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嘉庆十年出版的《续红楼梦新编》,总四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篇幅记叙的是贾府老少爷们及亲朋臣僚勤政立功的事迹,作者有意识地围绕着河务、漕运这等国之要务架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完成了前书《红楼梦》对贾府复兴的预设。“治黄保漕”、大运河航运等写实性的描写和相关政论的记录,形象地再现了京杭大运河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中的功能作用,使得小说具备了运河文化的研究价值。
几乎所有的清代《红楼梦》续书都以复兴贾府为创作主旨,且振兴贾府的主力要么是归家的贾宝玉,要么是其转世之后身( 如薛宝钗的儿子) 。后者正是对前书《红楼梦》收束处预设的“兰桂齐芳”的想象和演绎,嘉庆十年出版的《续红楼梦新编》即在其列。不同的是,海圃主人创作的这部《续红楼梦新编》,虽遵从了“兰桂齐芳”的预设,却是将“齐芳”归于积善之家的“余庆”之中的。小说以贾政的不朽事功为叙事中心,以河务、漕运等国之大事为选材背景,构建了贾府老少爷们“辅君济世”之路,使得《续红楼梦新编》舍去了原书《红楼梦》述祖德、明盛衰、传闺阁、叹宿命、言不朽、显亲历等多重主旨并存的构思,独重“名教乐地”。海圃主人采用“导虚归实”的写作策略,于小说这种以虚构为要的文体中,极大限度地学习史家的“实录”精神,以官员、朝廷对国之大事的治理,彰显着大一统政治的有序。他选取家庭小说《红楼梦》为续写对象,恰又可以考察高门世族的家族伦理是否有序。在这种充满了儒家思想的氛围之下,海圃主人选取的用以架构情节的河工和漕运,于有意无意间成就了作为小说的《续红楼梦新编》对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再现,使之具备了超出小说艺术的文献价值。
一、《续红楼梦新编》的主题选择与表达策略
《续红楼梦新编》虽遵从了“兰桂齐芳”的预设,但因其创作主题设定在“箫管庆遐龄,积善之家有余庆”上,小说的中心人物只能是一家之长的贾政。贾政教养儿孙,帮衬亲朋,使贾府臻于“簪缨荣奕叶,满床之笏喜增荣”。作者海圃主人立愿“导虚归实”,故而,他在书写人物的“辅君济世”时,取法述史旨趣,特别重视关乎国计民生的施政大事。作者以位及人臣的贾政自况,借贾政及其身边人的经历详写科举、细书官场,以至于不惜笔墨借人物的参政议政大书特书经略“治黄保漕”“策边筑塘”之类的国之大事。笔触还越出大陆,借探春之口论说台湾;小说甚至花费三回的笔墨记述贾茂历尽艰难出使暹罗,办理外交事务。《续红楼梦新编》共四十回,接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后。贾政丁忧两年,有不次之擢,“皇上特放了户部山东司郎中”。宝钗于灯节产子,乳名“芝哥儿”,学名“贾茂”,乃贾宝玉后身。贾茂手握“通灵宝玉”在仙乐紫光中出生,因他“才落地爷爷便就升官”,被视为“大有造化”者。作为红楼续书,虽说《新编》的续书方式,就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一脉而言,设计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后身,并使他们续前书情缘成了眷属,但全书并不以爱情婚姻为主线,甚至书中几乎不涉情事。林黛玉后身梅月娥的出现除补恨前书外,也起到了联络梅翰林,系结这一脉故事的作用,使得贾政的理政才能因为梅翰林的问政得到更充分的展示空间。《新编》换掉了前书《红楼梦》为“闺阁昭传”的立意,将笔墨转向男人成就事功所需要的官场和考场。
《续红楼梦新编》在自序中开篇就说: “话说人生天地间,不过出处两途:出而辅君济世,显亲裕后,若皋、夔、伊、望,为帝臣王佐尚已;即萧、曹、房、杜,宋明之名卿钜望,彪炳史策者,皆足垂旗常而光竹帛。”显见得作者推崇的理想人生是儒家的“立功”以求不朽。
小说尾声处,明写贾茂四十岁,贾政百龄。可知小说的故事时间为四十年。全书叙事线索以贾政的宦途为主,辅以贾茂成长、为官一线,旁及贾府亲朋师门。我们从相应回目的字面即能窥见作者对治国安邦情节的精心安排,即如:
第一回证仙果帝廷受职
第二回沐恩纶山左江西秉鉴
第三回监礼闱破格抡才
第四回甄士隐边海建功
第六回敷文真人奉命监场
第十回笃亲情本经行权
第十三回据成案秉公量坍地申国法持正抑豪强
第十四回因公触怒褫职何惭奉命恤刑复官无枉
