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政协
中国“功夫”,正式文字表达叫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攻防技巧,最早用于对付野兽,后来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打斗,进而用于部族之间的拼杀,最后发展到运用于国与国的战争之中。在古代,一将骁勇、武艺高强,那一方就必定是胜方。所以,武术是一种最具血性的运动。
上世纪50 年代,梁羽生、金庸的香港武侠小说已经在世界华人圈中盛传;70 年代初,台湾的古龙也成了与金庸、梁羽生比肩的华人武侠小说大师。三位武侠小说大师在其写的武侠小说里,对武功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小说里描绘的武打场面之激烈、武功招数之奇诡、拳脚功夫的出神入化、高手功力的深不可测,让人如亲临打斗现场,看得眼花缭乱、心旌摇荡,使人无限向往。在这些武侠小说大师笔下,各门各派的绝顶高手的功力武技端的“可撼山岳、可绝江河”,令人难以想象。在小说的情节描写中,那些绝顶高手大多都有奇遇,都有世外高人在他们频临绝境的时候突然出现,并把他们带到塞外无人能到的地方如天山、藏疆、桃花岛这些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远僻之地修炼绝世武功。这给当时华人世界里的年轻人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幻想,对70 年代刚刚接触功夫和刚刚接触武侠小说的我来说是向往不已、羡慕不已,时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香港、台湾拜这三位武侠小说大师为师,学成武林绝技去行侠尚义匡扶正义。在八、九岁的我的心目中,能写出这么多武功招数名称、能叫出那么多人体穴位、能熟知这么多武林门派、能知道那么多武功秘籍的三位大师,一定是当世武林中的绝顶高手、绝世高人!
因上世纪七十年代港台武侠小说的悄悄传入,一大批偷偷传阅武侠小说的当代青年都像我一样幻想着能学到小说里那种神奇的功夫,加上民间本来一直就有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因而在1966-1976 年期间,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已悄然兴起了乡下武术馆。在广东,那个时候大家都把武术馆叫做“功夫馆”。
我父亲所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第十九团的团部附近的村庄,也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前前后后开了几家功夫馆。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几个汕头籍的下乡知青经常带着我到功夫馆玩,看他们脱去上衣光着膀子练功夫(武术)。我觉得好玩,就跟在他们身后学着他们比比划划,一来二去的,我居然学会了好几段功夫路(武术套路),那几位知青大哥还经常帮我纠正一些动作,如步法、手桥、掌式等等。练功夫的同时,知青大哥哥们不知从哪里弄来好多本武侠小说,如《三侠五义》、《铁血传奇》等,还找来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他们不但自己看,还丢给我看。当时我还识字不多,多是听他们讲书里的故事,他们讲到精彩处经常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有时还仿着书中所写的招数相互来几下拳打脚踢。回学校上课期间,为显示自己会功夫,我时不时在同学面前耍一耍功夫路,虽然那只是一些套路,自己也从没有像几位知青大哥哥那样互相对打较量过,没有半点实战的经验,但在那个武术尚属稀世珍品的年代,特别在与社会几乎隔绝的生产建设兵团团部的学校,还是很威风了一阵子,一大帮同年级、低年级的学生整天拥戴者我这个“功夫头”(武师或武术教头的尊称),高年级的同学不仅不敢再欺负我们班的学生,还向我们示好。因为练武,我的体质也比同龄人壮实,个头也相对比同龄人高大一些。这让我觉得功夫确实有用,有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的时候,受欺负的同学来向我求助,我也总乐意带着几个身边的同学去干预,那些高年级的学生也听说过我“功夫头”的名声,也都给我面子,这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武侠小说中行侠仗义的大侠,这样风风光光过了几年。后来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
