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8590
张智乔河北省赞皇县院头学区胡家庵联办小学

  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阅读

  张智乔
河北省赞皇县院头学区胡家庵联办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实践是阅读的载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教师如何来改变现行课文教学那种“碎死万段”现状,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使其具有独特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呢?

一、让每一个学生敢于表达

目前的课堂已经难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这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新课标所倡导了新的教育理念,阅读实践的根本就是要在教师指导示范下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地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课堂上需要各种形式的读,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特别是朗读、诵读、感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试想课堂上没有读书声哪来个性体验。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着重抓住了“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通过个性化阅读的行为,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读得比较缓慢、低沉,表达自己为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悲痛心情,有的读得渐有递进、铿锵有力,体会出邱少云那种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的决心,这样的读,读出了个性,读出了情韵。

二、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有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细细品味,体现其个性特点。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就是要在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这种各自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比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学生对“一线潮”的壮观景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纷纷提出这种景象是如何形成的疑问,而且表现出有必要加以弄懂的事态。我就让学生反复地阅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抓住“江面很平静,越往东江面越宽……”进行思考,有抽象思维的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潮水滚滚而来,由于江面越来越宽,才形成的“一线潮”奇观。有的同学干脆在纸上画出平面图,表现出“一线潮”的汹涌态势。这样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交流

课堂上难以听到学生朗读的声音,难以听到学生交流、表达的声音,更不要说那种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实际的、并且也最难改的事实,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师教学习性。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独到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培养思维,发展个性。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发言舞台,让学生说个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说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如学习《古井》的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和讨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他们理解了“陶冶”,懂得了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明白了要从古井身上吸取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人。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和鉴别,给富有个性的解答予以赞赏,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四、要让学生尊重文本内容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成文现实和时代背景,都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这是个很客观的现实。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异,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应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

  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的背景、人文、现实。当然学生在大量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支持下,阅读教学将肯定会从立足文本向超越文本发展,所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在鉴赏上、在空白处、在批判教材中、在延伸课文内容里让学生超越文本,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否则将丧失“阅读对话”的品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