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驿路遐想(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8587
●刘五福

  村东那条路叫驿路。

  村是北楼村,离城里有三十多里路,村边有战墙。所谓战墙就是打仗用的防御墙,也就是城墙的四分之一用途,这是日本人在四零年修的,把整个老磁河都给封锁了。解放后,我们还在战墙两边玩耍。顺着战墙东边就是南北的大道,这条大道老辈人就叫驿路,在我们从小的印象中,这条路是通北边的恒山,有悬空寺,过大同、到张家口后就是关外了。

  从古城正定一直往北通上大山深处,那山就是北岳恒山。在童年,那山就是我遥远而不可及的梦,只能看得到,永远摸不到。

  这是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讲的村庄的记忆。

  驿路,就是常山古道,在城北通往恒山的大山深处。由行唐至易县的紫金关奔大同内蒙往内地运物资。另一路就是去五台山的必经要邑,它是古郡常山上千年来的重要的佛教交流、商贾云集的交通要道。

  很小的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能进深山探访这条古道的历史价值。最近几年,我和朋友一起几次驱车进深山,探访“常山古道”。

  现在的路真好走。宽阔而平坦的柏油路,从正定一直通向太行山。沿着行贾公路向西北就进了恒山。盘山的路就越走越差,上山、下山,翻越了一山又一山,几经迂回来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柏油路没有了。是窄窄的水泥路,弯道很小,是考验车技的时候。几经盘旋终于到达了山顶。这就是“常山古道”。

  历史典籍记载了最早的路线。传说商族的始祖契与夏禹同时,是大禹时代北方民族的部族首领。对于契的南方出没,都是通过这条路线做贸易交流的。正定,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也是北方最活跃的中心,正定具有长达1271年的省会史,还有1131年的立府史,2230年的建县史。如果你站在北岳的山路上,还能隐约听到那遥远的驼铃,依然回荡在这深深的山与谷。那以生命的付出而为别人送温暖的又为延续生命而讨生活的人留下的足迹,深深地、永远地留在了这山里,留给了后人。这是历史,是劳动的历史。

  在古道的附近,我们找山里人聊天,探寻山里人记忆深处对古道的传说,听他们讲商帮的由来。我们的脚下就是坎坷不平的“古道”。石头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窄窄的。每一块石头上都“雕刻着”深深的、凌乱的“脚印”和“蹄窝”。路似乎永远是窄窄的,弯曲的,或上或下,没有尽头地延伸着。一边紧紧地靠着山,一边是深深的谷,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不粉身碎骨,也得摔个半死,落得个终身残废。也许是冬末初春的缘故,山上只有低矮的、干枯的灌木枝条和稀稀拉拉的枯萎的衰草。光秃秃,荒凉凉的。古老的、废弃的,一条“盘山路”,静静地、毫无生气地躺在山中。更显得多出了一分凄凉与沧桑。我在这古道上徘徊,在料峭的、充满寒意的山风中徜徉。似乎在寻找那落在路上的影子,似乎在聆听那历史的足音与自远古传来的叮叮当当的驼铃声。

  那是商人从草原带来的皮货煤炭,那是送人以温暖的人的足音,那是背负着生活向往的驼铃声。那是用生命与汗水的付出,换取生存的权利与生命的延续的苍凉脚步。是倔强的生命交响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与天争斗的、不屈不挠的华彩乐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的料峭、夏的酷热、秋的凄凉、冬的冰雪,都不曾阻挡住他们前行的脚步。从深山里驮出煤炭,沿着崎岖的路,将温暖送给他人。那讨生活的人,从大山深处,沿着这本不是路的路,拼着性命,将薪火送到古城来进行贸易交换。于是,冬不再寒冷。于是,生命得以延续。于是,那本不是路的路,便烙上了深深的印迹。于是,那大山之中,便经久不衰地回荡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声。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踩成路。这大山里本没有路,拉煤的人、讨生活的人,不疲地走着、走着、走着,便踩成了路。不仅踩出了路,还留下了深深的生活的刻痕。