第二十回甄嘉言建策筹边周廷抡行师挂印
第二十一回秋试春闱双得意
第二十二回撤金莲奉诏迎婚调玉烛班师锡爵
第二十三回设宴题诗琼林独耀
第二十四回抚循山左济奇荒视学江西悬藻鉴
第二十六回沐君恩内迁少司马
第二十七回临安伯因旧嫌构怨状元郎奉新命封王
第二十九回以道事君敢言晋职遇礼而止解组归农
第三十回龙虎石博物重偏邦袄佛教名言推上国
第三十二回抵粤门三载归舟朝丹阙二臣复命
第三十三回凤藻宫诞麟颁凤诏金华殿倚马试金门
第三十六回押黄纸奎阁平章颁白麻枫廷大拜
章回小说的回目是对本回主要故事的概括。上列二十回中,或半回或整回书是以理政治国作为故事主体的。实际上,不在列的其他二十回,不少也在叙写政事,只是未在回目中体现而已。比如第五回,贾政被派做巡城,恐自理事件及应咨应奏等事不周,特请了“幕友”来管此事。第六回回目中出现的是“敷文真人”和“潇湘仙子”,但该回中写到了贾政巡城差满,从陕西道对调了江南道,又点了坐粮厅巡查漕务,兼理关税。再如,第三十四回回目是“山吏部竹林内七贤白司马香山中九老”,本回重点写了贾政邀集的两次聚会。交好的朝臣来到贾政居住的稻香村“雅集”,前一次一起谈学问话见闻,后一次则是九老商议着当场分工作画,留下“行乐图”以志欢聚。就在这样纯写雅事雅趣的文字里,作者还是忍不住提到礼部奏派贾兰祭河、钦派贾茂西祭华岳及周姑爷进京复命事。
《续红楼梦新编》的叙事策略,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故事时间是以贾政、贾兰的官位升迁和贾茂的成长特别是他的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科举及入仕立功经历为标识,连出现在小说中的纪年都喜用科举年做标记。正是因为海圃主人设计情节和塑造人物多赖国事,且做到了融政论于人物议政之中,使相关的情节并不显得多么突兀。比如第二十四回,山东被旱,兼生蝗蝻,出现民乱,贾政临危受命,出任山东抚院。他“截留南漕,普行赈济”,并参降了贪官。在描述科举考试时,小说既写考生备考、进场、答题,又写了考官监考、考场景况,甚至还写及阅卷、发榜和殿试的过程,兼及新科进士如何应朝廷的“朝考”成为馆选之才。正是因为小说对诸如此类的历史话语的重视,及纪事写实手法的恰当运用,给了本来颇具神异色彩的“第二代”型的另类转世续书,涂上了现实主义的色彩。海圃主人较为成功地处理了纪实和虚构的关系,哪怕他为了照应《红楼梦》赋予“通灵宝玉”的灵异品质而不停地使它以异能助力贾茂上位,也不能遮蔽小说主体部分的“实录”光芒。有鉴于全书细节的真实性较高,读者对《续红楼梦新编》倒是没有多少“荒诞不经”的感觉。至于作者悖于现实而将国家政治美化得那么“清明”,并正面塑造了以贾政为代表的一批颇有官声的官员群像,那是作者自己的政治信仰与创作意图使然的。今天的我们不能按照当下的核心价值标准,因了《续红楼梦新编》没去“反封建”,只揭露了一些官场黑暗却没有深刻地批评之,就否定它作为文学文献的其他价值。
《续红楼梦新编》的写实性,一则体现为海圃主人对科举制度和科举实事的描述; 二是作者几乎把小说写成贾家及其亲友的“搢绅录”;三在于小说对“治黄保漕”等大政方针的实写,这些都彰显着作者“以小说存史”的创作诉求。在这些实写的内容里,与其他续书具有互文价值的,除去作为红楼续书的“规定动作”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十之七八的红楼续书中都占据了一定分量的“京杭大运河”。而以“治黄保漕”为关切点来书写运河的续红小说,唯《续红楼梦新编》一部。它不仅与其他续书一样,利用大运河在交通、经济、文化、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表达其小说主旨服务,而且独具匠心地抓住漕运、河务这种国家头等要务做文章,借以反映京杭大运河牵涉的问题之多与困难之大,使得《新编》具备了印证运河志史乃至补史之阙的文献价值。
二、对河务、漕运的赞颂性展现
