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20 世纪红楼戏的开拓者,冯叔鸾首创了红楼京剧须生戏,是民国时期较早涉猎红楼京剧的文人,也是上海改编红楼新剧第一人,拉开了话剧大规模商业演出《红楼梦》的序幕。目前已知冯叔鸾改编了7 部红楼旧剧和4 部红楼新剧。戏剧改良运动中,冯叔鸾提倡新旧剧并存,在红楼旧剧中重视“唱”为代表的舞台演出,在红楼新剧中重视脚本的编创。冯叔鸾的红楼戏为观察当时戏剧改良思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一、冯叔鸾红楼戏编创概况
本文仍沿用20 世纪前期称呼戏剧的惯例,用“新剧”和“旧剧”分别指称话剧和戏曲,称冯叔鸾所创作的红楼戏为红楼新剧和红楼旧剧。目前学界考证冯叔鸾改编有3 部红楼旧剧、3 部红楼新剧,同时他还登台饰演了红楼新剧中的人物;近日笔者在《新闻报》中新见4 部署名“马二先生”的红楼旧剧,经考证为冯叔鸾所编。(一)学界已录冯叔鸾红楼旧剧
目前所见冯叔鸾红楼旧剧有《戏叔送酒》《搜园: 探春怒打王婆子》《金屋梦》( 一名《青丝记》) 三种,1915 年5月至6 月刊登于《大共和日报》副刊《大共和画报》。《戏叔送酒》为“新编红楼旧剧之一”,1915 年5 月23日、24 日、25 日、27 日分别刊登于《大共和画报》。该剧应当是专门为欧阳予倩所编,“愚于民四( 1915 年) ,亦尝为予倩编《宝蟾送酒》一剧”。“《宝蟾送酒》之京戏,系余所编。只一场,其脚本曾刊于大共和日报中。”由此可见《宝蟾送酒》即为《戏叔送酒》,后来欧阳予倩所演之《宝蟾送酒》则在此脚本上增设了人物夏金桂、增加了场次、增添了唱词等。
《搜园: 探春怒打王婆子》为“红楼梦旧剧第二种”,1915 年6 月4 日、5 日、6 日、7 日分别刊登于《大共和画报》。
《金屋梦》( 《青丝记》) ,为“红楼梦旧剧第三种”。1915 年6 月8 日至15 日分别刊登于《大共和画报》,共八期,但并未刊完。
(二)笔者新见冯叔鸾红楼旧剧
除以上3 部红楼旧剧外,笔者还在1916、1917 年的《新闻报》中发现了署名“马二先生”的4 部京剧作品,分别是《潇湘探病》《梅花络》《题园试玉》《春灯抟虎记》。目前尚未见以上4 部剧作的著录及相关研究,因此新见冯叔鸾4部红楼旧剧对红楼戏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这4 部作品前都标有“红楼歌剧”,“歌剧”这一称呼在20 世纪初等同于旧剧,因此本文为概念统一之故,仍称以上4 部作品为红楼旧剧。这4 部红楼旧剧刊发于《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当时《快活林》主编为严独鹤。严独鹤与冯叔鸾为报界同仁,且互有往来,如1922 年严独鹤为编辑主任的《红杂志》曾刊载冯叔鸾的趣话,1924 年严独鹤主编《红玫瑰》杂志,冯叔鸾是该杂志撰稿人之一,1928 年严独鹤出版小说《人海梦》,冯叔鸾曾为之作序。另外冯叔鸾“民国元年( 1912) 秋到沪,开始在各大小报上撰写剧评,渐有声于剧界、报界。次年春应聘任《大共和日报》主笔,始用‘马二先生’笔名”。很快马二先生便成为上海颇有影响力的剧评家。《快活林》1914 年已有署名“马二先生”的小说、滑稽短文等,作为主笔的严独鹤应知晓“马二先生”是冯叔鸾的笔名。由此《新闻报》上署名“马二先生”的4 部《红楼梦》戏曲作品,确为冯叔鸾所作。现将4 部作品情况分述如下:
( 1) 《潇湘探病》刊发于1916 年11 月22 日、23 日、24日,共3 期。该剧说明为: “旧剧不必以情节见长,但求声调能工斯可矣。近时青衣如兰芳予倩等,喜为红楼之剧。如《葬花》《撕扇》《补裘》《送酒》等是也。窃以为欲于红楼中搜宝黛二人之剧料,当以四十五回风雨夕一节为最妙。幽雅缠绵,情文兼茂,谱为歌剧必成雅声。不侫此草,必为梅郎欧子作先驱也。”该剧取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剧情为秋季风雨黄昏之时,黛玉在潇湘馆愁病难遣,宝钗来探望,互诉衷肠;宝钗走后,黛玉作词遣兴,其后宝玉探病。该剧旦为林黛玉、贴为薛宝钗、小生为贾宝玉。