  正定在元代之前就是区域政治中心,是郡的首府。宋代正定地处燕南赵北,西倚太行,南枕滹沱,故有“三关雄镇”、“九省通衢”的匾额。正定控扼着井陉关、土门关、紫荆关、倒马关和滹沱天险。元代之后,由于元灭南宋由北向南,所以,在已经占领的正定,马上由地区的政治中心变成了拱卫京师的“畿辅重地”;所以,像开封、郑州等开战地的商贾择安而居,迁到了正定。所以,正定的商贾云集,北方的马帮驼帮蜂拥而至,有边塞之府的正定成为南方内陆的物资供应中心。从北岳恒山来的马帮一路建筑了很多的驿站,他们携带着北方游牧人的文化、习俗、地方小调、语言等响应带入正定,进而形成了城南市场。这里不但有唱戏的地方,还有酒肆妓院等消遣场所。瓦市,即宋、元大都市的娱乐场所,是妓院、茶楼、酒肆,以及表演诸色伎艺的地方。瓦市有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等,也有卖药、卖卦、理发、饮食之类摊铺。这个时期的西北驿路成了正定贸易的主源,从大北门一路正北过行唐、走曲阳、或五台或阜平,这条驿路一直绵延了几个朝代。

  马帮中还有这样一个暗规矩:念山里石厚田薄,靠种地不能养家糊口,山里女人就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平原遥远,有点山货自己无法出售,就有女人跟着马帮下山售货,随着山里习俗应帮主做几日夫妻,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永远免除他们的劳役夫差。

  古书《河朔访古记》说,元朝建国之后,宋、金的遗民都迁往正定,“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那时的驿路马帮纷繁,铃声不绝于耳,山货都在阳和楼前的瓦市上交换,正定大有故都的风范。故都遗风是什么呢?吃喝玩乐。在这些操着异乡口音的移民中,马帮游客、商贾山民来到古城,都惊愕地环顾城内的木牌坊、石狮子、青砖灰檐的民居店铺以及碧瓦红墙的寺院庙宇。面前的确是“天下之巨郡,四方之都会”,这是元大都之外屈指可数的花花世界。在城南一带,有很多家商号永远繁荣昌盛。确实,这一家商号有过不可思议的历史,它的创立,当其盛时“日利千金”,年汇兑量十分惊人;而今天,当我们到访时,它已衰败了,整个的城南商业都衰败了。正定城南的人不再是腰藏万贯、号令天下,从他们的衣裳、他们的眼神、他们羞涩的软囊中,再也找不到一丝一缕的富贵气。

  正定的贸易在元代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站赤”(驿站)和“急递铺”,负责军政消息的传递。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后,将元大都(北京)到上都(内蒙古正蓝旗)作为京都通往内蒙古与西北的重要通道,正定作为京畿之门户、西扼陆路之要道的驿站,就应运而生了,可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到了明代,朝廷决定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西北邮路建设,使之与边关防御体系匹配。到了清代,西路山边各驿更受朝廷重视,清康熙帝北征噶尔丹,曾亲率大军过这条驿路,留下许多为民称道的佳话。康熙去山西五台山就是走的这条驿路。正定的佛教从北魏时期传入,就是从大同一路走来,使正定变成一座佛城,这足已震撼人心。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佛、道、儒和平共处。城内一座座寺院、一座座佛像,气势宏伟。每一个寺院都有一尊佛像,足有常人的十几倍那么大。人在佛的脚下,瞻仰佛像,心中顿升景仰之情。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是佛像。整个大殿中,似乎除了脚下,每一分一寸之地都充满了佛的身影。有的殿中,竟有近万尊的佛。正定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的完整画卷。

  正定的非凡,并不在它的神秘。这不,大老远,你就可以看到它的城墙:完整古朴,方方正正。进了城,正定的一切就都展现在你的面前:你踏上的街道旗幡飘动,眼前的门楼充满了明清风格,两侧是深深的庭院。一切都不用寻找,一切也无需探询。正定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城墙、四塔、钟楼、城门楼、商号、衙门、庙,一个都不少。进入城门时,你会发现每座门外都有瓮城,瓮城设有内外两门,一有情况,两门齐闭,形成“翁中捉鳖”的形势。漫步在南北走向的大街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礼制的布局程式:“左文右武”,左有文庙、城隍庙,右有县衙、关帝庙。从屋顶瓦舍的颜色中,你还可以区分出官民的区别,黄的和绿的是官衙、寺庙,青的是民居。色彩对比鲜明,封建礼制有序。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来到了正定古城明清文化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最具鲜明特色的是沿街鳞次栉比的票号商贾店铺等明清建筑。从现在的繁荣景象,也能想象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