清廷高度重视黄河治理,置河督、设厅汛、创体制,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雄心壮志。相应的河务管理( 主要是黄河、淮河、运河) 诸如堤防岁修、防汛抢险、兴修新工、堵修决口、河道疏浚、河官奖惩等,成为政务之重。故而救灾捍患、廑念民生、祭拜大禹陵、封典河神以及探寻河源等,均为接续治统的重要考量。黄河治理因其肩负着“保漕”使命而具有了几分国家政治工程的意味,彰显着清代的政治文化传统。因为现实中,长江某些河段的管理一并被视作治漕的一部分,即如清中期绘制的《岳阳至长江入海及自江阴沿大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色彩图》,属于漕运类地图,所绘制的内容于运河沿线之外就包含了长江。《续红楼梦新编》就是基于这些认知,将河务、漕运视为安邦定国的应有之义,进行了颇为形象的演绎,所以小说在构思相关情节时,为人物构建的是涉足河务、漕运的官场,通过对人物成就事功过程的描述,即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政治意识。围绕河务、漕运架构情节,塑造出能臣群像来,正是海圃主人对京杭大运河的一种礼赞。(一)贾政不朽之“事功”
贾政在前书《红楼梦》中,名义上是主政的男性家长,但他在官场上表现平平,两次外放,第三十七回写他外任学差,笔触却并未有涉,一般认为,让贾政外放目的就是遣他出京,好让宝玉能够“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旷荡”。第九十六回写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放了江西粮道。粮道即督粮道,掌管督运漕粮事务。对于这次外放,叙事笔墨倒是跟着贾政到了任上,第九十九回大半回都在描写贾政无能,被李十儿等蒙骗。此次外放的结果是,贾政因“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被参,得亏皇上念其“不谙吏治”未予重处,只“着降三级”,“加恩仍以工部员外上行走”。《续红楼梦新编》让贾政扬眉吐气,一变而成治国能臣,且寿至百龄。海圃主人出于“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认知,将“河务”“漕运”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叙事重点,以史资治,为贾政构建了理想的施政环境。
“天下事莫难于治水”,历史上,康雍乾三朝政治气候相对良性,河工有治。小说创作在嘉庆前期,反映的社会生活却更似前朝的。这在小说取材的史实中体现的最明显,下文凡有涉及会随时提示,此不枚举。
这里,先按回次顺序整理与贾政关联的“海塘”“河务”“漕运”等架构情节的政务。
1. 海塘
第三回:
皇上忽然想起海塘一事,因问贾政道:“你可曾巡视过海塘么?”贾政回说:“臣前次学差任满,蒙恩巡视海塘,曾将海塘情形具折奏过。”皇上便又说道:“海塘之工,宜柴宜石,总无定论,你可据见直陈,不得含混。”贾政遂即奏道:“此坍彼涨,海潮性最无常,且冲激每挟沙石。柴可经久,石易修筑,二者缺一不可。臣愚,此事总贵虚心,就海边高年细细采访,再相其机宜筑之,自可久远无虞。”
前书《红楼梦》第七十回曾写贾政外任期满回京,“可巧近海一带海啸,又遭蹋了几处生民。地方官题本奏闻,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赈济回来”。这样着笔,并不是要转去写贾政,为的只是让宝玉能“照旧游荡”。《续红楼梦新编》则别有巧用地让贾政借“巡视海塘”的收获,在皇上面前一展才华。或许是因为海塘与河工同样重要,且治理理念多有相通。小说中用大半回的篇幅,记叙贾政对海塘问题的政论。
第二十回“甄嘉言建策筹边周廷抡行师挂印”,书中交代说,海疆甚不安静,甄公有《筹边四议》,贾政作为工部右侍郎被招去工部,参与公议。小说不惜笔墨地将奏折“边海安抚臣甄嘉言,为建策筹边,仰祈圣鉴事”用七百多字录出。“当时臣僚之奏疏”是不折不扣的“献”,作者代拟“奏折”,增强了小说的写实效果,客观上也为通俗小说抬高了身价。
历史上,清廷对海塘非常重视。浙省杭、宁诸郡,临江环海,海塘绵亘数百里,城社民生赖以保全。乾隆初年,钱塘江流由北行转南趋,江溜海潮,俱由中小亹出入,北大亹沙涨成陆,宁、绍各属海塘吃紧。朝廷曾有过大动作。乾隆第三次南巡时( 1762 年) ,曾一面筹划和决定浙江省的海塘工程,一面拟“海塘得失策”考题,意欲通过评阅试卷,广泛征求文人学者对如何治理海塘的积极意见。浙省获第一名的仁河县进士孙士毅关于“海塘得失策”受到乾隆的重视。乾隆朝浙江巡抚方观承呈请敕修《两浙海塘通志》,内容分图说、列代兴修、本朝建筑、工程、物料、坍涨、场灶、职官、潮汐、祠庙、兵制、江塘、艺文等十三门,共二十卷,另设首卷一,收录雍乾两朝关于海塘之历次诏谕于书首。
2. 运河
第十九回,回目是“史湘云猜枚露仙迹梅月娥乞巧结奇丝”,全回写了两次嫁出的众女儿欢聚大观园事。前一次在三月初,后一次是七月七。在家人众乐乐的叙述中,作者颇显突兀地在两次聚会之间硬性插入了一段关于贾政治理运河的文字:
