对老师产生依赖感之后换老师的情况,小学生的心思单纯,容易因为频繁的更换老师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管理层在做出决策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最合适的人员调配。4.将情感教学纳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
首先,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已经出现教学、情感双重评价模式,但随着新课改的施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情感评价应该更具有灵活性;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不要唯名次、唯分数,要更多的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并非只限于“三好学生”之类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探索,对综合素质强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评价,满足其情感需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