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
现代汉语中“你看”与“你看看”已经成为完全语法化的话语标记,其主要用法已从主要表示“看”的动作演变为话语起始及强调吸引听话人注意的作用。吴福祥(2003:308)指出,典型语法化过程中,语用方面表现为抽象性逐渐增强:由具体义到较少抽象义发展到较多抽象义,和主观性逐渐增强:由表示客观性到较少主观性最终发展为更多主观性。
因此,词汇语法化过程中表现的语用特点应是有阶段性的,具有其各自范围内的特性。而“我看”与“我看看”的语法化,要追究到“看”的语法化与“你”的意义的泛化(吕叔湘,1999)。
看,《说文解字》:看,睎也,以手翳目而望也。就是指用手放在额头上遮眼睛来看向远方。后到《乐府》中有“遥看是君家”,引申为看望,《三国志·吴书》中“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义为看管、照看。可见看在逐渐虚化,最终语法化,而其与第二人称代词“你”相结合,导致“你看”也逐渐语法化,作为“看”的重叠式“看看”,其语法化必然发生在“看”之后,因此可以推出“你看看”的语法化,是在“你看”语法化之后的。
对于“你看”的语法化现象,学者一般通过“你V”类语法化进行总体研究,也有对“你看”的主观化进行具体研究,而对于“你看看”,尽管研究的人相对较少,对其有所涉及,但也并不全面,因此本文对二者之间语法化不同阶段的口语感受出发,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话语标记的位置,探讨人的主观认知对语法化的影响。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通过实际语料的列举,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其语用条件究竟是什么,个别语料参考来源于网络,并与CCL 语料库进行对比证明。
一、“你看”与“你看看”语用对比
由于二者语法化具有不同阶段性特征,本文将从其未发生语法化,正在发生语法化,已经完成语法化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对比,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1.未发生语法化阶段。
在“看”并未发生语法化的阶段,仍表示其原本意义,因此,“你看”在句子中一般表示“看”这个动作,或强调主语“你”,有对事情的认知意义,如:你看这件事;你看他;有对事物的概括总结:你看书;你看电视。这种句子结构表现为“你+看+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由于并未发生语法化,这里的看都保持了其作为动作的根本含义,是客观事实,具体语用表现为说话人让听话人做出具体的动作。
在古代诗词中一般不使用“你看”这一说法, 也是因为“你”的书面广泛使用较晚,一般采用“尔、予、汝、君”等更为常见,如: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江上渔者》范仲淹)
予看山多矣,未尝逢此奇。(《登女几》邵雍)
这里的“你看”都是采用了“视线接触人或物”这一意义,与此相关的语料十分丰富,可见“你看”发展的历史悠久,语法化进程的缓慢。
“你看看”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广泛使用在元杂剧中,“你看看”这种重叠式,在未发生语法化阶段里多数用在口语出现,较“你看”更缺少了一些正式感,最初是用以强调句子,且并不明确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且不要忙,先走一个势与你看看。(《全元南戏·白兔记》第三十二出)
这里的“你看看”保留本义,指用视线接触,其语音上没有停顿,由于没有后句,无法看出其具体与“你”紧密度更高还是与所指紧密度更高。
你看看此物是甚么东西。(《封神演义》)
这里的看看显然与后文更为紧密。至于现代汉语中,有:
你看看书。
你看看这件事。
这里的你看看书较前文的你看书有了明显差异,前者起陈述作用,更倾向于命令、要求这种较为严肃的意义,后者则具有委婉的、恳求含义,但另一方面解读,也可以是起反复强调的作用,如:马上就要考试了,你看看书吧。
这种情况下的“你看看”结构较为松散,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感官上具有停顿,是“你+看看+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里的“看看”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的关系较“你”更为紧密一些,目的在于让听话人或垦求其去做某事,对于“你+看+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构更具有委婉含义。
2.正在发生语法化阶段。
一个词或短语正在进行语法化的时候,其原本用法和语法化用法并存,表达上也极为丰富,如:你看战士们在给这"个别"画象。(中国青年报)
你看,战士们在画了。
这两句话中的“你看”不仅可以表示观看意义,同时也可以表示一个句子的起始,前一句可以理解为看的动作发生,也可以理解成强调注意集中在后半句上,这也是其语法化的具体表现。
知县喝道:“章灿,你看看,可是他二人吗?”(《粉装楼》)
“你看看”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可以脱离整句,变成一个单独的小句作为标记,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其含有实际意义的看,但更多强调在让对方注意,而非动作本身。
(a)你看看这条裙子。
(b)你看看这条裙子如何?