却说贾政在工部里,因运河淤浅,奉旨派他查勘。遂带了闵师爷及家人林之孝、包勇等出京踏阅,逐处疏通,直到闸口,方才无阻。其中有该挑的,有该打坝蓄水的。相机随势,务得其宜。且减装省费,不要地方官供应,舆情咸悦。迟至溽雨时行,河水畅发。始回交旨,当将办过情形面奏,甚得温谕。
这段文字写得很笼统。对查勘河道这样的大事,记述得如此之简,既没写时间又没交代具体勘察点。“出京踏阅,逐处疏通,直到闸口”,这“闸口”看似个地名,却又无所指。哪个闸门之口都可以叫闸口。运河上的闸口何其多!然而,由于山东西部的会通河自南向北地势不断增高,密集地分段设闸以行船,明人又称这段运粮河为“闸漕”,也称作“闸河”。因为贾政一行出京是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故此,文中的这个“闸口”有可能指的是闸河( 会通河) 的北端临清。《乾隆临清直隶州志》载: “临清,郡居南北,两京之冲,镇漕河之上,与卫水交会,……京师所倚重者也。”也可能指的是具有漕运襟喉地位的清江闸。
文中强调说“不要地方官供应”,无非为的是标榜贾政的清廉。然而就所记之事而言,即便贾政不愁经费,也不用考虑技术问题吗? 从作者如此大而化之的处理可以推知,作者对大运河的河务可能没有对海塘、黄河乃至长江的治理那么熟稔,或许还因为太过重要更需谨慎,他不敢也不便细写。我们知道,明清河漕对前代有两处重大改变,一为缩短运程在鲁西开了会通河;二为追求直航在清口弃坝用闸。正是这两个改变,使得清江闸成为治河通漕的襟喉之地。运、淮、黄三河在清口交会,随着外河河床越来越高和吏治腐败的积重难返,治河通漕成为全社会的不堪之负。《续红楼梦新编》在这里让能臣贾政奉旨查勘大运河,他一路南下做起事来居然举重若轻,这与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的“治黄保运”有些不协调。凡有些常识的读者都知道清代漕运的重要和保运的难为,作者在这里,轻轻著上这么一笔,又不甚清晰地提起“闸口”,引人联想甚至如笔者这般忍不住去索隐,倒也取得了不写之写的效果。
3. 漕运
《续红楼梦新编》第六回,“如今且说贾政到了己丑这年,巡城差满,从陕西道对调了江南道;又值坐粮厅出缺,就点了坐粮厅巡查漕务,兼理关税”。小说特写了贾政上任前的人事准备,说他同时聘了三位师爷随任。三位中,谢姓的是秀监,褚姓的是拔贡,办书禀的姓韩。此外,堂官、看门的、长随等上任随行人员,一一交代。接着又写了“贾政到任后,参见总漕,拜了阖城同寅,并点派税口,查办粮艘,一一皆派置妥当”。这样详写,显见得作者对主人公此任的重视。
坐粮厅,乃清代户部仓场衙门特设的官署。驻通州,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通济库银出纳和北运河的疏浚工程。《清史稿·职官志一》记道: 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人,掌仓穀委积,北河运务。其属:笔帖式四人。
第二十四回:
这年山东大旱,德州南抵峄县,东渐青莱,西至济宁、东昌,各处自二月不雨,至于七月,兼生蝗蝻。实属颗粒无收……后来亏了山东监察御史据实参了一本,才把这抚台降调。特旨:钦放贾政为山东抚院,以救此省的百姓。请训时又蒙恩旨,许其便宜行事。不惜帑金,并准其截留南漕,普行赈济。
贾政出任山东抚院。这“抚院”一职,清沿袭明制,各省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右佥都御史衔,故又称抚院。这里的“截留南漕”照应着清朝政府的一项政策。本来漕粮属于“天庾正供”,例不他用的。但在康、雍之后,漕粮截拨多有发生,或截留地方,或调拨他处;用于社会的,或充实地方仓储,或用于地方兵饷,或用于赈灾平粜,漕粮截拨成了朝廷的一种有效的应急机制。比如乾隆五十一年,山东兖曹济宁等府州属发生旱灾,朝廷将本年应行运通米豆尽数截留并带征上年漕米尽数截留,拨了20.1 万石,用以赈恤。距离《续红楼梦新编》出版最近的一次即嘉庆八年,山东菏泽等州县卫发生水灾,截留13 万石。
海圃主人用半回的篇幅细述贾政赈灾。写他上任途中即上折子陈述所见,并表示“不敢因其隔治,稍存畛域”,“在行寓”即召会地方官,拿出实在的施政办法。
最后,将款项逐一查明后,“贾政具奏,请了十万银子,截留二十万石漕米”。贾政实心实政,完成了此番善政。
