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野草在唱歌》是对殖民社会中白人妇女和黑人仆人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描述。这部小说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以及他们如何对待彼此展开。它讲述了玛丽·特纳和她遇到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故事,这些人把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带入了她的生活,挑战了她的私人世界。然而,小说的是以玛丽和一个黑人仆人摩西的关系为中心展开的,这种关系迫使玛丽做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她自己的毁灭。与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类似,麦卡锡的《末日危途》则是在后末日时代的世界里对伦理的探索,所有的人性观念似乎都消失了,所有人都被投入到与所有违背他们意愿的力量无休止的斗争中。这条路的总体社会背景是阴暗的,以不断的暴力、血腥场面和普遍的沮丧情绪为特征。两部小说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在伦理的表现方式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都刻画了人类在一系列不同人际关系中的伦理责任,表明了人物所处的社会远离伦理会使人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对他人持敌对态度。然而,当莱辛笔下的人物无法保持善良,也无法对他人履行责任时,麦卡锡的主人公们却在整部小说中都很好地保持了善良,并始终保持着人性的美好。
本文比较分析了科马克·麦卡锡的《末日危途》和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中的伦理与人类责任。为了更好地分析所选小说中的人物和总体氛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伦理理论被用来衡量人物的行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列维纳斯伦理学,“当一个人遇到其他人时,他的生命被定义为与其他人的关系,而只有当他感到对他人负责时,他的生命才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和责任、面、他者等概念下,本文的研究着眼于主要和一些次要人物的生活轨迹,看看他们在什么道德水平上与周围人相互影响。笔者认为麦卡锡的《末日危途》和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的氛围都是不道德的,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描绘了一个充满敌意和不人道的社会。然而,麦卡锡笔下的主要人物父亲和儿子都是道德的,他们觉得保持伦理道德负责的必要性。小说尽管玛丽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中的主人公不履行伦理责任以及所遭受的悲剧性后果。
一、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伦理道德是什么
列维纳斯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观点与康德和海德格尔差异之处在于他的注意力更倾向于解释和澄清道德生活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包含人类的存在方面的内容。列维纳斯的理论认为伦理总是发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这种伦理关系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不对称的、无条件的和非互惠的,在这种关系中,“对方拥有绝对的优先权,并挑战个人的自治和自由。”在列维纳斯的理论中,人是一种社会和伦理现象,其主体性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确定的。因此,主体性不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独立的实体,人的身份是在与他者面对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关系需要对对方做出回应和负责,但不期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事实上是一种个体服从于他人的关系。列维纳斯强调另一个观点是事物作为有生命的形式是人类的一部分。例如,当一个人吃东西时,在吃东西的活动中,它就变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是一种消费,一种把其他的东西变成我的一部分的事情。列维纳斯区分了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遇到一个非人类的物体时,他会操纵和控制它,甚至可能会试图改变它以适应他的需求和欲望,这是一种主仆关系。然而,列维纳斯相信,当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时,他实际上遇到了一个个体的奇异世界,这个个体拥有同样水平的力量来控制事物和人。又因为他是一个有经验的主体,所以有力量抵制任何控制他自己的企图,列维纳斯称之为他者的伦理或道德抵抗。因此,他者有能力质疑另一个人对世界的占有,并能质疑他的存在。
列维纳斯理论的核心在于他与他人的关系和他对他人的责任感。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暗示,人类的存在和行为是由一种对或错、好与坏、正义与有害的感觉所告知的,而人本质上是一个有特定欲望或情感的道德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以另一个人的呼唤和个人接受或拒绝他的反应为特征的。这种与他人面对面的接触,是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但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些东西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生活事件,但在我们社会生活的特征与他者的关系的核心中,他者表现为一种非互惠关系,即与同时代性形成强烈对比。
二、《野草在歌唱》中伦理道德的缺失