(c)你看看这条裙子多适合你啊!
三句话虽然乍看结构意义相同,但从朗读上和实际语义上具有明显差别,(a)句结构为“你+看看+名词性短语”,陈述句,用以说明,促使“看”的动作发生,其结构紧密度上,将“你”与“看看”分割开来,是主语+(谓语+宾语);(b)句为疑问句,语气实际表示设问,是期待对方回答,结构应是主语+谓语+宾语,内部结构非常松散,你与看看与名词性短语加疑问词都分割开来,因此应是“你+看看+名词性短语+疑问词”,这个时候已经能看出“你看看”有语法化倾向了;(c)句,作为感叹句,“你看看”的意义已经完全虚化,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仅做表达感叹的用法,因此其应为“你看看+名词性短语+叹词”,常出现于日常口语之中。
3.完全语法化阶段。
语法化完成阶段,“你看”与“你看看”已经不具备语法意义,完全虚化,其功能已经全部转化为了语用功能,主观性强,抽象义多,更多时候需要根据听话人的情况做具体分析。这个时候,“你看”与“你看看”基本上可以互换,但具有一定的语用差别。你看人家xxx,一年就赚了万二八千的,你也快回来吧,在部队多呆一年,损失该有多大?(解放军报)
将“你看”替换为“你看看”:
你看看人家xxx,一年就赚了万二八千的,你也快回来吧,在部队多呆一年,损失该有多大?
两句话中,都表示“劝解说服”的含义,但后一句较前一句更具有强调性,表达的语用程度更深,更具有主观性,这也是重叠式功能在起作用。
你看,这不是我的错。
你看看,这不是我的错。
同样都表达不是自己的错误,作用为“寻求对方认同”或是“责备、抱怨”,其在表达上后者较前者更多了怨怼的色彩,仅表达事情还不足以阐述情绪,因此用“你看看”来增强话语中隐喻的不满,但在实际话语中,二者互换并不影响句子所表达的效果。
可见,在语法化后,二者所具备的语用特点实际上是与其原本的“看”与“看看”息息相关的,随着虚化程度增加,其语用功能越强,二者之间互换程度越高,表达主观性的能力增强,虚化后,更多是人所赋予情绪上的认知,而非句子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可见其与人的认知程度是离不开的。
二、“你看”与“你看看”在句子中的分布
未发生语法化阶段,二者作为词在句子中分布是不固定的,但当二者虚化,语法化发生后,其语法意义淡化,语用义增强,成为了一种话语标记,但作为话语标记,位置一般出现在句首,但“你看”与“你看看”在使用中并非如此。就二者语法化后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位置进行分别讨论。1.二者出现在句首。
(d)你看咱们题目应该选哪个?(e)你看,我都说过你应该回家。
做为独立成分出现时,“你看”已经凝固为话语标记,后面可以接小句宾语,或是复句等,表示一种观点,属于认知情态,用以表示说话人的感受或愿望。(d)句中的你看可以分析为两种,第一种是强调“你看”,是属于动作义,意为让对方看,第二种则是强调后面的复句,“你看”在这里只是起一种标记义。而在(e)句中,“你看”已经明显成为了话语标记,在句中仅做提示信息的作用。
且在这两句中,“你看”的存在意义不同,在(d)句中,如果把“你看”取消掉,句子的委婉语气就会消失“咱们题目应该选哪个?”,较(d)更为严肃,有“你看”的句子更具有礼貌意味。在(e)句中,“你看”的取消与否对句子实际影响小,都旨在强调该回家,这也是其作为话语标记的一个鲜明特点。
2.二者出现在句中或句末。
“你看”与“你看看”出现在句中或句末的情况虽然少见,但仍然存在,这也说明二者虽然凝固为话语标记,其位置却没有固定,仍可以自由使用。我说你看你那衣服脏成什么样了。
另外,他们你看现在曲剧上不是也看得见吗?(CCL)
这里的“你看”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完全省略,句子仍然成立,仅在语气上有着一些差别,省略后的句子较原句的语气更为强硬,节奏更为紧凑,取消了原句的强调性,侧重在了句子本身。
我的确失望,但你看看今天德弗斯也发生了意外。这就是比赛,什么都会发生。(CCL)
“你看看”出现在句中的情况极为少见,例子过少,但仍能证明作为语法化后的话语标记,其仍能在句中使用,省略后不影响句义,仅改变语气及语用功能。
至于出现在句末的情况,一般是用以增强整句话的力量,强调句子主体,如:
他们说的可都是有据可依的,你看。
这事儿闹的,你看看。
三、语法化与主观性表达
从上文可以看出,“你看”与“你看看”在语法化完成阶段语用功能成为其主体功能,从客观性转变为主观认知,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将目标放在其主观性表达方面。“你看”与“你看看”最主要共能在于引发话题上,是对一个话题开始的具体陈述,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
甲:听说他最近赚了大钱?