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干旱、水源匮乏,这样的自然条件是人工运道的最大挑战。京杭大运河在黄河以北都有这样的困难需要克服,山东境内的干旱,对大运河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黄、淮、运相交汇处的清江浦。小说这样花费笔墨写山东大旱,自然也就交代了大运河在山东境内因缺水带来的航运困难。
4. 河务
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康熙帝毅然下了治理黄河的决心,于十六年( 1677) 调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采纳靳辅的治河保漕策略,并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事,书于宫中柱上,用以时时强化自己治理黄河、改善漕运的决心。
第二十九回“以道事君敢言晋职”,贾政年逾九旬,本欲具疏乞休,却闻升了礼部尚书,晋升的因由,书中交代说:
那年贾政自山东办赈而回,圣上便把他名用纸御书,贴在无逸屏上。近因黄河累岁迁徙无常,各大臣条议具奏。贾政……遂据实条陈一折。大意以“水性赴下,而黄河之性更猛,挟沙石以俱流。而河南地势平衍,又系沙岸,最易冲决。仅资堵御,办料集夫,各处州县受其扰害,往往积日累月,将次合龙,费无限工力,耗不赀钱粮。一经溃决,皆归乌有。又复摊派通省,遂为河南一大害。臣尝以千古善治水者,莫如神禹,尚弃数百里,分为九河,以杀其势,而不与水争利。何况此日之知能万不及一。徒藉捍筑,暂保片时,而不为经久之策。此河患之所以岁无息也。当查此日河势所趋,是否就下,顺厥性而导之,使东渐归于海,不扰通省之民,亦不塞难盈之壑。庶一举而永受其逸矣。”疏入,圣上大以为是。
“嘉庆之季,河流屡决,运道被淤,因而借黄济运”,故此上引这种政论颇具时事文章的意思。历史上,在清朝建国伊始对于治理黄河就有“各大臣条议具奏”的情况。面对屡堵屡决的黄河,不少朝臣提议,请勘九河故道,以使黄河改道北流走所谓禹王故道,即流经今河北平原,在天津南部入海。反对的一方,在陈述黄河不能改道北流的理由时,指出:“元明以讫我朝,东南漕运,由清口至董口( 在宿迁境) 二百余里,必借黄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不可以北。若顺水北行,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之水东西奔荡,不可收拾。今乃欲寻禹旧迹,重加疏导,势必别筑长堤,较之增卑培薄,难以晓然。且河流挟沙,束之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九,则水缓沙集,数年之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续红楼梦新编》在治河理念上,体现出彼时全河立论的治黄思想。“许各大臣自抒己见”,也照应了彼时朝廷对黄河下游走向争论不休的史实。
此回还交代,“黄河今岁安澜,河臣奏到,因贾政前议行之有效,降旨褒嘉赐宴,晋职少傅,以彰懋眷”。河臣专管河务。清代在设河道总督,总理黄、运两河事务的基础上,又增设副总河一人专管河南事务,沿河各省均设有管河道,河道两岸按所辖地界分设管河同知、通判县丞、主薄等职务,分段管理河务,另设河营,为武职。为加强堤防管理,改河夫制为河兵制,实现了准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
(二)对次要人物的事功记述
1.“治黄保漕”贾环,这个在前书《红楼梦》中一无是处的庶子,在《续红楼梦新编》中浪子回头,在父亲贾政的管教和培养下也做了官。第十七回,贾环借了荣府门第的光“选了河南卫辉府的经历”,“在春正开印后,委他去署商丘知县”:
这商丘北枕黄河,西通川陕大路,最为繁钜。贾环接印后,时值黄河北岸报险,上司派了许多工料,兼调民夫防汛。那会正值农忙,贾环一时任性,将防汛派夫用文书搪塞回去。河道体抚、藩之意,又看贾政,遂将此段改拨他县。以致民情大悦,将所派工料不日凑齐,运至北岸工所。此刻巡抚河院因堤工报险,正在日夜抢护,需料甚急。别县皆未赶到,恰值河水陡长,险工势有蛰卸,亏得商丘料物凑手,不至涌决,喜庆安澜。二位大人着实嘉赏,记了大功三次。俟报奏秋汛时,附折保举。贾环大喜,回至县内,百姓又皆感激。真是无意中得此名利兼收之事。
