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沪语的传承与困境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4056
张树莛

  上海大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承载着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情怀。方言也被列为语言的四大要素之一。上海大学教授、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曾说:“群众方言口语。常用常新,充满活气。是人的语言行为的最自由状态,口语往往承载着更原始更重要更丰富更有草根价值的文化。方言又呈现多样的地域、社团生活风貌。”方言面临的困境背后是一种文化危机,其衰退并非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惊觉失去时已难以复原,因此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容忽视。

一、沪语之历史

沪语,即上海方言,属吴语的一种。沪语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自宋代上海港形成后已有近千年历史,历经明清时期上海县的人口向周围的扩散、以及上海开埠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沪语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也不断吸收着新词,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壮大。沪语见证了上海地区的历史,也由此产生了特有的上海文化。沪剧、滑稽戏等都需运用沪语进行表演,是老上海人记忆中的声音。这些曲艺表演如果不是运用沪语便失了特有的味道,反之,如果不懂得沪语,那么便领会不到其中的奥妙。方言和本土的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方言的传承就是文化的传承。而沪语的传承则面临着诸多困境。

二、沪语之困境

沪语面临的困境,是指近三十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上海年轻人讲不好沪语、不习惯使用沪语、甚至听不懂沪语的现象。这些年轻人往往不自觉地在各种场合优先使用普通话,忽略了沪语的存在。许多学者不免担心他们将来会无法很好地向下一代继续传播沪语,沪语可能面临失传的危机。这种现象与普通话的推广有关。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文化多样,方言种类多而复杂,再加上因各地民俗而兴起流传的俗语俚语,导致有时连只隔一座山、一条河的两地之间都有语言不通的现象。如若不规定一种全国通用的语言,那么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就会遇到阻碍。1955 年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规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从翌年开始于全国大力提倡和推广。此后在各类法律中也明确了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还规定了国家机关、学校、公共服务业、广播电视、出版物等使用普通话的责任。

  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大都市,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讲普通话,迎四方客”,普通话的普及方便了外来移民与本土人民的日常交往,也极大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上海的各学校也规定教师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让无论说何种方言的学生都能一同接受教育。80 后、90 后们从幼儿园起在学校里接触的就只有普通话。教室和走廊里还会贴着“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也都以普通话为主。都说学习语言需要“视、听、说”三管齐下。而一部分年轻人多数时候只是听长辈说。在上海的街头,大人说沪语,孩子用普通话回答的场景比比皆是。长此以往,沪语运用能力就退化了。还有一些年轻人说的是披着沪语外表的普通话,虽然语音语调是沪语,但并未运用地道的沪语词汇和句式。沪语面临的种种困境不容回避。可喜的是,现今意识到沪语困境的人越来越多,改善措施也在方方面面逐步实施。

三、沪语之传承

沪语的传承首先要从娃娃抓起。近年已有幼儿园和小学相继开设了沪语班,创造了沪语的语言环境,带着孩子们学习一些传统的沪语儿歌和童谣。其次,电视广播节目中也开始加入更多的沪语元素。2012 年6 月SMG 的《新闻坊》推出了上海首档在荧屏上用沪语播报新闻的节目。钱乃荣评价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告诉大家上海话不是只会说滑稽戏,一样可以严肃播新闻。沪剧演员舒悦也开设了《嘎讪胡》等沪语节目,搜集时事热点,宣传安全防骗知识,为一些习惯沪语的中老年群体带来欢乐。上海地铁也在近几年开始加入沪语报站,方便中老年人出行的同时,也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上海的气息。各地也会积极举办一些沪语文化传承活动。如长宁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从2011 年起开办的“上海话.上海情”沪语传承推广系列活动就是其一。通过展示上海的传统戏剧,展现上海的民俗文化和沪语方言的魅力。

四、结语

沪语承载着上海的文化血脉、历史记忆。没有方言的城市就失去了灵魂。我们要有意识地传承沪语,这不是对普通话的地位和功能的否定,而是对上海特有的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沪语的传承和困境,值得引起思考和努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