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旨在探究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神话形象的同和异,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因。
一是中西神话中共同承袭的部分,如表面来看高度相似的创世说,大洪水传说,却反映了两种文化不同的精神追求;如中西神话人物所共有的不妥协精神,到底是先民的理想投射还是对抗自然过程中不得已的自我安慰?
二是中西方神话中的神祗所扮演的角色。东西方对待善恶的态度也在对神性的描写中展现出来。古希腊人认为善与恶同在,可相互转换,因此希腊神话中的神处在正邪并立的矛盾中。而中国古代神话区分善恶,善恶不两立。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人性认知的差异。
三是造成这类异同的原因。地域原因,思想原因,以及社会制度原因,都给神话的演变带来了冲击。作为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神话传说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在早期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解读,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在信仰、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上的异同(魏秀丽,2014)。
一、中西神话的形似
1.创世。
据《山海经》记载,初创世时,天地如鸡蛋一样混沌,盘古则生于此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后,天地裂开,清而轻的物质上升为天,重而浊的物质下沉为地。据《希腊神话》记载,在天地创造之前,世界只是一片无尽且永远黑暗的混沌。世界上所有生命的源头都包含在这一片混沌之中。整个世界和所有的神都起源于这无尽的混沌。大地之神盖亚率先诞生于混沌之中。她广阔而强大,她给后来生活和成长在她身上的一切赋予生命。混沌中,世界由大地之母盖亚创立。她体内的轻物质变成了天空(称为“乌拉诺斯”),而重物质沉入了黑暗区域,即塔尔塔罗斯(其在希腊神话是“地狱”的同义词)。
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范畴内,世界的起源都是混沌。这可能与早期人类对世界的概念的认识极度模糊混沌有关。而天地是宇宙万物的载体,有了天地,才有了生灵和人类。这既反映了中西方人民对于天地的尊崇,也反映自古以来人类对庞大、未知事物的敬畏。人类寄生于天地之间,一方面仰仗于神祗和英雄,另一方面也从未停止对所在天地的探索。
但在创世的形似之外,其内核又有不同。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座大山,两只眼睛分别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眼泪化为江河,气息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等等,他的逝去是为了更好地造福生灵。而希腊神话中,创世神彼此结合生育诸神,诸神又作为万物的司掌神。这说明在中国远古先民的认知中是神通过劳动开天辟地且死后身体演化出万物,这一认知的精神实质是劳动创世,所以中国神话开天辟地的过程显得无比艰辛沉重,不如西方神话轻松浪漫,这包含中国人民对于劳动的肯定和歌颂(雷霖,2019)。
2.大洪水。
在中西神话中,出现大洪水的缘由都是人类的肆意妄为触怒了上天。《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即用大洪水来警醒不尊上天,不知礼数的人类。而《希腊神话》中有言,宙斯为惩罚人类的残忍、贪婪,决心铲除他们,在波塞冬的协助下,人类世界被洪水吞噬,只有两名善良、虔诚、对生活心满意的老夫妻——丢卡利翁和皮拉幸免于难。丢卡利翁是普罗米修斯之子,事先收到了洪水爆发的警告。因此,他提前制作了巨大的箱子以躲避洪水,最终得以生存。中西方应对大洪水的方式有所不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鲧违抗天令,窃来息壤阻挡洪水。被天帝惩罚后,其子“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应对天灾,中国神话英雄舍生取义,将大无畏精神贯彻到底,并运用智慧解决问题。而在希腊神话中,面对灾祸,天神们袖手旁观,让人类自生自灭。人类于是只能依靠“躲避”的方式来应对。
中西方神话的出现,是先民长期与自然斗争的结果,是先民解释自然无常的产物。时势造英雄,为抚平内心的恐慌,先民倾向于造一个自己心中的神来力挽狂澜。鲧,禹和丢卡利翁,皮拉,分别代表他们的理想寄托,中国神话希冀灾难可以在英雄的疏导下散去,而希腊神话更强调上天的不可对抗性,以及洪水散去后人有再生的希望。
3.英雄的不妥协精神。
在中国神话中,不屈不挠、不轻易妥协的精神一直是众多英雄的意志体现。为了达到个人对理想,对苍生福祉的追求,他们自强不息,勇于牺牲。据《淮南子》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断鳌足立于天地四角,杀黑龙拯救冀州,积芦灰防止洪水泛滥。为中华民族拼得生机。《山海经》中,精卫常把西山的木头、石头衔到东海,志在将其填平。夸父“与日逐走”,焦渴难忍,仍不轻易放弃,死后其手杖还化作桃林惠泽生灵。刑天与天帝争夺帝位,天帝斩断他的头,并埋于常羊山下。刑天以乳头为眼睛,以肚脐为嘴巴,不停地舞动武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使其具有英雄主义的浪漫与悲情色彩,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许多神话人物如哪吒,孙悟空的灵魂内核。
《列子》中有言,愚公率子孙敲开石头,开垦土地,并用簸箕将其运到渤海的尽头,一年才能往返一趟。如此艰苦,仍没有动摇愚公移山的决心。这其中,对于劳动和坚持的讴歌不言而喻。
以上列举的神话故事充分展现出我国人民对于英雄不妥协精神、大无畏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其矢志不渝的进取、乐观的心态也成为民族世代相传的圣歌。
而在希腊神话中,说到最有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当属普罗米修斯和赫拉克勒斯。为造福人类,普罗米修斯偷偷往人间送去火种,宙斯勃然大怒,用一条不可挣断的铁链将普罗米修斯缚在高加索山的陡崖上,在其胸膛钉入金刚钉,使他无法入睡,无法弯曲膝盖,不得不挨饿,忍受风吹日晒。此外,普罗米修斯日日经受肝脏被鹫鹰啄食,又重新长出来的煎熬。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中,普罗米修斯仍旧坚忍。这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成为希腊神话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而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救普罗米修斯于水火,还随伊阿宋一同冒险,帮助他取得金羊毛,充分展现出赫拉克勒斯的英雄气概,以及其自由意志不可剥夺的崇高精神。
二、中西英雄形象对比