那是我十二岁读五年级第二学期、即将放寒假的日子,邻近农村几个初二学生因为和我们团部学校几位初二学生发生纠纷,一天傍晚学校里呼啦啦来了十几个半大不小的农村少年,他们有几位还提着木棍,一进校园就直奔初二班课室。我刚好吃完晚饭来到学校,一看这阵势,心里有些发毛,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实战经验,但心里想着如果不出面帮自己学校的同学,肯定会被同学说我学的功夫没有用,或者说我胆小怕事,功夫头的名声就会毁于一旦。一边想着一边叫身边的两位同学赶快去请那几位带我学功夫的知青大哥哥和学校老师过来,自己壮着胆子硬着头皮向初二班课室走去。那时的课室都是平房,那伙农村少年在课室门口叫嚷着谁谁谁出来。看课室里面也有十来个团部干部的子弟,他们个个双手都攥着一张凳子,做准备开打的架势。先让他们对峙了好一会,估计那几位知青大哥哥也快到了,正当外面的人准备向课室里面冲的时候,我走到他们后面大喊一声你们想干什么?正准备往课室里冲的人马上转过身一齐看着我,课室里这时有人欢呼:功夫头来了,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我立马摆了一个天王托塔的招式,见他们中的几位蠢蠢欲动,我又变了一个乌云盖月的招式。那帮农村孩子中有听过我名头的说,啊,他是真的会功夫的!他们被我唬住了。这时几位知青大哥哥和老师先后赶到了,有几个不服的农村少年拿着棍子冲上来,但被知青哥哥三两下全部把他们手中的棍子踢飞,老师这时也上前警告他们,这伙少年才愤愤地离开学校。经此一“役”,我深知靠几套功夫路根本无法自保,所学的花拳绣腿更保护不了身边的兄弟朋友,更成不了什么大侠。特别是我读初一以后兵团改为农场了,我跟随父亲调到了一个坐落在两广交界的叫做新华的农场。那里广东化州县的平定公社与广西陆川县的清湖公社接壤,生活环境复杂,两广村民因地界纠纷时时会发生冲突;因为取消了兵团的建制,没有了“军”字头的保护,农场和农村也时常会因为土地的纠纷而打群架斗殴,父亲处理纠纷回来好几次都很无奈地对母亲说:又有工人被打伤了。离开了带我学功夫的那几个汕头知青,没了几位知青大哥的保护,自己又施展不出学到的功夫帮帮父亲,感觉很失落、很没有安全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所学的那几套功夫路后,我决定偷偷去寻访名师学会真正“能打”的功夫。每到星期六中午下课,我就叫同学回场部告诉我父母,说我去附近平定公社同学家里玩两天,然后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广西陆川的清湖、文地、盘龙,还搭顺风车到了河池、贵港、桂县等地访“名师”学艺。当时农场领导整天忙于革命工作,特别是父亲刚从“牛棚”出来,母亲也刚从五七干校回来,他们都拼命工作,似乎要把在“牛棚”和五七干校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似的,我回不回家他们都不大清楚,所以那段日子我可以自由使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那段日子里,我拜访了当时在那一带开馆授徒的两广武林名宿“蔡李佛”高手福华五、“棍王”何文英、“谭腿”阮三十七、“洪门七公”魏其昌等,跟他们学了一些各门各派的技击之术。后来,因缘巧合,有幸拜在南派武当彪龙大师门下学艺。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功夫,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知道了“武德”这两个字和它的含义。师傅曾对我说过:中国功夫其实就是中国民间武术的统称;功夫指的是本领和造诣,顾名思义,用功花时间、花精力去练习学好武技,就是功;练好功、学好武艺,成为有本事的人,就是大丈夫。也就是说,你只要下工夫用心尽力去学好中国武术,你就是有本事的男子汉大丈夫。对武德的诠释,师傅这样对我说:武,就是止戈,能打不算武,止戈才是武,用你学到的本领去制止斗殴、制止残杀、息纷定争,甚至制止战争的发生,这才是武术的真正含义,这才能让你积德积福。学功夫不是用来好勇斗狠的,是用来行侠仗义、扶弱济困的;习武必须先学武德,有武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武林高手;但除恶亦是杨善,习武之人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师傅离开之前殷殷叮嘱:师傅带进门,学艺靠自身,多出江湖历练,尽量最大范围地去学习各家各派的功法和技击之术,然后自己领悟、融化,成为自己信手拈来、随意挥洒的技艺,你的功夫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记住,不要固步自封,不要死守教条,招数是死的,人是活的。行走江湖,一定要谦虚、低调,以德服人。师傅的话终身受用。经历了无数次的“踢馆”(到武馆挑战)、“切磋”(向同行请教,多带有挑战之意)、路见不平打群架、被偷袭之后,对照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们的所作所为,我渐渐明白:尚武不是武侠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更不是一个习武者生活里的全部;“武”只是表现的一种形式,只是用来承载“侠”的手段和工具。武侠小说要展示的精神内核,是兼济天下的仁爱精神,所以一个真正的武者,他学会武功首先要有济世救人的德行,才配得上那个“侠”字。从此,我一改过去那种冲动的作风,专门去做一些行侠仗义的事情。