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伤时情怀是指文人在作品表现出来的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通常表现为伤春悲秋、及时行乐以及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生命长久的美好祝福。晏殊词无论是在写离别相思的作品中,还是在感叹时光易逝和临宴祝寿的作品中都贯穿着浓厚的伤时情怀。
一、伤时情怀在晏殊词中的表现
晏殊号称太平丞相,富足生活使他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有着不同常人的体会,其词在雍容闲雅的气质中透露出掩抑不住的伤时情怀,这种伤时情怀并不是富贵者的“无病呻吟”而是将其对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的真实感知上升为一种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的生命意识,《浣溪沙》是一首将晏殊的伤时情怀发挥到了极致的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上阙在“新”和“旧”的对比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感。下一句情感进一步深入,将物是人非的伤时怀旧之感通过“夕阳”这一意象升华为对人生短暂、时光飞逝且一去不返的惋感叹和惋惜,这种对时光逝去的感叹,正是晏殊伤时情怀在作品中的表现。下阙通过对“花落”“燕归”表达了对花儿凋零飘落以及春天消逝的感伤,而这种感伤正是时光流逝和时间一维性所造成的,词人的伤春其根源在于伤时,是对时光飞逝不可逆、人生短暂的感叹,是其伤时情怀在词中的一种展现。此外,在《更漏子》(塞鸿高)、《清平乐》(春花秋草)、《清平乐》(秋光向晚)等中作者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伤时情怀。
当然,晏殊词中对伤时情怀的表达并不总是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样直接的,在其以写闺情相思为主的词中,伤时情怀一般是掺杂在相思怀人之情之中,通过对人的相思表达了对时间一维性的感伤,例如《清平乐》(红笺小字)虽是怀人之作,但在怀人之中所流露的对时光逝去的感伤之情,正是源自词人内心深处的伤时情怀: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首词是词人写给其知音的作品,词的最后写“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表面上看对爱人的思念,那个人已不知身在何处,词人思念只能跟随流水悠悠东去、绵绵不绝。事实上,人面的不见归根结底是时光流逝造成的,而后半句“绿波依旧东流”水的东流正是时间流逝的象征,时间的流逝正如东流的水从不曾间断过。晏殊临宴祝寿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内容以描写寿宴场景、表达祝福为主,偶尔带有一些歌功颂德的成分,但部分词作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伤时情怀。
二、晏殊词伤时情怀产生原因
《楚辞·九辩》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古代文人内心普遍极为敏感,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到蕴藏在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之中的时光飞逝并为之黯然伤怀,继而形成了诗歌中伤春悲秋的文化传统,晏殊词伤时情怀的产生自然离不开伤春悲秋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此外,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冯延已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晏殊词在语言清新俊逸上深受冯延巳影响,然而冯词对晏殊词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其词中浓郁的忧患意识也对晏殊词创作影响巨大,例如冯词《春光好》(雾濛濛)在描绘春日美好的同时感叹到“人生得几何?”,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短暂、变幻无常的人生忧患意识。而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同是感叹人生短暂的作品,但是其不仅局限于对人生短暂的悲叹,作者在表达伤春之情、人生短暂的同时表现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体悟,最后得出了应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的感慨,这种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正是晏殊伤时情怀的体现,也是他受冯延巳忧患意识影响又有所升华之处。
晏殊有“太平丞相”称号,虽有几次被贬谪的经历,但与其他文人相比他可以说是一生富贵。这种富贵生活使其词中的伤时不再是以往文人作品中具体的与自身不幸经历紧密联系以表达自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而是在雍容闲雅的气质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淡淡感伤,并将这种感伤和悲叹上升到为了一种广泛的生命意识,继而赋予其哲理化特征。
晏殊虽官至宰相、生活于太平之世,但其词中始终贯穿着浓郁的伤时情怀,这正是在伤春悲秋的文化传统、冯词的忧患意识、贵族般的生活以及词人敏感内心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虽然在这种情怀的影响下有时会出现一部分消极颓唐的作品,但瑕不掩瑜它更多的是警醒人们珍惜当下时光,是晏殊关于宇宙人生哲思的体现。晏殊的伤时情怀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词体创作心态,对后世文人在词中生命意识的表达也具有启发作用。研究晏殊词的伤时情怀,对理解宋初的文化心态乃至宋一代的文学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