1.中国神话中的英雄。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都是正面的,既有超出一般人的神力,又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为人类造福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除大洪水是用来警醒人类尊敬上天的灾祸以外,其余都是福泽四方的。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又化身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田土草木,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养料。女娲创造人类,用五彩石补天,救人于水深火热,还建立婚姻制度,为人类的繁衍奠定基础。有巢氏建造房屋,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免于风餐露宿,茹毛饮血,逐渐走向文明。伏羲,既是创出医药和乐曲的人类始祖,而且根据自然变化创造占卜八卦,教人们捕鱼和狩猎的方法。神农发明耒,尝百草,发明药,开集市。黄帝统一中华,名垂青史。他在位期间,广泛种植作物,大力发展农业,制衣服,造船车,制音乐,创医药。颛顼明确划分中国的区域建设,帝喾探索天文物候。尧舜禹则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帝王。鲧为治洪水,违天命窃息壤,被惩罚致死,而禹接过父亲的使命,采取疏而非堵的方式救万民于洪灾,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神话中英雄的果敢与智慧。后羿射日,九死一生,也是为了人类的安居乐业。
由此看来,中国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抛却私欲,修炼品德,认为集体利益,万民的幸福高于一切。因此,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是“神化”的人。他们传习优良品德,引领人们走向至善。荀子在《劝学》中写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因此在中华民族的思想里,“德为才之帅”。《大学》更是把“明明德”“止于至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影响至今。可见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与人为善的标准。“人心向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赵红霞,2018)。
2.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在古希腊人构建天国、创造上帝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从现实世界中人的个人感受、需求和欲望出发,幻想自己心中的上帝。因此,希腊的神话是世俗的,上帝也不能幸免于凡人的缺点和问题。例如,为保证自己的绝对领导地位,天神乌拉诺斯将自己的六个儿子关在地神盖亚腹内的黑暗中,小儿子克罗诺斯用计谋推翻了父亲,却狠心吞食自己的子女。其儿子宙斯愤而夺取了克罗诺斯的权力,战争进行了整整十年,生灵涂炭也在所不惜。宙斯荒淫无度,对待爱情三心二意,私生子众多,上文提到的赫拉克勒斯就是宙斯的私生子之一。而宙斯的妻子赫拉心胸狭窄,善于妒忌,把自己的情敌伊俄变成了一头母牛。远射神阿波罗生气时则用金箭伤人,阿罗欧斯有两子——俄托斯和厄菲阿尔忒斯,恃才傲物,认为自己力大无穷,却被阿波罗的金箭射死。阿波罗对前来挑战他演奏音乐的玛耳绪阿斯怀恨在心,活剥了他的皮。阿耳忒弥斯喜欢在阴凉山洞中休息,一旦被打扰,便勃然大怒,忒拜国王卡德摩斯的外孙阿克泰翁,因打扰了阿耳忒弥斯而死亡。而雅典娜将织布技术高超的阿拉克涅变成了蜘蛛。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仅仅是希腊神话中英雄邪恶面的冰山一角,但足以看出这些英雄在道德上的缺失。他们都是人性化的神,拥有着人的缺点和七情六欲,爱恨嗔痴。希腊神话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欲望就是人的欲望,神和英雄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身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刘素梅,2012)。
三、中西神话产生差异的原因
1.地域和生活方式原因。
中国处于大洋和荒漠的包围之中,自古以来崇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鲜少与外界交往。由于这种农业经济的影响,使中华民族更注重和顺应自然节奏,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个体与群体的交融和谐,造成中国神话高度的伦理性倾向,使得人们更注重神话的教育意义(蒙静妮,2013)。而古希腊人四面环海,日常商业活动多为海外贸易,这也就使他们更具有冒险精神,善于通过一定手段维护个人的利益。古希腊的海洋商业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上,不是回避冲突,而是勇敢地迎接冲突甚或主动地挑起冲突,在冲突中争取闪光诱人的未来。同时,他们认识到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自利是共同利益的基础和本源,共同利益是个体利益的集合(刘素梅,2012)。2.价值观。
在神话故事的演进中,中国人注重伦理和德行,以及神话故事本身的教化意义,因此多把英雄塑造成品德高尚,坚毅果敢的典型,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后人向英雄看齐。在英雄的外貌方面着墨较少,其常常是人和兽的结合体,这既使神区别于一般人类,增加了他们的神秘感,又从侧面反映出先民对于英雄内在德行的重视而轻视外在容貌。而希腊神话更注重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情感的表达,因此神的性格总是光明面和黑暗面的结合体,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个人的尊重。此外,他们还崇尚力量和美,因此总将英雄设定为力大无穷,身强体健的美男子或者端庄美丽,永葆青春的女神。他们衣着华丽,桂冠,饰物皆由黄金打造,以此来彰显他们的高贵。
价值观上的不同,造成了中西神话的差异,使得神话人物成为先民思想的映射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四、结论
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出现,反映了先民们对于自然的幻想以及自我陶冶的精神需求,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瑰宝,给后世的文学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使存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和逻辑上的瑕疵,也不应被视为低劣迂腐的产物,而是先民们与大自然斗争中形成的艺术结晶。研究中西方神话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两方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有极大的助益,同时可以借助故事深入分析中西方心理和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友好交往,成为促进人类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一剂良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