( 2) 《梅花络》刊发于1916 年12 月11 日、12 日、13日、14 日,共4 期。该剧取自《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自玉钏送羹起,至莺儿打络止,旦为黄莺儿、贴为白玉钏、小生为贾宝玉。
( 3) 《题园试玉》刊发于1917 年2 月13 日、14 日、15日、16 日、17 日,共5 期。该剧说明为:“近日沪上剧场争编新戏,且争以用转台设布景为能事,然而不是十殿阎罗,便是深闺曲阁,有何意味? 红楼梦之大观园试才题诗额一回,若演为京戏可加若干转台布景,且可用为灯彩戏,不较诸一般斗牛宫洛阳桥等戏,有雅俗之分也。”该剧取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该剧生为贾政、小生为贾宝玉、丑为贾珍。
( 4) 《春灯抟虎记》刊发于1917 年2 月26 日、27 日、28日,共3 期。该剧取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该剧剧情简单,主要是贾母与众儿孙猜谜的场面。生为贾政,小生为宝玉,老旦为贾母,诸旦为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
(三)冯叔鸾红楼新剧再探究
冯叔鸾改编的红楼新剧分别是《鸳鸯剑》《风月宝鉴》《夏金桂》及《夏金桂自焚记》。具体情况如下:《鸳鸯剑》,该剧“从贾琏服中娶妾起,至柳湘莲随道出家止”,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六回。该剧是冯叔鸾改编的第一部红楼新剧,也是新民剧社演出最多的红楼戏。《鸳鸯剑》于1913 年11 月28 日首演于新民新剧社,其后分别在1913 年12 月3 日、12 月17 日、12 月31日,1914 年4 月4 日、12 月9 日等演出过。该剧上演后颇获好评,“虽不敢谓完美,然大致不差,以近日观新剧之眼光观之,可谓上中之驷,他处编演,恐尚无此地步”。该剧有春柳剧场同名剧,“春柳社开幕亦演《鸳鸯剑》《大闹宁国府》,情节虽同,却非余所编。其分幕实较余所编者为佳,故后此余所演,皆春柳社之脚本,而非余所编者,惟兴儿之台词,则仍用余所编者之旧”。
《风月宝鉴》,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一回、第十二回,为冯叔鸾与翁振青合编。该剧于1913 年12 月5 日首演于新民新剧社,当日演出的剧情载于《歌场新月》杂志第二期的《天水轩剧谈》,共12 幕。冯叔鸾曾说过“翁君原编此剧,本有乞药一幕,余嫌其太空阔删去之”。经查证,新民社5 日所演《风月宝鉴》中并无“乞药”情节,可知新民社所演《风月宝鉴》为冯叔鸾删改后的12 幕版本。
《夏金桂》,冯叔鸾为新民剧社所编。“本社历排红楼梦各剧极蒙社会欢迎,兹特再恳马二先生编排《夏金桂》新剧。”该剧新民社首演于1913 年12 月11 日。
《夏金桂自焚记》,冯叔鸾为春柳剧场所编,首演于1914 年5 月23 日。该剧广告称: “兹又请马二先生新编《夏金桂自焚记》一剧,共只七幕,而包罗原书前后十余回之情节,纤悉靡遗。”《俳优杂志》1914 年9 月20 日刊载马二先生之《夏金桂自焚记》剧本,标为7 幕,但只刊载了3幕,并未刊完,有学者考证两者为同一剧目。笔者认为该剧当与新民社《夏金桂》情节、内容不同。因冯叔鸾曾表示“春柳社亦以红楼梦戏能叫座,余复为编《夏金桂自焚记》一剧”。如两剧内容一致,冯叔鸾当不会表示再编《夏金桂自焚记》一剧。
冯叔鸾在新民剧社、春柳剧场等多次串演,其中红楼新剧串演较多,冯叔鸾在新民社《鸳鸯剑》中串演兴儿、《风月宝鉴》中串演贾蔷、《大闹宁国府》中串演兴儿;在春柳剧场《大闹宁国府》《鸳鸯剑》中串演兴儿,《风月宝鉴》中串演贾蔷,《夏金桂自焚记》中串演薛蝌。
