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8373
郝燕凌河北省滦平县第二中学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

  郝燕凌
河北省滦平县第二中学

  教材是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历史的主体,应该学会正确使用。

  历史教材;使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如何正确把握教材逐渐被广大教师提到日程上来。因为学会使用教材是抓好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有几点浅薄的认识,提出来与各位同仁互勉。

一、对教材的说明

现在的教材,无论哪一个版本的,都开宗明义地对如何使用教材作了说明。其中,教材的宋体字部分是基本的学习内容,换句话说,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教师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根据课标分析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哪些内容需要记住,哪些内容需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系统。

  教材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住,同学们可以自己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不懂得地方也应该问教师、和同学交流、查阅相关资料。有时候,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教材的内容,还需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他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教材中涉及的日积月累栏目。

二、从教师角度分析

首先要研究设计思路,总体把握教材基本线索--单元备课--单课课时备课。例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之前,要把握线索,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条线索清晰明了,使教师和学生对教材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确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例如,教授新课,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学——后教——再练,基本的步骤是“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学定展、发现问题”、“运用新知、训练巩固”、“拓展延伸、知能转化”、“总结感悟、评价反馈”等六个环节;复习课一般要根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把教材内容设计为五个环节,即回顾整理——质疑问难——探究答疑——归纳总结——拓展提高;专题课即单独讲解的知识课教学,可设置“热点剖析”、“相关链接”、“我的观点”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展视野,提高认知水平。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与教材本身的和谐性。

  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其次需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相适应,使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体能动性。

  2.学会整理历史知识,把握教材。

  当学生进入课堂角色之前,一定不能忽视预习环节。只有带着预先学习的经验和问题,才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走进课堂,从而使教学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如果学生自我发起主动的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虽然经过精心选择,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此,要学会整理历史知识,这个整理就是根据历史知识的特征和自己的理解,对历史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3.指导学生编写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能力。

  知识体系是历史教材内容的浓缩,是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捷径。如果学生学会编写知识体系,既能较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

  (1)学生在编写知识体系时,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正确的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学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课文的知识点。

  (2)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通过思考才能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学生在掌握编写方法后,可依照此方法去整理编写同类历史现象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整合教材时也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要让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如我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针对差生,我就只让他们思考时间及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中等生思考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优生则要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而影响在教材中又没提到,所以学生须通过前一课《鸦片战争》的学习来进行分析。这样,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我趁势让学生也相互提出问题作答,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我细细观察,竟有不少学生都在利用地图册和教材上的图表、史海拾贝寻找答案。结束本课后,我问学生对下一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学生很肯定的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抗争”,甲午中日战争是“侵略”。不言而喻,学生已明白了我们整个主题的线索:“侵略”——“抗争”。

  新课标告诉我们,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从理解到把握运用的过程。只有以历史教材为本,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才会化难为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