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9691
耿放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镇第十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耿放
河北省辛集市辛集镇第十小学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

一、问题排序,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

  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A、他会怎么说?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怎么说?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二、抓住矛盾,适时追问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月光曲》一文时,在充分细读文本之后,让学生感悟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想实现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的愿望,可入场券太贵了,家境太穷。因此哥哥为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伤心、难受。在学生感受哥哥那份无奈之时,通过抓住妹妹话中的矛盾点,不断追问,从中体会妹妹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美好品质及兄妹情深。(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明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可还说随便说说,这句话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不想让哥哥伤心,非常体贴哥哥。

  生:因为哥哥整日为一个双眼失明的妹妹的生活够劳累了,不想再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使哥哥难过了。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盲姑娘?

  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

  师:这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啊。妹妹的体贴与安慰;哥哥对妹妹的伤心与内疚。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啊!难以割舍的兄妹之情啊!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拐弯抹角,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七颗钻石》一文中,抓住“忍不住、咽”字,引导学生感悟小姑娘的大爱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

  问题1:文中这句话中的再也忍不住,说明了什么?(生:不能再坚持,忍了好长时间);

  问题2:那为什么小姑娘不喝呢?(生:来了一位过路人讨水喝);

  问题3:小姑娘有很多的理由拒绝过路人哪,比如说?比如说——(生:妈妈生病正要水呢、我也渴……);

  问题4:可小姑娘没有喝水,也许看到是怎样的一位过路人呢?(生:面色苍白的老人、比自己更小,更干渴的小姑娘、嘴唇发白的老奶奶……);

  问题5:看到这一幕,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硬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是一种什么爱?(生:关心他人、舍己为人、同情心……)。师小结:小姑娘关心自己的妈妈,去关心一条小狗,甚至关心更多的陌生人,这就是一种大爱。

  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艺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无疑设疑,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课文中可质疑的材料,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中心问题为重点,进行探究。如在《穷人》一文中,体会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撕心裂肺的牵挂时。我抓住这句话“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中的“抓”字,这个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通过设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临死前那种心境,这个抓字不仅写出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牵挂,更体现了一份伟大的母爱,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