二、戏剧改良思潮下的冯叔鸾红楼戏改编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梁启超、柳亚子等人倡导戏剧改良运动,之前地位低下的戏剧艺术受到空前重视,同时随着西方话剧的传入,中国早期话剧——新剧也逐步发展起来,当时许多戏剧理论家、剧作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戏剧改良理论,并积极进行艺术实践。在此背景下,冯叔鸾也阐述了自己的戏剧改良主张,并首先选择了红楼戏作为其改良实践。(一)冯叔鸾戏剧改良思想
针对当时激进主义者们全盘否定旧剧的主张,冯叔鸾打出了维护旧剧的旗号,并主张旧剧新剧并存。他在《戏剧改良论》一文中首先否定了以新剧替代旧剧的主张,“有实行改良戏剧者,于是创立新剧,然则余今之戏剧改良论可不作也”。他认为戏剧改良不是废除旧剧从而创立新剧,从他《戏叔送酒》的序言中可看出这一观点: “今之所谓新剧家者,每以旧剧入新剧。于是《玉堂春》也,《三笑》也,《西游记》也,《水浒》也,《岳传》也,糟粕相袭,转失精神。夫声乐感人,较诸语言为捷。旧剧之组织,固有专长,未可以其文词之鄙陋,而弃之也。爰反其道,为编《红楼梦》旧剧如干种。”序言表现出冯叔鸾对旧剧改为新剧这种现象的不满,主张保留旧剧。冯叔鸾认为戏剧改良是改掉戏剧中的“不良之处”,而不是将精华长处一起改掉,由此旧剧需要改良,新剧也需要改良。旧剧的糟粕如举袖报名、向看客说话等表演不合情理之处、化妆不合理处、迷信、诲盗、诲淫之处等都可以改掉; 但对旧戏中“唱”、组织等自身的长处,则不能改掉;新剧中脚本“不佳之处”、表演不合理的地方也需要改良。由此冯叔鸾提出了自己的改良主张: “窃以为改良戏剧之要务,第一先泯去新旧之界限,第二须融汇新旧之学理,第三须兼采新旧两派之所长。”冯叔鸾主张新旧剧并存、探求新旧剧之学理。其所言新旧剧之学理,可从他的文章《戏之性质》略窥一二,“戏之性质,约有五端: 一曰美术,二曰文学,三曰通俗,四曰声乐,五曰感化”。这五个方面是冯叔鸾认为戏的性质,也就是新旧剧之“学理”。在融汇新旧学理基础上,冯叔鸾认为只有做到第三点“兼采新旧两派之所长”,改良才能成功,“新旧两派,各有所长,弃短取长,荟萃精华而各成为百炼之精金”。这里冯叔鸾强调了新旧剧要突出自己所长,并将自己的长处“百炼成金”。那么新旧剧的长处在哪里?这一点在冯叔鸾相关文章中也有迹可循。旧剧的长处主要是以“唱”为代表的舞台表演,“今之言旧剧改良者,动辄曰废去演唱,此至不通之论也。感人之道,歌乐较语言为捷,而涵育心性、娱悦神志,尤非语言所能奏功。如之何其所废? 夫旧剧之精神在演唱”。新剧的长处在情节结构,靠剧情吸引观众。“春柳剧场脚本之佳者,当推《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真假娘舅》为最优等,结构周密、立意新颖,逐幕皆具一种特别精彩,令人看了第一幕,便想看第二幕,看了第二幕,更不能不看第三幕,步步引人入胜,剧终仍有余味,此其所以为绝作也。”冯叔鸾认为脚本佳者要结构周密、立意新颖,这些要求都与剧情息息相关。同时在新旧剧审美资源对比中也可见冯叔鸾对新旧剧“专长”的把握,在《潇湘探病》说明中他认为“旧剧不必以情节见长,但求声调能工斯可矣”。其中表明了旧剧改编要在“声调”上下功夫,同时暗示出新剧“以情节见长”。理论指导实践,在《红楼梦》剧本改编中冯叔鸾抓住了新剧重情节结构、旧剧重舞台的艺术特点,并以此为红楼戏改编的原则。
(二)红楼旧剧的改编策略