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由于香港“功夫片”(武打片)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日本武打片《姿三四郎》、国产武打片《少林寺》的上演,整个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功夫热,就如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曲唱的那样,“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年轻人在一起的话题就是“讲功夫”,连老头子老太太谈起《少林寺》也眉飞色舞,大有“这里是全国皆兵(武)”之势。应时而起,为强壮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十八岁我便拉起了湛江“兴华武术团”,并任总教练;十九岁在与鹰爪翻子门高手比武后,江湖上给我赠了个“辣手书生”的绰号;二十二岁我当上了四所高等院校武术联合会的总顾问。1985 年应雷州师范专科学校团委的邀请,我和我的弟子在雷州师范专科学校体育馆组织了一场大型武术表演,我的弟子在台上分别表演了武当、少林、太极、八卦、鹰爪、螳螂、摔角、通臂等各门各派的拳术,还表演了对打和刀、枪、剑、棍等,1985 年第11 期《武林》杂志作了报道。因为这个报道,某部队聘请我当了他们的武术实战教练。
在江湖历练时,时常会听到一些武术门派的弟子标榜自己学的是“天下最厉害的功夫”,但一经与其交手,所谓的天下最厉害的功夫却不堪一击。武术各大门派近二百种拳法,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不被淘汰,说明它们各有所长,没有“那一家功夫最厉害”的说法,只能说是谁的武功修为最高。因为不论学的是哪个门派的拳法,如果有高明的师父指点,习武者本身又具有练武的体格和资质,同时具备勤学苦练、吃苦耐劳的毅力,加上他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悟性,更重要的是懂得综合、创新,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得心应手使用的绝艺,那他就可以达到武学的极高境界。学任何一门技艺,都是师傅带进门,学艺在自身,远的不说,现代的霍元甲、叶问、李小龙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是少林、武当、形意、八卦、太极这样的名门大派,虽然他们的鼻祖达摩、张三丰、姬际可、董海川、陈王廷、杨露禅武功天下无敌,但他们的徒子徒孙中如果自身不具备上面说到的条件,天下最厉害的功夫在这些名门大派的个别徒子徒孙身上也体现不出来。此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武术是要言传身教的,一旦老师傅们过世了,这个拳种没传授的部分、或弟子学不全的部分就失传了,无数传说中的武功就是这样丢失的,它们真的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并非全然是小说家的胡编。现在,虽然会出现技击高手,却很难再出现武术宗师和武术大家了。
一些初习武术者看武侠小说、武打电影电视剧里的正面角色总是在紧要关头使出“绝招”,将武功高强的坏人打死,就总缠着师父要学几手绝活,我一些徒弟就是一进门就要我教他们“绝招”。其实拳法里最普通的一招,只要你能把它练到收发自如、随意挥洒的境界,力度、硬度、速度都是对手所无法承受的,那就成了绝招。如黄飞鸿的无影脚,顾名思义,这一脚的速度快得对手连影子都看不到,当然防不了,更不用说破解了;而有些招数,就算它再怪异,对手一下子无法适应,但不能一招制敌,这只能叫怪招、花招。大家看过李小龙演的电影,他不外就是那么三招两式,但他的一记日字冲拳有397 磅的撞击力,一招侧踹腿击有1000 多磅的杀伤力,加上他天天打木人桩、铜人桩练就的硬度,还有早晚不断打沙包、不断劈空打快拳练就的速度,这力度、硬度、速度“三度”的高度统一,尽管这一招十分简单和普通,但谁承受得起?所以,绝招是练出来的!2009 年我市公安系统成立“飞虎维稳总队”,时任市委书记请我做“飞虎维稳总队”武术总教练。为显示我的功力,我让这些刚从武警、陆战旅、特战队回来的飞虎队员(都穿着皮鞋)七八个人一起以任意的形式攻击我,当时我已年近五十,且已经发福,体魄、气力大不如前,但他们占不到半点便宜,无法攻破我的防守,最后他们有的捂着手臂、拳头,有的捂着腿脚,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师傅你的功力太深厚了,我们穿着皮鞋踢你全被你手脚挡回,我们的手脚都红肿了,但你却一点事都没有。——这就是功力的差异。我们那个年代练功,一天要练四五个小时,练功的时候首先站桩,让自己的马步扎实,立地稳健;然后练步法,练套路,让自己进退自如、连击不断;再打木桩、打沙包、打千层纸,练硬度力度速度。练指力时,双手十指抓着两个装满沙子、抹着香油的瓷罐不间断地提上提下,练到当天提不动为止。练完功还要练实战,师兄弟对练(对打)、切磋,打输了的要向打赢的请教怎么出招、怎样攻防。这样练下来,功力和攻防的技艺就会不断地提高。我那时虽然二十多年没有像过去一样坚持练功了,但功底、功力还没全丢下,这些年轻人在部队只练了那么三两年、且都是半路出家,虽然他们年轻气魄好、反应快,但没有那种硬度、力度和临战经验,他们当然不是一个老江湖的对手。
