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校常规管理应找准抓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1048
许建山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中学

  说到教育管理,各路名家大咖众说纷纭,各种观点纷至沓来,让听众听得热血沸腾,觉得每种观点都有道理,每个方法都新颖别致。可是回到学校,却总是无法实行,难以持续。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些名家大咖的观点和方法都是建立在成功名校的基础之上,都是奔着打造名校去的。对于千千万万普通学校来说,它们好似镜中月,水中花,这些观点、方法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是难以实施的。作为一所普通的初级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日常的教育管理才能提升学生身心修养,让他们安心学习呢?学校的教育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笔者认为,在管理中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可行的抓手,利用这些抓手,推动日常管理效益的提升,用小杠杆撬动大地球。那么这抓手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穿好衣,走好路,说好话。

一、穿好衣——统一着装,规范着装

所谓的穿好衣,就是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规范着装。现在,各学校都为学生购置了校服,统一着装不成问题,再此基础上,继续要求学生规范着装,也就是衣冠要正。

  为什么要穿好衣呢?

  首先,初中学生的审美观还没有成熟定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善于模仿,喜欢表现,稍不留神,就会被社会上一些低俗的思想和行为俘虏,在个人外表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着装的不统一,以此达到炫耀自己,吸引别人的目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如果此时不加以干预,假以时日,这些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行为上也会出现偏颇,甚至盲目追赶“潮流”,无心学习。

  有学生小A,小升初时成绩靠前,生性阳光,父母喜欢,老师青睐。在初中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发现,小A时有不穿校服的行为,当时流行MP3,他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部,时常带着耳机,在校园里招摇过市,让不明真相的学生好生羡慕。老师及时找小A谈心,走访了他的家庭,了解到他近来喜欢看综艺类电视节目,经常翻阅明星类杂志,受其影响,才有上述的表现。老师与他分析了这样做的危害,将他现在成绩与过去进行对比,小A也坦诚承认近来无心学习。经老师劝说,小A一改前非,重新成为以前的阳光男孩。

  统一着装,衣冠要正,表面上是正的衣服,正的外表,本质上是通过这个抓手,来正学生的心,正学生的思想。心正了,学生自然就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了。

  其次,统一着装,规范着装,也是对学生身份的认证,行为的约束。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本行业的职业装,穿上职业装,人的身份就会更明确,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更清晰。军人穿上军装,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穿上白大褂,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学生穿上校服,就要承担起学习文化知识的责任。穿上了表明自己身份的统一服装,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约束着当事人的行为,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行为要不得。所以说,校园里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就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有力的约束。不同年级的学生校服,还会有彼此区别的标识,最简单的是标明该学生是哪一个年级的,这就更清楚的表明了该学生的身份,校服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力就更大。如果说一群身着七年级校服的学生在一起傻傻的打打闹闹还情有可原,那么一群九年级的孩子还做这样的事情,不要说别人,就是他们自己都会觉得不合时宜,他们会自觉的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年龄,自己此时的责任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了。

  第三、统一着装,规范着装,是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的体现。一名学生,在其他同学都能穿校服的情况下,他(她)经常不穿校服,那么这名同学很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思想可能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学习成绩可能不是太理想,因为此时,他们的精力分散到打理自己外表方面去了,他们关心的是别人对其外表的评价好坏而不是认可他们成绩的高低。

  一个班级,如果同学们都能统一着装,那么这个班级的风气一定很好,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也会比较理想,反之,如果这个班级总有一部分人着装不统一,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学习成绩也不会太理想。这样的现象,只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稍作留心,是很容易发现的。

  一所学校也是如此,当学生统一着装,会形成一种整齐划一的美,集体活动时,显得气势磅礴。大家都说衡水中学的跑操很有气势,给人的感觉很是震撼,如果衡水中学的学生不穿统一校服参加跑操,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二、走好路——队伍整齐,谦虚礼让

“八礼四仪”中对行走之礼有着明确的规定,那是对个人在行走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我这里主要讲的是在校园中集体的行走要求。在常规管理中,以此为抓手,引导并要求学生走好路,可以打造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更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校园秩序的规范有条理。

  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有集队集会,上常技课,去食堂,回宿舍,这些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行动,都需要整队前往,所以说,在行进过程中走好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中走好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要求没有必要定的过于细致,关键是有可操作性。我们把走好路的要求概括为:前后对齐,左右对齐,保持安静,谦虚礼让。校园中行进,一般是两列纵队,同时前行,行进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队伍前后的对齐,左右之间两位同学保持对齐。队伍在行进中学生要保持安静,不打闹,不讲话。当不同班级走到同一路口或楼梯口时,要彼此礼让,原则上是先到的班级先走,后到班级必须等到前一个班级走完,接着前一个班级的队伍走,杜绝争抢,更不能齐头并进造成拥堵。

  学校的路队,既是班级精神风貌的体现,又是学校整体形象的窗口。整齐、有序的路队,表现出了学校管理的有序、和谐,能促进学生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进一步形成。

三、说好话——用语文明,礼貌待人

讲文明,懂礼貌,是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养身心和尊重他人的规范和准则。对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历来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希望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阳光中学生,可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的表现不能尽如人意。他们主要表现为:成人面前沉默寡言,同龄人当中高谈阔论;见到外人闷声不响,自己活动则大喊大叫。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经过走访、了解,发现学生并不是不懂这些道理,而是出于腼腆、不好意思以及生性的顽皮,并非出于恶意。为此,我们提出学生要说好话,就是要求学生用语文明,礼貌待人。

  用语文明,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将“文明十字用语”挂在嘴边,在同学、师生以及与其他人交往中经常使用文明用语,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和谐,让每个人的行为更规范。这就好似古人身上佩玉,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的行为显得更为规范。教育和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用语,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用语文明,不但要求在与人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语,还要在日常活动中不要大喊大叫。初中的学生,正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对于生性活泼的他们来说,会在不经意间用大喊大叫来夸张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学生一但大喊大叫,势必带来行为的张扬;校园一有大喊大叫,必定造成秩序的混乱。所以,教育和引导学生说好话,就是要求他们讲话时要轻声慢语,杜绝大喊大叫。

  礼貌待人,就是见到他人要主动的,礼貌的打招呼。有些同学认为,我们生活在校园中,见到的基本上是同学和老师,都是熟人,没有必要总是彼此打招呼;有些同学是出于腼腆,不好意思与别人打招呼;甚至有些同学出于内心的不自信,不敢与别人打招呼。这些同学是没有认识到主动的,礼貌的打招呼的重要性。主动的,礼貌的打招呼,是自己热情的象征,可以获得人际交往的主动权;主动的,礼貌的打招呼,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自己良好内在修养的外部体现。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与人打招呼,主动与人打招呼,这是培养学生规范言行的有力抓手。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所说的“静”,不仅仅是外部形态的安静,更是内心世界的宁静。学生只有做到内心宁静,才能热心于校园生活,安心于知识的学习和品行的修养。要让学生不“淫慢”,不“险躁”,管理的抓手就是:穿好衣,走好路,说好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