乙:赚什么大钱!你看/你看看,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这里乙先对甲的话题内容进行了否定,随后使用了“你看/你看看”来引发新的话题,进行说明为什么对前文内容进行了否定,这也是对新话题的一个引发。
其次在于转移话题:
甲:你怎么就非抓住这一点不放了呢。
乙:坏事做多了,总得遭报应。你看/你看看,你这桌子上又放着什么东西!
话题最初在于乙抓着甲的错误不放,这时后半句的“你看/你看看”用来转换视角,说甲桌子上的不稳妥之处,跟前文有关,但又不是同一问题,因此做转移话题用法。
再次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上,比如说对对方阐述责备义:
你看看你一天没个正形。
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
句子中在“你看看”和“你看”后面都可以加上“你”,是可以成为对听话人进行评价的语句,具有否定性特点,如果不加“你”,则是间接的表明态度,也是一种否定,但程度上没有直接加“你”强烈。
还有就是发生话题的双方之间,说话人向听话人寻求话语上的认同:你看,这事儿跟我没关系。以及重叠式“你看看”:你看看,这不怪我。“你看看”较“你看”更具有认同感,也有强调作用,凸显焦点。
以上对“你看”和“你看看”之间的主观性质仅从个人口语主观角度进行了分析,内容并不全面,但也能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二者在语用上的具体作用,在其语法化后,从原本的功能性句子——阐述动作行为,转变为语用态度,这也更需要我们从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考察,且在语用方面,二者差别较完全语法化前差异小了很多,实际使用时“你看看”的使用频率更高,且二者混用现象较多,较难分清,在口语表达上,“你看”与“你看看”更习惯于在句子开端出现,是高频使用话语标记。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你看”和“你看看”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比,就二者之间的功能进行了简要说明,从口语角度出发,依据主观认知感受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你看”与“你看看”在语法化过程中具体作用尽管相似但并不同步,这也是因为二者产生的时间并不相同,“你看看”较“你看”出现年代晚了很多,“你看看”在刚出现后很快就发生了语法化,二者在转化时逐渐同步,最后形成了目前二者同步使用且用法较为一致的现象。作为话语标记,二者在位置选择具体使用上也与其它话语标记有着不同之处,其位置不固定,表达语用功能的特殊,主观性强,使它们成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高频使用词汇。
本文在选取语料时,由于从语料库里选择的内容不具有特殊性,个别语料是通过个人语言习惯所编,一些语料来源于网络,可能具有网络语言特征,本文并未就网络对语言具体影响进行分析,具有不足之处。
从对比上也可以得出,人的主观认知对语法化后的词汇影响较大,由于其语法意义消失,语用义显著增强,但一些情况下,由于人的认知不够:如儿童,我们并不能要求孩子了解到其话语中所隐喻内容,因此也有听到儿童使用“你看/你看看”现象,这也是需要进行单独分析的,本文在这里并未进行讨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