中国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离不开四击(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方法)、八法(手、眼、身、步、神、气、力、功八种运动方法)、十二型(武术套路中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缓、快十二种运动方式)。如果我们不理解武术的精义,光是临时抱佛脚学一些招数,很难消化;不经演练,无法在实战中自如发挥;没有一定的功底和功力,打出的拳掌、踢出的腿脚不能伤人,根本无法达到制敌的效果——要知道,在战争年代,习武之人要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基本功练起,打好坚实的武术基础,了解四击、八法、十二型在实战中的实际运用,有选择地把适合于自己运用的招式加以练习,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对抗性(对打)训练,理解每一招每一式的要义,增强实战的意识;平时要辅以体能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抗击打能力。李小龙和日本空手道高手山本冈夫比武,前几次之所以都输了,就是因为李小龙当时的功力、最重要的是抗击打能力远逊于山本,当你十拳都击打不倒对手的时候,对手一拳或一脚就把你打趴下了,你根本就没有赢的机会。泰国拳师在学拳之初首先要练排打功,让全身对击打产生抗性,练成后身体各个部位都具有很强的抗击打能力,对一般拳师的拳打脚踢完全不当一回事,在和对手过招时,往往以被对方击打数拳、踢中几脚为代价来逼近对手,施展他们惯用的膝顶、肘击一举将对手击倒。世界拳坛比赛中有一句口头禅:宁捱十拳,不受一肘;宁接十脚,不捱一膝。泰拳的霸道、实用,就是坚持练功的结果。所以习武者一定要勤于演练,练好基本功、练好体能、练好筋骨皮、练好制敌的技巧。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出招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拿捏准稳、出手迅捷;身形步法闪转要灵活,与敌对峙时沾手即打,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接触敌人都可以发招攻击,把花巧的招式舍弃,不拘泥一招一式,讲究自然而然、见招破招、截招反击。擒拿不一定就是擒住对手,而是通过擒腕抓关节、点穴或击打对手软弱部位,使对手失去战斗力而为我所控制。
学习任何武术门派的功法、招式,都必须勤学苦练,这就是所谓的“讲师承,更靠勤奋”;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对练,师兄弟之间经常对打、切磋,还要经常找不同门派的高人请教、切磋,在切磋过程中用心去悟招,使之熟能生巧,并能举一反三,把人家的东西内化于我心,既综合各门各派“形”的极致,又有自己融会贯通的“神”的从容,以便在运用时能信手拈来、自由发挥,无招无式,如行云流水。这就是老子说的“有无相生”、“无为有之用”。平时要辅以体能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抗击打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
中国武术与外国各类技击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单纯是一种攻防的技击技能,更是道家的阴阳五行,儒家的仁爱,佛家的忍隐,医家的养生等各种哲学的综合。中国武术的人文理想,是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习武者要谨记一点,那就是邪不胜正,有了克敌制胜的本领,我们还必须要有武德,武德比武技更重要,其心正,其行善,其招式就会有如神助,出招就会无往而不催。能做到以武止武,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才是真正的武学大师。这就是庄子说的“技近乎道者”,如隋唐时期的少林十八棍僧、清末民初的霍元甲和大刀王五、抗战时期的叶问、现代的李小龙、共和国将军许世友等等,他们都是武者中的高人,他们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大义而战的大侠,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心灯,蕴含着强大的自然力量,不仅其技击之术闻名于世,其深奥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原理,更是世界武术大师们一生要去探索的宇宙奥秘。愿中华武者凭一股“侠”之正气,弘扬中华武术武德精神,把这项传递正能量的传统文化一脉传承,发扬光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