再说这黄河,岁有冲溢,最为河南大患。不惟田地淤沙,好地成了废产。即此拨夫办料,通省皆受其累。往往积日累月,废了多少工夫,多少料物,下桩披溜,负土填柴,渐渐将要合龙。无奈此河自雍梁以来,受山根石逼,其性易怒,又合汾、洚、伊、洛各河之水,势更狂恣。中州土性松衍,伏秋天气,又值溽雨时行,往往功亏一篑。所办工料,不能报销,上司无可如何,摊派通省州县分赔。如斯者,不一而足。即不受河患之处,无不因之致害。惟有另挑月河,引归故道。然集通省民夫,不能刻期竣事。其中弊窦亦难缕述。幸而挑成,已不知用如许帑项,垫赔几多民力,恐亦得不偿失矣。所以贾环一角空文,即令小民感戴。饥者易食,渴者易饮,良有以也。
海圃主人深谙官场路数门道,于这段文字中举重若轻地揭示了地方政府在“河工”中的作为。贾环本无才干,又初入官场,在治内黄河“堤工报险”中,搪塞防汛却因备了工料歪打正着地“名利兼收”。其好运来自地方政府执政中其他环节的踏实给力。作者虽没去讽刺贾环,却通过贾政教子写出了官场该当的正气。第二十四回:
(贾政到家)又提起贾环,“到陈州府任,这两年可有信来?”贾琏回说:“贾茂新有请安禀帖。贾环今春亦有信到,说是阖署平安,惟黄河办料,甚费补苴。今冬大计,倘得卓异,离了河南才好。”贾政说:“这就不是为人臣的心了。作官的到处皆有费手事,只贵各尽其职。如此规避,何有出息? 当写信做我口气,严切诫之。”
贾环做官不行,倒是勤于问询,也恰是因为贾环来信反映的信息,使贾政预先有所思考,后在向朝廷上书时,得以提出切合实际的治河方法。
2. 清丈坍地
第十一回曾提及贾政去周侯爷府中坐客,宾主聊天时“又谈起湖广江滩事来,彼淤此坼,易滋讼狱”。又写,梅御史钦点了湖南巡道后便特意就江坍问题求教于贾政。
第十三回“据成案秉公量坍地申国法持正抑豪强”则详细记叙了梅御史任上政务。作为湖南巡道,梅巡道负责“确丈近湖南界一带江坍”,需过洞庭,沿江一带查丈下来。书中特别写及事件背景:
……尝考大江形势,自澧而东,与汉合流。其波澜洄伏处,多带泥沙,易致停滀。但其性无常,此岸淤则彼岸刷,往往报升之课不能删除,而百姓亦冀他日复淤,不肯去根。常借己地之坍,以认彼淤之地。词讼纷纷,终年不辍。
……坍地约有二种,其一系就岸挂淤……其一系江中见影报课。
虽说此回记述的是长江中游云梦潇湘之境的江坍情形,正如书中清晰交代的那样:“推而安徽、江苏以及海门,皆有此地”,就是说坍地、淤地随水而变的情况在长江中下游颇为普遍。
因为有了对于长江坍地变迁引发社会和丈地税收等的描述,使得《续红楼梦新编》对治水与政治、经济的关注趋于全面,海塘、黄河、淮河、运河,又有长江,重要的大的水系多少都触及一二,足以彰显作者的眼界与气派。
三、对京杭大运河航运的别样书写
《续红楼梦新编》并未凡有机会便大写京杭大运河,书中人南来北往的不少,走水路的亦不会少,然而它只写了二次南下( 一次详写,一次简笔) 和二次北上。其中三次是贾茂出行。被详写的南下是梅月娥一行由北京去湖南长沙。文中交代,“梅巡道领了文凭,雇备驼轿,骑骡,于十一月半后即起去了。家眷另雇大船,由水路,俟春融才起程南去”。……宝琴领着月娥随任。第十二回下半回,就细叙了梅月娥的南下之行:
却说梅月娥开船南下,四月间,闸河水短,粮艘阻滞,一路耽延,直到五月半后方渡黄,由淮河行抵扬州。是夏江南雨大,江涨异常,溯水而上,舟更难行。梅调鼐与邹夫人商议,就在广陵赁居公馆,避过暑热,直迟至七月中旬始另雇了满江红,将行李眷属搬上江船。出瓜洲口,放入大江。那时灏淼江波,金山在目。月娥小姐凭窗远眺,颇畅胸怀。过了真州,船到燕子矶边,适值斜阳西下,陡起逆风。次日,即过了金陵。沿途凡遇名胜,月娥无不登览留题,……舟到汉江又换了船,从江而南,转入岳州府洞庭湖内,已交八月半矣。湖水澄清,君山高矗,黄鹤虽遥,岳阳在望。
此处说的“闸河水短”,正照应了此前对山东干旱的铺垫。闸河即会通河,是大运河水量最不济的河段,“粮艘阻滞”,客船就更难于通行了。文中所写“渡黄”,是在淮安。康熙十九至二十五年,三次开挖新河,称作“中运河”。中运河完成后,京杭运河除与黄河在清口平交外,运河与黄河脱离,此后漕船重运,一出清口,即过黄河。引文中有“由淮河行抵扬州”,有些不好理解,按说应该走里运河才合理。文中还交代说,为安全起见,梅家人在扬州广陵上岸住下,七月中旬才下船沿长江向西南航行去湖南。这段文字给读者以诗和画结合的感觉,在充满执政理念的书中此系难得的写景闲笔,且又补了本书对京杭运河北段记述之阙。
北上详写的一次是考了秀才的贾茂由金陵回北京。第十六回“临风览胜系归舟”,十四岁的贾茂回金陵本籍参加院试,中了案首,带着李贵等人,雇了船要一路游玩着回京。开船到了金山,便叫维舟瓜步,到金、焦二山游了两日方行。贾茂作《题金山》《北固怀古》。到了扬州,又住了船。时已岁底,欲在平山看了梅花才起身。果然到了春初,见到红梅灿烂,作《题平山堂》诗。贾茂后续行程:
贾茂等过了灯节才解舟北上;渡过黄河,船上在淮安,尾艄头搭了位客人,是进京求名的。……入了杨家口……