冯叔鸾红楼旧剧为场上之曲,在编创中他把握住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性,剧本着重于“舞台语言”唱、做、念、打的打造,注意改编的舞台演出效果。在剧本改编中,冯叔鸾沿袭了传统的编剧方法,始终以舞台为旨规。其一编剧之前,已将剧中角色分配、表演重点等了然于胸,以使剧本与表演相契合。如其在剧本《梅花络》前说明中强调: “此剧以玉钏送羹起,至莺儿打络止。前半为玉钏之剧,后半为莺儿之剧。玉钏重唱工,兼须做工说白,宜花衫。莺儿重神情及唱工,比较的稍轻,而皆为正角。宝玉则为小生,全剧之主要配角,所谓硬里子是也。”其二文辞雅俗共赏。冯叔鸾红楼旧剧改编一方面避免传统旧剧中“文辞鄙陋”的情形,强调“雅声”,一方面又按照场上戏曲模式编创通俗的唱词念白。“冯著红楼戏,是典型的本色当行派,即不掉书袋,文辞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其三冯叔鸾遵循了戏曲舞台性决定文本语言原则,文本语言要满足音乐化、动作化的舞台表演需要。音乐性方面,各文本唱词严格遵循京剧七子句或十子句的上下句结构,句子节奏也多为二、二、三或三、三、四,且多标有句读,突出句子的节奏性。同时注意平仄,保持句末押韵,创造韵律性,在用韵时,都用韵部字数多的“宽韵”,如《戏叔送酒》( 三续) 中薛蝌和宝蟾的五段唱词,就用了“言前辙”“中东辙”“江阳辙”三类“宽韵”。在韵白方面,多用四六句。另外把握住了唱词和念白的动作性,红楼旧剧中动作性唱词随处可见,如《金屋梦》中“【唱】猛听得有人把帘拨,放下针黹用目睃,原来是太太你把光降”。其四在唱法和文理方面,强调唱法。《搜园: 探春怒打王婆子》特此说明,“戏中词曲,皆依唱法为句读,不依文理,阅者幸勿讶其割裂文义也”。冯叔鸾这种重视声律的编创原则与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重视戏曲的可歌性如出一辙,“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冯叔鸾这种重格律轻辞采的文本处理方式完全是从舞台演出角度考虑的。其五改编剧本仍然沿袭部分传统京剧剧本编创程式,如人物上场大多有引子、定场诗,其后是自我介绍和解释故事缘起。当然,剧本围绕舞台改编的特点还有很多,说明冯叔鸾红楼旧剧的审美关注点在舞台而非情节。
(三)红楼新剧的改编策略
在红楼新剧改编中,冯叔鸾在符合原著剧情的基础上,采取常规顺序方法,采用了一线到底的“开放式”结构,多用明场,追求情节的连贯完整、穿插曲折、紧凑合理。其一冯叔鸾格外重视红楼戏情节的连贯完整,曾在文章中提出新剧情节中间不能穿插议论,这个弊病在冯叔鸾红楼新剧中没有出现。其二剧情有趣曲折,《风月宝鉴》之情节在剧评家檗子看来,是“其除宝黛外别采新奇情趣之事”。对此冯叔鸾深为赞同,并说明这也是自己改编《鸳鸯剑》的原因。其三剧情明了。冯叔鸾并未像红楼旧剧一样取材《红楼梦》中表现儿女幽思的场景,他对此进行说明,“红楼诸女子之深情幽意,往往在一颦一叹一视一思之间流露之……试问台下能若干沉心静气以体会台上人之举止颦笑者? ……余前为新民社排鸳鸯剑一出,又为翁振清商摧风月宝鉴一出,两戏情节尚能免于以上所举各病”。可见冯叔鸾红楼新剧要避免抒发“红楼诸女子之深情幽意”。另外为明了剧情,冯叔鸾还将小说中的暗场改为明场。“书中详略有时,与剧中必不能相合。盖书有暗笔,剧多明文,书之略往往为剧中之所详。墨守原书,大不可也。”《风月宝鉴》中有一段王熙凤“调兵派将”,包天笑认为该处不合小说中的暗语,但是冯叔鸾认为戏剧要明了,必须让观众看懂剧情,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小说叙写的方式改编成剧,则无法表现出王熙凤的奸诈性格。其四剧情紧凑。新民社曾搬演12 幕《风月宝鉴》,但是包天笑看过该剧后建议“按此剧尚可添两幕,一则贾瑞急急欲赴密约,而家中忽有亲戚来。此幕可出以滑稽。一则向凤姐处讨参,可以见凤姐之狠。”而冯叔鸾则认为:“翁君原编此剧,本有乞药一幕,余嫌其太空阔删去之。盖新剧幕数以恰能表出剧情为度,不宜贪多。”冯叔鸾对情节的选择、剪裁,完全为了剧情紧凑。冯叔鸾在东西方戏剧的对比中,认清了东西方戏剧各自的审美资源和特点,并遵循各自艺术特点,改编出了京剧和中国早期话剧中一批具有开拓意义的红楼戏剧本。
