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青泥镇中心小学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问题导学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去学习,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的,而是通过探究得到的。
一、创造问题氛围,进行课前导学
在现代教学中,课堂氛围的创造很重要,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提高老师的教学。课前老师可以提出,课堂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时间不低于15 分钟。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预习状态,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开启课程的学习。[1]例如,小学语文课本课文《爬山虎的脚》,在学习此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爬山虎,爬山虎的样子,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这样在课前老师已经营造出了一种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也可以自己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导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学习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此课的了解和理解。学生紧跟课堂。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进行中,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的表达越来越富有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小学语文课文《窃读记》,本课的重点是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课文讲述之后,让学生给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加上点,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老师进行这些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更仔细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当时的心情。进行这样的课堂提问导学,有利于学生紧跟老师思路,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组合作探讨,解决课堂问题
小组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都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老师可以在讲完课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提问,检验课堂内容,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出学生的重难点,针对学生的难点再进行补充说明,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2]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要求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是在一单元学习完了之后学生的自我总结,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让学生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语文学习关系着学生的各科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发展。问题导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很好地帮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