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
“审美代沟”一词是陶东风结合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及文化学者扬·阿斯曼的相关理论,以中国当下的代际对立现象为文本,以语言符号、审美倾向、艺术趣味等方面为参照,所设计出的一个欲以阐释代际之间审美鸿沟现象和背后原因的全新专有名词。陶东风指出审美代沟的发生标志着价值观变迁和符号断裂,并建议通过集体记忆来缩小两代人的鸿沟。“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在建构跨代际的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通过重建集体记忆的传递渠道来缩小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一、从审美代沟到文化记忆
从阿尔都塞到布迪厄一直以来以意识形态为工具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陶东风从“文化记忆”中出现的“审美代沟”入手,结合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指出发生在代际之间的审美鸿沟除了是表层的由于代际者所接触到的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不同所造成的,在深层次上更是由于在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循环中由于忽略主体的意识会随着代际传承和社会发展而发展,强制使其服从于社会再生产所出现的一种发生在文化记忆层面的断层。而陶东风所提出的以“集体记忆”为方法缩小审美鸿沟,则是从记录物质文化的角度将审美传承性的可能保留住,在断层间添加一种审美关联物。以上如果“审美代沟”真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么这一理论研究就能丰富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并指出这种再生产理论存在着某种难能调和的缺陷,这将是对“审美代沟”、“文化记忆”和“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三种理论的完善,并且可以将之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实社会的文化、审美传承问题。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深层原因
首先审美代沟作为陶东风于2019 年提出的用以解释代际审美差异的词汇,最早见于2019 年陶东风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写的《主持人语》。在这篇《主持人语》中陶东风将审美代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简要叙述了国内外“代际理论”的发展。“代”的概念最早见于著名社会学家曼海姆于1928 年发表的名为《代问题》的论文,此文至今仍被誉为关于代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曼海姆主张用文化社学会的方法审视“代”。他认为,代是由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的,这点与阶级相似。之后玛格丽特·米德继承了曼海姆的观点,于20 世纪60 年代末出版《代沟》,她认为广义的代沟指的是老一辈和年轻一辈在思想方法、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差异或隔阂;而狭义的代沟把范围缩小到父(母)子(女)之间。陶东风在整合了代际理论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后,在其《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1 一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审美代沟的理论发展,从产生的原因、理论基础和实践再次诠释了当代中国审美代沟的现状形成了“审美代沟理论”的再发展。之后在马中红、孟繁华和林品等多位理论家的扩充下审美代沟”实现了理论阐释、理论实践和理论再发展成为未来理论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理论。由此以陶东风为首的理论家们掀开了“审美代沟”理论的序幕,“审美代沟”正式登上了理论界的舞台。其次审美代沟的理论源自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集体记忆理论发端于1925 年,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学首次完整地提出,用以跟个人记忆区分开,揭开了记忆理论的序幕。文化记忆的概念发展自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交往现象,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其中语义记忆是指与意义相关的,赋予意义明确所指的记忆。而情景记忆则分为代表视觉的景象记忆和代表语言的叙述记忆,二者在记忆的具体回忆中会相互转换。景象记忆的特点是非自愿性记忆,它表现为在结构和意义上不连贯,多为片段性的记忆。而叙述记忆则与之相反使自愿性记忆,具有连贯逻辑的记忆受社会调控。扬·阿斯曼在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记忆和交往记忆。在现实记忆中主体往往会受社会框架的干扰,误将社会记忆错认为是自我的个体记忆。为了区分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扬·阿斯曼提出了交往记忆,是一种个体受社会、意义的调控的记忆。在交往记忆之中个体记忆与集体像交互,无法独立解读。此外扬·阿斯曼认为情感是驱使记忆的核心动力,并由此发展出文化记忆。在多大程度上文化记忆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文化=传统)。传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信息不是在同代人之间水平传递,而是在代际之间纵向传递。文化记忆远超交往记忆的视界,也超越了集体记忆和连接性纽带记忆的视界。文化记忆的记忆包括:传承、学习、训练、研究、解释和实践。如此文化记忆就成为代际纽带的线索,正是由于代际间不同的文化记忆才
形成了今日的审美代沟。根据审美习性的规律,子代理应承袭父代的审美价值,而造成这种审美价值断裂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其所接触到的文化记忆存在差异。这种文化记忆的差异之间表现为所接触到的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不同。根据陶东风的观点,作为父代的60、70 后所接触的多为纸质媒介和80、90 后所接触的互联网媒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这种呈现在外部差异的物质媒介并无法作为形成审美代沟的深层原因。因为物质媒介所形成的浅层代沟,可以发生在任何代际之间。因为年龄、心理的不同,子代与父代的隔阂将永远存在而造成今日这种的审美代沟更深层次原因,则可能要归咎于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强制外力。
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领域中,审美代沟作为一种新型理论尚没有和再生产理论进行密切的贴合。但是从文化、教育角度,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则与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集体归属感和文化资本领域密不可分。今日中国的审美代沟所出现的巨大鸿沟在深层次上很可能是在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外力下所产生的。中国60、70 后所处的时代还处在一种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其审美价值根植于那个质朴的社会与彼时的社会生产完美契合。但改革开放后80、90 迎来了多元的时代,原有的60、70 后的审美习性不足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社会再生产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动力的需要,从以社会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和融合性为驱使的外部动力,和以服从于该审美可以更好的服从于社会再生产为驱使的内部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塑造了今日的80、90 的审美习性。社会再生产以其无形的操纵力迫使两代人之间出现审美断裂,告诉我们应予以警惕。
注释:
1.陶东风《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文艺评论》2020 年第2 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