不觉的船已到了济宁,芝哥儿要谒圣林,兼望泰岱。遂带了焙茗、包勇,轻装起旱。约李贵押船在德州候薛蝌取齐。……就下了船,到曲阜来祗谒圣林。
……不一日,到了泰安,礼了岳庙,便至泰山脚下。题诗《咏岱云》《赋海市》。
……游了三四日,方下山。从齐河往德州来……直送到德州船上。
……芝哥儿从德州开船,顺风下水,不数日,到了沧州。题了首《沧郡铁狮》的诗。
……过了天津,在张家湾换了车,就进京来。
贾茂南下金陵走的是陆路,北还则选走水路。这一水路北上,宛如游学,船上还搭了位会讲古论今的文人苏又卿。从贾茂停留的地点可见,作者喜写山东,且崇尚儒家。作者不写贾茂在大运河上的舟行实况,水道、闸坝、码头、税关这些在其他续书中被关注的点,海圃主人一概忽视。其他续书写及行舟,多会写到船家开船的仪式或旅人去金龙大王庙或天后宫进香拜佑。《续红楼梦新编》似无暇顾及这些司空见惯的民俗一般( 实际上,金龙大王信仰就是从山东济宁开始的) ,海圃主人大笔所写的庙祀只在家、国、山川。这对于我们考察小说的大运河文化书写无意是个缺憾。不过这趟北上之行,写贾茂过黄河时,提到淮安。我们知道,在咸丰五年( 1855) 黄河改道前,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淮河是在淮安交汇的。那里还驻扎着漕运总督和南河总督。
再一次写到北上,就是状元郎贾茂作为钦差出使暹罗的返程了。二位钦差来回都曾取道京杭大运河,他们在钱塘江口换船出入海,且都经过广州,之后方才出入境。
二位钦差出使暹罗走运河的南下写得较为简洁,第二十七回:
兵部右侍郎贾茂晋衔太子少保,克充正使,出使暹罗。
贾茂二人,由直隶、山东,到江南界,换了船,到苏州境。……正使船到,放炮相迎。副使船也就同泊在彩亭前。二位钦差下了船,到接官棚内,朝上站定。……首县们送下程,备夫纤,皆用手本禀过。……便开船往杭州去……贾茂不敢多延,与副使连夜渡过江去。换了夫马,往广东境来。在广东省内住了十余天,备好了海船,择吉上船。出海口放炮相送。
三年后他们带着暹罗使团回国。第三十二回“抵粤门三载归舟朝丹阙二臣复命”,详写的是贾茂在广州、杭州以及在山东王家营起旱后走访山东地方,每处都写了各级官员及亲戚的迎送。北上回朝走京杭运河的航程,只从杭州到王家营:
钱塘、仁和二县,早在向苏州去的内河备了船,将暹罗使臣换了船,并二位钦差的家人行李皆搬到这边船上。贾茂、罗廷伦赴完席,就回新换的沙飞船来,差人谢了酒。
……凡请游西湖的,皆谢了不去。……
次日黎明,即鸣锣开向苏州去。曹紫庭新放了江苏巡抚,在常州无锡地方,两下遇着,倒住了一日。……
到了王家营,清和县备了夫马,起旱由顺河集向山东而来。
王家营是运河边上重要的码头镇,北上南下的行人多在此进行水陆路转换。淮安扼江北黄淮运要冲,从末口到清口,夹岸50 余里,由于码头的兴盛形成了淮城、河下、板闸、钵体、清江浦、王家营、韩城、杨庄、码头、清口等十来个城镇。王家营的官方驿站便利,是官员首选。《续红楼梦新编》中出使的相关情节,记述重点是沿途官场礼仪和公务,笔触不及运河航道。想来沿途经过的闸、坝、关对钦差的大船必是大行方便的,作者没去记叙舟行的情况,于写作自是详略的选择,于盯着运河书写的读者当是缺憾。我们说,叙述话语是对一个个事件的陈述,在这个陈述过程中可以包含对事件的解释和判断。海圃主人没花笔墨在使团的运河航行上,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相关感受和判断,无疑也令读者短缺了一些可资参考的感性资料。
《续红楼梦新编》对河务、漕运书写,还有一项切不可等闲视之,那就是小说写到了官方的“祭河”事。
第三十四回:
倏忽十月初间,礼部奏派贾兰祭河,又奉旨钦派贾茂西祭华岳,祗备藏香,六臣亲赍致祭。其余应备祀礼,该省督抚敕派地方官伺候。各钦差明春二月,钦天监陬吉出京。
…………
不知不觉过了年,就到二月初间。贾兰、贾茂奉命在御库领了名香,从祭官派定了执事,贾兰带着李贵、吴子豫、林天锡等家人,先一日起身。
第三十五回:
再说贾兰祭河,驰驿到了清江。制台到江西阅兵去了。移会江苏曹抚院接旨,专办其事。曹紫庭到淮后,贾兰才到。曹抚院请过圣安,与贾兰细述家务。到了祭河这日,贾兰斋戒,进了御香,诚心致祭。说也奇怪,那黄河从河南至海口数千里,一时澄清。真是圣人有道,山川效灵。曹抚台便具折奏闻,奉旨赐了御香,并亲书宸翰匾对着抚院致敬悬挂,以昭神佑,曹抚台遵旨办理。