  现在从城北顺行贾公路一直北行,没有了昔日的泥泞和狭窄。没有了昔日马车的印辙,没有了马帮的铃声,现代化的公路上跑的汽车已经让灰尘遮盖了驿路的历史,新建设的张石高速如天街一般横空北去,去关外不用多日繁劳。只是山不再那样凶险,只是路不再那样遥远。人类的进步就是从马帮的铃声中迎来日出。

古城傩舞

在古城正定,有许多的庙会,比如南关的河神庙、北门里的玉皇庙、庙后街的火神庙,最数马军营街的城隍庙香火旺盛。

  我邻寺院居住多年,时时聆听古塔上的风铃声,感受初一、十五庙门开的祭祀日。每逢这两个日子,女人们像潮水一般朝庙前涌来。有拜老君的,有拜王母的,有拜阎罗的,大多是来拜城隍的。她们来到这里为自己和亲人求婚、生子、祛病、免灾。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无奈地选择了朝拜。备上一些供品、敬上一炷香、烧上一刀纸,向佛祖行一大礼。许多的妇女按照上千年的传统在庙前跳通宵的傩舞。来祭祀的妇女抬上给城隍爷的供品,手拿扇鼓,扇鼓的下面穿着许多的古老钱,在走8字舞的时候一面跳、跑、走,一面唱着祭语,摇晃着带有古老钱的扇鼓,穿插行走,如行云流水,极有章法。跳傩舞的有十几人的,有三四十人的,不论年长年幼,或加人或减人,脚步不乱,舞者极其的专注有序。还有人在跳舞时手持木鱼,拿鼓,打泥板、锣鼓,做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的鬼戏。

  有人唱道:古老钱,古老钱

  里面方来外面圆

  古老钱上八个字

  风调雨顺太平年

  城隍庙在古城的佛教里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朝圣地方。城隍的本意是城墙和护城河。后来,人们尊奉那些为地方办过一些好事的文臣武官为城隍。而后,道教引为阴间委派阳间管理该城域的地方神。在那样一个封建王朝,以严酷的禁锢思想、箝制言论来潜藏专制的统管统治权力,用信仰来束缚劳动人民的手脚,城隍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就是这位被人们信奉的城隍爷,在众民云云的祭日里,也起了花心。在众多的妇孺中,城隍爷看中了一位十七八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没想到因自己的美丽而断送了自己在阳间的一生。本来老太太带孙女来是想求城隍爷保佑的,因为她的孙女被当地的一个官吏看中了,要强行纳妾。那个老朽的官吏在世上也活不了多久了,可平民没有办法阻止他,只有在城隍爷面前来祈求。谁知城隍爷比那官吏更贪婪,在前来烧香的人群中一眼就看中了这位俊俏的姑娘。城隍爷就把自己的宝扇送到了姑娘的手中。

  老太太急忙说:“你这闺女,怎么拿城隍爷的扇子呀!快快给他老人家送去!”

  老太太哪里知道,她的虔诚没有感化了城隍爷,她孙女的灾难正在一步步降临。

  老太太给城隍爷送回扇子,拉上孙女刚要转身离去,那把扇子又回到了姑娘手中。老太太生气地数落道:“你这孩子,怎么还拿城隍爷的扇子呀!这不是要命吗?这回送回去不许再拿啦!”说罢,她们来到庙门外,那把扇子又回到了姑娘手中。老太太和姑娘都十分的惊诧,不知这是何故。哪知姑娘回家后就卧床不起。一天天也不吃不喝,第四天,姑娘的嫂子进屋去看她,掀开被子一看,只见两条大花蛇盘踞在炕上,转眼即逝。消息不翼而飞,一传十十传百,各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惊恐起来。传说城隍爷把姑娘抢走了,于是就有人抬上用纸糊的花轿、用高粱秸做的“姑娘替身”送到城隍庙里去焚烧,示为城隍爷送来美女。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十七日,人们就把这天作为城隍庙的庙会。年年都有城外四面八方的人们为城隍爷抬“大姑娘”来供奉。