三、冯叔鸾红楼戏的意义
冯叔鸾红楼新剧开启了话剧红楼梦的先河,红楼旧剧是较早的具有探索意义的京剧作品,剧本的创作一定意义上是对演员为主体表演模式的矫正,并为观察当时戏剧改良思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一)冯叔鸾红楼戏在戏剧史上的开拓性地位
首先,冯叔鸾的红楼旧剧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他的红楼京剧早于梅兰芳、欧阳予倩的红楼戏,梅兰芳、欧阳予倩的红楼戏演出始于1916 年,而冯叔鸾早在1915 年已改编出了3 部红楼戏,可以说冯叔鸾是民国时期较早涉猎红楼京剧的改编者,同时他的红楼京剧也对红楼戏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一,他开拓了红楼京剧的选材范围,冯叔鸾创作的红楼京剧涉及人物较多,除宝黛二人外,涉及到宝蟾、探春、鸳鸯、玉钏、莺儿、贾政等人。其二,他首创了红楼京剧须生戏,《春灯抟虎记》如此说明: “余编红楼剧多种,唯无须生正戏。因取二十二回之本事,编为此剧。除贾政贾母以须生老旦为正角外,余若宝玉之小生,以及钗黛诸旦角,皆是具员配角。此又红楼剧中之特例也。”其次,冯叔鸾是早期红楼话剧的开拓者,其改编的红楼新剧拉开了话剧舞台大规模商业演出红楼梦的序幕,也引领了红楼新剧的编演高潮。冯叔鸾曾表示自己是民国时期上海首开红楼戏的人,“上海之有红楼梦戏,实作俑于余,忆当癸丑之冬,郑正秋在谋得利办新民社,余为编演鸳鸯剑一节”。这主要指其1913 年11 月改编新剧《鸳鸯剑》一事。冯叔鸾红楼新剧的编创,引领了春柳、民鸣等新剧演出团体红楼戏的编演,从而形成了新剧“甲寅中兴”时期红楼戏演出的高潮。但新剧低潮时期,冯叔鸾红楼戏仍然被搬演于舞台,1921 年8 月17 日笑舞台和平社新剧部曾搬演《鸳鸯剑》一剧,按其广告说明,和平社所演为冯叔鸾改编的《鸳鸯剑》,“鸳鸯剑这个戏是马二先生编给新民社排演的,尤三姐仗酒骂座,有心人一定会生男女不平等的感慨来的,正秋剑魂等合演,像送佩,像同槽,像说府,像悔婚等等,都大有可观”。作为近现代红楼戏的开拓者,冯叔鸾编创的红楼戏是《红楼梦》戏剧史上绕不开的一座重镇。
(二)对演员表演为主体模式的矫正
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艺术逐步形成了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剧传统,脚本慢慢被边缘化,并逐渐形成幕表制的表演方式。近代这种幕表制的表演传统也被新剧承袭下来,演员在舞台上往往根据幕表提供的故事概况和自己的表演特长进行即兴演出,灵活处理剧情,演出效果往往不理想。即使有的剧团有演出剧本,但大多也是粗制滥造,艺术水准低劣。由此脚本问题逐渐成为妨碍新剧发展的关键,冯叔鸾认为“然而自进化团以降,诸团体失败者屡矣,脚本不佳,化妆不备,故其不足观也”。欧阳予倩也曾有过这样的回忆:“从1913 到1916 的下半年,可以说是新剧的最盛时期,但是为时很短。新剧的基础完全没有巩固。首先在编剧方面一直穷凑。除了极少数几本戏外没有什么可以保留下来的剧本,这是致命伤。”新剧不重视脚本的弊端也让冯叔鸾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格外推崇脚本的地位。在《戏之三要素》中冯叔鸾强调:“脚本者,实戏中唯一之要素。”正是出于对脚本的重视,冯叔鸾在红楼戏的创作中才格外用心,按照新旧剧各自艺术特点创作出了7 部红楼旧剧和4 部红楼新剧。其实对脚本的重视,是冯叔鸾对戏剧史中编剧为主导还是演员为主导这一困惑的思考,冯叔鸾认为“脚本者,剧中惟一之要素也,演员其次也,布景服装又其次也。欲明其所以然,则不可不知登场之人实为傀儡……是故演剧者为傀儡,脚本实为此傀儡之线索,能提此线索以运用此傀儡而使之语言动作者,厥惟脚本之著作家”。这段话表明,冯叔鸾在考虑编剧、演员之间的分工时,认为编剧是最终的掌控者,由此可以说冯叔鸾红楼戏的编创,带有强烈地指导、规范戏剧演出的意图,在某种意义上是冯叔鸾对演员表演为主体模式的矫正。