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反映了她在小说创作中所体会到的义务和道德责任。莱辛认为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在她的小说中表现出人类世界中最具争议的那些方面。尽管这部小说里有着各种各样伦理问题,但莱辛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和明确的道德说教,读者必须仔细挖掘文本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看清莱辛是如何让她安排的角色遭遇伦理困境的。小说的故事简单明了,主要讲述了一名黑人仆人摩西谋杀白人女主人玛丽的案件。而莱辛所描绘的是一个冷酷、不道德的社会:人们对乡邻妻子的死亡毫无同情心,而她的男仆谋杀她妻子的动机也是不明不白。小说对玛丽与他人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其中处于核心的是玛丽与摩西的关系,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关系的互动、发展。这并不意味着玛丽的关系仅限于摩西,还牵涉她的丈夫、她在办公室和所在社区的朋友。只是小说清楚地表明她有过的最棘手的关系是她和摩西的关系。首先,玛丽对所有的土著居民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她不把他们当作人,而是把他们当作男仆,男仆的存在是特纳家的一种负担。即使是少数拥有小房子的土著黑人也谴责特纳一家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这是对社区其他人的一种不尊重。列维纳斯伦理学认为,一个向别人隐藏自己的生活人过的生活是没有伦理的。因为她回避人们的脸,这意味着逃避责任,但责任恰恰是一个伦理存在的特征。其次,在谈到摩西的时候,可以说玛丽遭受了一个更复杂的经历。一方面“她觉得他对她有性的吸引力”,因为他既强壮又温厚沉着。另一方面,她无法说服自己接受摩西,因为他是一个黑人。因此,像其他土著一样,她虐待摩西,看不起他。事实上,玛丽把摩西看作是她拥有的一个客体,忘记了人与客体是不同的这一事实,并拒绝被另一个人拥有。对玛丽而言,摩西扮演了列维纳斯理论他者的角色,他者的存在给个人带来了责任,她的生活也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可是,玛丽从未意识到摩西存在的意义。因为,在社会现实面前她是一个受命运控制的弱者,又是一个欺压黑人的白人雇主。“骨子里的优越感让她觉得对摩西没有任何责任,更没有道德上的关心。”事实上,玛丽之死的原因在于主要她未能认可和尊重作为人的摩西。玛丽和迪克讨论了摩西的重要性,玛丽始终坚持她对摩西身体和灵魂上的占有。摩西的事上,玛丽自居高位,因种族羞辱他,因为她认为他在种族和人性方面低她一等。玛丽不能与摩西发展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她不愿意接受他作为绝对的他者身份,即摩西不应该被她占有。摩西也是如此,他是家里的一个黑仆人,不能接受玛丽作为一个不同的具有特定特征的女性。他总是试图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拒绝按照玛丽的命令行事,因为他逐渐失去了对她和她的命运的责任感。玛丽和摩西的不同之处在于,摩西在与玛利亚的关系上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但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是道德的。玛丽对他人没有任何责任感,如果她对某人产生依恋感,那是“因为一些社会压力将某些规范强加给了个人”。
在《野草在唱歌》中,莱辛描绘了一个世界道德冲突和充满敌意的环境,玛丽对摩西的种族主义态度,迪克作为一个农民和丈夫的无能。唯一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的人是玛丽,她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让农场恢复正常秩序。
三、《末日危途》中伦理道德的彰显
《末日危途》通过非常简单的情节线发展出更复杂的生活哲学。它需要对世界末日世界中的伦理和伦理行为提出哲学上的质疑,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好和坏的概念都严重混杂在一起,伦理行为也没有普遍认可的明确定义。在该作品中,主人公是一对父子,他们被投进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在《末日危途》中,主人公所处的世界文明被彻底摧毁,到处充斥着暴力和不人道的气氛。在这样一个无神论的世界里,麦卡锡的中心主题是根深蒂固的,即麦卡锡试图表明保持道德态度和行为是多么困难。作者称呼父亲和儿子叫来为两个被猎杀的动物,并讲述了他们的感受。在他者相当悲伤的故事中,麦卡锡刻画了食人、暴力、不人道以及人类价值和伦理的死亡。人们被当作食物储存的房子,婴儿被放在烤叉上烤,所有的这些在人们身上缺乏责任感和道德的极端例子都遭到了拒绝,尤其是儿子敦促他父亲承诺他们永远不会吃人,父亲为此做了庄重的承诺。因此,从故事一开始,叙述者就让读者意识到小说的总体氛围和主人公所表现的伦理道德态度。父亲和儿子无疑是道德层面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把做好人和保持善良作为他们的责任,这是小说中伦理思想的早期体现,也是最重要的体现。同时,在整个故事中,麦卡锡通过最可怕的不人道的食人行为来展示人类文明和道德的死亡。事实上,它清楚地阐释了当没有道德准则时,人类对彼此会变得多么无情和残忍。
“婴儿、小孩儿和其他无辜的人被杀死,作为食物吃,以逃避死亡。这对这个男孩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哦,爸爸。他又转过身去看了看。男孩看到的是一个被烧焦的无头婴儿,被掏空的内脏扔在烤肉叉上变黑。”
根据麦卡锡对这对父子的描述,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小男孩儿和他父亲一样具备着道德、善良、责任、道德等伦理观念。这个男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到对他人负有责任,而这种责任是真正道德规范的标志之一。
四、总结
可以看出莱辛和麦卡锡所描述的伦理问题反映在不同层次的人与人的接触关系中。《野草在歌唱》展示一个人是如何在沉重的公共价值观面前崩溃并屈服的。玛丽的性格塑造代表了人类在培养自身善性和对社会中其他人履行道德责任方面的失败。与之相反的是,《末日危途》中所展现的人类伦理关系则是在一个满是只关心自己生存和不注意价值观和道德食人族和邪恶的人的社会里,一对父子代表人类为了过上善良和有伦理道德生活而努力的宏大场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