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9832
穆春霞

  中共射阳县委党校

  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道路,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解决城乡之间差距,扩大缩小这种差距,让人们都能安居乐业,都能享受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水平,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目标都要具体的落实。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也是把乡村振兴提升到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所以,在党的十九大以后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突破当前在三农问题方面的一些固有顽疾,解决一些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并且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中,结合乡村地区发展的具体战略步骤,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在实践中的步步深入和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补齐农村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这些举措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的固有顽疾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办法。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由大国到强国跨越、全面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

一、重视并且领会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中国的国情和农情等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的判断,依据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调查数据,所以,这是科学的战略部署,也是在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当中乡村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这项战略部署的提出去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具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一矛盾在乡村表现尤为突出,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发展的差距;不充分体现在农村、农业各方面发展的不充分。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却非常明显,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从城市中谋求更多的发展。因此,如何缩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异,让农村留得住劳动力,让劳动力能够在自己的家乡获得更多的收入也能够充分的享受农村的地理,文化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安定和稳定感,这些都是在战略规划当中要考虑到的重要目标。中国农村传统的作业方式效率低下,也导致农民的收入长期难以提升,所以,在工业,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发展也要有新的途径和方式,要从区域发展,产业合作,资源整合等角度寻找更多新的发展突破口,在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让他们掌握新的时代的新的工具,提高收入,促进新农村的发展。城市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科技、医疗、教育等方面,城市和乡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传统农业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红利。人口要素在利益驱动下向城镇单向流动,农业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凋敝,空心村现象严重。所以这些实际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且能够从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角度,重新规划农村的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必须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处理好乡村和城镇、人口和流动之间的关系,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要素的双向流动。所以倡导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布局降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相互矛盾,让社会达到和谐统一,也让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乡村发展长期之后,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导致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向的城市,所以这也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农业劳动的技术无法得到传承,在农业生产方面造成人口的断层现象。而且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打拼,把孩子放在农村的家中,也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现象,给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的影响。所以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实际上也是为了留得住人才,留得住乡村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气息。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并不是要求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在保持乡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过得更加舒适,能够做到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成效如何可以最直观地体现在“乡村病”的治理效果上,只有乡村现代化才有国家现代化,只有乡村兴盛才能有国家的兴盛,乡村衰落必将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的瓶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能打破现代化发展必然伴随乡村衰落这一“铁律”。

  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乡村的重新振兴。在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的主导之下,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走出区别于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乡村地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必须强调农村、农业、农民的基础地位。不能在乡村,大力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工业产业,要着重引入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发展项目。所以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部署之下,不能急于求成,要真正为千秋后代考虑,而不是急于看重眼前的一点功利。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意识,也要切实把握当地乡村的自身特点。这样才能找到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关键的任务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挖掘农村潜力和强大后劲的重大决策部署。

二、梳理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素

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阻碍因素,这些主要因素可谓是长期存在,也是结构性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且有效地排除这些阻碍因素。

1.长期存在的粗放式生产,造成供给测的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

农村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在产量方面进一步的提升,更要注重产业结构,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需要注意农村粗放式生产方式并未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在种植生产等方面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对于种植的具体作物也缺乏前瞻性的判断,因此对于市场把握不清,容易导致某一种农作物集中上市影响价格的现象。究其原因,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素质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现代化农业设备、技术和知识难以推广,乡村年轻人务农意愿低,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浪费,农业难以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强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优势进行特色农业的生产布局,从宏观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农民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明确性,得到科学的指导。

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技艺的传承,也需要在结合新时代背景之下,融入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在城市有很多的发展的机会,所以很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现象长期存在。这最终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在城市稳定居住,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的资源,也获得了更好的收入,但是,同时也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在农业生产劳动传承方面造成断层。所以,在农村地区原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通过在城市购房以及就业,从而在城市稳定下来。经济条件比较差而又缺乏进城能力的只能全家留守农村,靠农业收入来维持基本的温饱。所以,这些情况的存在反映出来农民自身的选择意愿,实际上也反映出来环境逼迫着农民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深植于经济基础上的生活行为区隔化在村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终必将形塑出各阶层不可跨越的交际障碍和文化参与门槛。近些年来农村地区也非常重视教育,很多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留在了城市,选择回乡创业的人还是属于少数。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留在城镇工作、生活,从而导致了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持,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3.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存在必然,导致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方面也会存在着差距,就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性。特别是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有些乡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条完好的交通道路,道路缺乏照明设施,雨雪天气出行非常不便。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缺乏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力滞后,在医疗、教育、人居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相比较严重失衡。这样的环境对宜居生态的建设是一种破坏,对于人们想安居乐业的需求来说,也是一种阻碍。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方面,许多乡村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育设备,教师文化水平偏低,同时,受待遇及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资源出现严重流失现象,教育跟不上。所以,从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方面都进一步地使得城乡差距拉大。给农村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对策略

由于以上所分析的发展瓶颈问题的长期存在,所以,在乡村发展振兴的问题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农村土地改革要进一步的实施。

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仍然要以农业生产作为基础。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要充分的利用土地的资源来发展农村。与此相应的宅基地的产权制度的,也会影响农村发展的活力,所以要进一步的放宽产权方面的各种限制,让农村地区的人口也流动起来。

2.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格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就很难搞好经济,缺乏物质基础的乡村就像无源之水,乡村振兴也就只是空谈。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拓展农民增收富裕之路。因此,要大力推动以现代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业为核心,让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式发展,走出农村特色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走出创新的道路,寻找更多的利益增长点。

3.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工作中治理方式落后,民间矛盾频发的情况是比较显著的。所以,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角度,进一步的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治理。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去。在管理方式,人才吸引和激励等方面都要更多的从长远考虑,从乡村改革发展的需求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索。特别是需要结合本乡本土的特点,来开展一些具体的制度化建设工作。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村民团结,以及和谐共建自治的过程中,丰富管理的手段促进管理方法的科学化,高效化,让乡村治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新的成就。

4.让乡村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建立向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以提升。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要充分的考虑人们的需求。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标准也能进一步的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促使乡村地区的发展有更多的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帮助人才更好地在当地扎下根来,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和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困扰。所以,进一步的探索发展改革创新,让乡村振兴成为具体的目标,指引着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之下,重新考虑乡村的发展问题。结合乡村自身的特点,在战略部署以及优化改革调整资源的配置人才的信息管理机制的设定等方面,都要从长远考虑更多的关注,到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农民收入的提升,也关注农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让乡村地区的居民安居乐业,享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