文中明确交代,祭河仪式在淮安清江举行。那里是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淮河的相交处,清江浦是治淮、治运、治黄的要埠基地。历朝历代在那里修建了各类水神庙,清河县北还建有三河臣合祠。乾隆中叶之后,随着河患频繁发生,水崇拜习俗达到高峰。乾隆后期,“祭河”除因袭固有的传统惯性外,已多摒弃其“朴野”的一面,会频频敬献藏香,小说中特别交代贾兰出发前“在御库领了名香”。“赐了御香”诚心致祭,倘若如小说所写“黄河从河南至海口数千里,一时澄清”,说明此次祭河获应了。只有获应,河漕官员才会上奏朝廷,请求对河神进行褒封,朝廷就会颁发匾额。因为政府是通过赐予匾额的方式,在酬谢神灵的同时,为河神崇祀打上皇权烙印的。那时期,所有江南及河东等处黄河神庙,及江南清黄交汇地方所建淮河神庙,俱著于每年春秋二季官为致祭,使得官方举行的黄淮下游地区的祭河,俨然成了保漕护堤的另一种方式,祭河仪式也被纳入了官僚体系之中。贾兰此次就是春祭。
海圃主人通过钦差代为祭河的描述,为读者营造起了清廷治黄保运的那种浓烈的历史气氛。清廷通过敕加封号、修建庙宇、颁发匾额、撰写祭文、隆重祭祀等手段,把河神列入国家祀典,借此强化皇权、维护政权合法性。同时,祭祀河神也成为河漕官员与最高统治者进行沟通和对话的重要手段。
我们说使用一种叙事话语的同时亦即接受了隐藏于这种话语之后的思想。《续红楼梦新编》满部都是儒家立功求不朽的理政事迹,作者于有意无意之间围绕着河务、漕运这等国之要务架构了故事情节,塑造了人物形象。海圃主人对朝廷和官员充满信心。但是,河务、漕运真的不是有信心就能有成效的。京杭大运河在《续红楼梦新编》出版后的百年间风雨飘摇,终至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清政府发布停漕令,京杭大运河北段正式断航。而导致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是,在咸丰五年( 1855) ,黄河从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改河北行至山东利津入海。黄河新河在张秋冲断运河,夺大清河入海。这条黄河新水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不免南北决溢。黄河南决时多经运河南下直冲济宁,会通河南旺至济宁逐渐淤高。虽经官民努力仍挽救不了会通河废弃的命运。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海圃主人在《续红楼梦新编》中带着理想、充满乐观自信精神而精心描述的“治黄保运”的有效性,终究是小说家美好的幻想。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课题“《红楼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21STA049)阶段性成果。
① 张云《〈红楼梦〉的多重主旨及其表达策略》,《中国文化研究》2020 年第3 期。
② 《续红楼梦新编·续红楼梦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2 页。文中所引小说内文皆引自此书,不再一一出注。
③ 贾国静《“治河即所以保漕”? ——清代黄河治理的政治意蕴探析》,《历史研究》2018 年第5 期。
④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转引自《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岳麓书社1982 年版,第298 页。
⑤ 张度《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二《建置》,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⑥ 参见吴琦、王玲《一种有效的应急机制:清代的漕粮截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 年第1 期。
⑦ 河道总督杨方兴语,见《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3716—3717 页。
⑧ “由淮河行抵扬州”,不知文本是否有错( 作者致误或出版者致误都有可能)。若是“由淮安行抵扬州”,就可以说梅月娥一行走的是里运河,而“由淮河”就是没走运河。本着“昔之运由湖,今之运由河”( 方浚颐言) 的认知来推测,放弃里运河不走非要走湖泊密布的淮河,于情于理都不好理解。很大的可能是文本之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