  滹沱河南的中老年妇女,以城隍奶奶家人的身份,于五月十六日下午聚众来庙前,头戴面具,一手持自制的手鼓,一手持用古钱穿在一起的手铃,嘴里念着平缓的唱词,走8字,跳一夜的傩舞。在庙前手舞足蹈以示驱逐疫鬼的仪式,在城隍奶奶身边守候一夜,是五月十七庙会的开始。

  城北的中老年妇女也不甘示弱,也怕城隍爷看中了自己的闺女,也在五月十七这一天抬上用纸糊的花轿和姑娘的替身来城隍庙前焚烧,表示已经给你送来了媳妇并且祈求不要向农家要大闺女了,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使城隍庙在初一、十五、五月十七的祭日里香火如此的旺盛。也许,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尤其是整年为家人操劳的母亲,她们心地善良、朴实无华,她们来烧香拜佛,为亲人的许愿,对贫困生活的祈求,不顾道路的遥远,艰辛地参加这样的朝拜。只是神灵不语,让母性去磕头、去烧香、去祈祷、去跑傩。

  在五月十七的庙会上,每个母亲从那清水一样的日子里,节省下每一文钱,来为神灵供上那奢侈的供品。烧去的黄纸冲天而起,那古鼎中的香火有几米高,几米远就被烤得受不了,人山人海的人流前去烧香的不是敬,而是远远地往那大火汹汹地古鼎里抛,也没有了那合十的手仪,默默地祈祷只不过是在自己心里。那飞入火海的香纸变成阴币的灰屑,打着旋,在火光中,从鼎龛中飞起,飘向远方……

  贫苦的人无疑有着强烈的生存愿望,当她们那呈现着泥土般的笑容、那松弛的肌肉上爬满了艰难困苦岁月侵蚀的深深的皱褶,像黄土上一条条深长的沟壑,她们仍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她们吃够了人间的辛苦,她们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她们有着吃苦、耐劳、俭朴、负重、坚韧的个性和品德,她们仍然在最底层的生活中追求着完美。

  她们跳动的不是傩舞,她们跳动的是一颗火热的心。她们昂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她们闭着目,那舞步从没有乱过方寸。哗楞楞古币撞击、咚咚的鼓声让她们灵魂升天,似乎在与神灵对话。她们掩藏心中的伤痕,让亲人摆脱重重的灾难。

  祈求神灵的保佑是她们惟一生存下去的希望。

  她们眼睛中闪烁着泪珠,是那样的晶莹。

  她们抬起如土般合十的手掌,是那样的虔诚。即便是十殿阎君与判官分立两侧,牛头马面与小鬼守候门外,两厢还有刀山油锅、石碾石磨;更有心诚西善,走金桥、上银山;更有品劣东恶,过油锅、碾子碾、磨子磨的重刑,也没有阻挡住蜂拥而至的祭祀者。所有的人跳着舞步、唱着圣歌,她们不是个人的母亲,她们是民族的母亲。不论她们高贵还是卑下,隔着远古的时空,延续着上千年的旧俗,始终在此祈祷、祝福,那是她们让神灵来倾听心中的哀鸣。

  合十的双手,不再是两只粗糙的手掌,那是一座座高大的山峰。

  我每每看到这种场景,一个个年迈的母亲用那双负重的小脚跑跳着傩舞,我都能听到那遥远的哭诉声。

  古城的庙会不单是神圣的祭祀日,古城的庙会更是精神的神化。任何人都不能亵渎在古庙前跳傩舞的母亲,她们是一种情感的图腾。在历史的深处,发出动人心弦的回声。在古城的小街深处,在古刹的庙宇前,傩舞仍在延续着一个母性的善良与纯情。

  让我一次次地去感受母性的慈祥与古朴的民风。

  让我一次次地去倾听傩舞的神美韵律。

  让我一次次地去领悟母性的真、善、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