近年来随着冯叔鸾红楼戏作品的不断发掘、考证和梳理,冯叔鸾的红楼戏剧目也逐渐丰富起来,为深入研究冯叔鸾戏剧乃至20 世纪初戏剧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通过具体分析这些红楼戏作品,把握冯叔鸾戏剧改良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呈现,从而透视那个时代戏剧改良先驱者们的主义纷争、思想碰撞,进而分析总结时代风云变幻下戏剧改良的规律,探索作家戏剧、演员戏剧这一古老命题,可以说冯叔鸾红楼戏是一块无比珍贵的戏剧化石。
注释
①? 谷曙光《民国“红楼戏”稀见史料论札》,《红楼梦学刊》2015 年第3 辑。
② 马二先生《旧剧的编演难》,《国艺》1940 年第2 期,第81 页。
③⑩?? 马二先生《红楼梦戏之经过谈》,《晶报》1919 年4月27 日,第2 版。
④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上海卷》,中国ISBN 中心1996 年版,第866 页。
⑤ 马二先生《潇湘探病》,《新闻报》1916 年11 月22 日,第1 版。
⑥ 马二先生《题园试玉》,《新闻报》1917 年2 月13 日,第1 版。
⑧ 丁悚《剧谈》,《申报》1913 年11 月30 日,第13 版。
⑨ 笑《钏影楼剧话》,《歌场新月》第2 期,田本相等主编《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 10),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版,第568 页。
????????????? 冯叔鸾《啸虹轩剧谈》( 卷上),中华图书馆1914 年版,第77、1、4—5、13、5、2、80、41—42、43、77、77—78、3、12 页。
? 《申报》广告,1913 年12 月10 日,第9 版。
? 《申报》广告,1914 年5 月22 日,第9 版。
? 马二先生《戏叔送酒》,《大共和画报》1915 年5 月23 日,第5 卷。
? 马二先生《春柳剧场观剧平谈》,《游戏杂志》第9 期,田本相等主编《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 94),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版,第369 页。
? 马二先生《梅花络》,《新闻报》1916 年12 月11 日,第1 版。
? 马二先生《金屋梦》,《大共和画报》1915 年6 月8 日,第6 卷。
? 马二先生《搜园:探春怒打王婆子》,《大共和画报》1915 年6 月4 日,第6 卷。
? 何良俊撰《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版,第12 页。
? 马二先生《春灯抟虎记》,《新闻报》1917 年2 月26 日,第1 版。
? 《申报》广告,1921 年8 月17 日,第12 版。
? 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版,第230 页。
? 马二先生《戏学讲义》,《游戏杂志》第12 期,田本相等主编《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 9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版,第124—125 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