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宁国府“寿宴三戏”剖释*

时间:2023/11/9 作者: 红楼梦学刊 热度: 14977
顾春芳

  内容提要:《红楼梦》的叙事和行文中处处渗透着戏曲传奇的影响,正所谓“传奇之长,化入小说”。从《红楼梦》对古典戏曲的借鉴,以及戏曲如何影响《红楼梦》的叙事和人物塑造的角度,着重阐释《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出现的三出戏,即《双官诰》《牡丹亭》《长生殿》与小说的互文关系。通过悲喜的对比突出了“复调”的笔法,突出了“情”的表达,呈现出了戏曲传奇对《红楼梦》叙事美学的意义,以及《红楼梦》承续《牡丹亭》《长生殿》等传奇“有情之天下”的理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品格。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显示了刻画人物微妙心理的高超笔法,对人物心理的揭示既有显现于文字的描写,也有蕴含在曲文、诗文中隐蔽的描写。在小说“大旨谈情”的基调中,对人物心理的传神刻画,构成了《红楼梦》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文心雕龙·隐秀》曰: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戏曲在《红楼梦》中的出现,就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妙用。《红楼梦》第十一回出现的三出戏就蕴含着许多并未显现于文字的深意,这是中国艺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笔法。

  《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剧情描写贾敬寿辰之日宁国府大摆酒戏筵宴宾客。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帖送寿礼。在满园菊花盛开的时节,荣国府一行人来到宁国府参加寿宴,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宝玉都来了,贾珍并尤氏出门迎接荣国府一行人。贾敬本人因沉迷于炼丹求道,宁可躲在道观里也不参加自己的寿宴。然而这丝毫没有减弱贾府子弟借机找乐子的兴致,小说写道: “奴才们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着呢。”贾母没有参加贾敬的寿宴,原因是昨日吃桃儿伤了肠胃。大家坐定之后,王夫人即提起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重的事,尤氏回话说:“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日以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书中写秦可卿病得急,一个月的时间就瘦得不成人样了。王熙凤对秦可卿的病万分挂心,她提出要去看望秦氏,戚序本回前有批曰: “幻境无端换境生,玉楼春暖述乖情。闹中寻静浑闲事,运得灵机属凤卿。”此处评的是小说在一片闹哄哄的贺寿氛围之中,插入了凤姐探病的凄凉景致。

  秦可卿性格温婉,处事圆融,聪慧能干,深得王熙凤的尊重和赏识,两人分外投缘。王熙凤是个有能耐、有心机的人物,特别是她后来弄权铁槛寺、害死尤二姐的种种手段,给人以一种刁钻、冷酷、报复心理极强的印象,但是“探病”这一场写出了她侠骨柔肠的一面。曹雪芹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突出王熙凤对秦可卿的体恤和关心,突出王熙凤的真情和真意,避免了这一人物形象的扁平单一。她刚一听说秦可卿病了,眼圈立刻就红了,马上叫来贾蓉细细询问,匆匆用完饭就撇下众人,带着宝玉去看望秦可卿。等她见到病榻上的秦氏,不由得紧走两步,赶紧握住她的手,然后感叹道:“几日不见,就瘦的这么着了。”蒙府本在此有一处侧批:“知心每每如此。”凤姐见秦氏形容枯槁,内心十分伤感。宝玉看到“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回想起当初在此小睡梦入太虚幻境一事,也不禁黯自伤神。为了进一步刻画凤姐的真情,小说描写外面寿宴和酒戏已经开始,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前后来催了三回,凤姐还是不愿意走,还要同秦可卿再说一番话,临走时又不觉眼圈一红……这一回,凤姐流露出对秦可卿非同一般的情谊。等王熙凤再入席的时候,宁国府的宴会都快结束了,戏也看得差不多了,这说明王熙凤在秦可卿的病室内待了很长时间。书中写王熙凤赶到筵宴现场的时候,众人恰好在看最后一出戏——《双官诰》。尤氏叫人拿戏单来,让凤姐点戏,凤姐点了一出《牡丹亭·还魂》,一出《长生殿·弹词》。小说写凤姐递过戏单去说: “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也就是时候了”,这是一语双关的笔法。此刻,秦可卿的大限已到,秦可卿所预言的那一桩“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事也即将要发生,贾府也差不多到了“树倒猢狲散”的时候了。第十一回出现的《双官诰》以及后来凤姐所点《牡丹亭》和《长生殿》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曹雪芹特意安排“寿宴三戏”是匠心独具的叙事。《双官诰》这出戏并非凤姐所点,而是她回到宴席后正在上演的最后一出寿宴的吉庆戏文。按照惯例,演完这出吉庆戏文,寿宴就结束了,但作者特意安排凤姐在吉庆圆满的戏文之后续上了两个折子戏《还魂》和《弹词》,这两出戏和寿宴喜庆的氛围并不契合,以王熙凤这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人,为何偏偏点了“情殇”和“国破”这样不吉利的戏,这其中自有一番深意。

《双官诰》:怎当得起诰封荣显贞烈牌坊

《双官诰》这出戏的作者是清代剧作家陈二白,故事写冯碧莲立志守节,教子成名的故事,可见于《古本戏曲丛刊》。《双官诰》剧演冯瑞以医术闻名,与山西提学副使林翘有世仇,林欲加害冯瑞,冯瑞避祸远走。不料一个与冯瑞长相酷似的朋友假冒其名行医,被林错杀。家人以为死者是冯瑞本人,他的妻子罗氏和妾莫氏大恸之后皆不能自守,先后改嫁他人。唯有婢女碧莲日夜纺织,抚养莫氏所生幼子冯雄,每日陪伴左右读书。冯瑞避难途中因治愈了于谦之疾,受于谦信任留任府上。后来在于谦的举荐下,随驾北征,立功而返,授兵部尚书。衣锦荣归的冯瑞,立婢女碧莲为夫人。与此同时,他的儿子冯雄也因碧莲勤督课读,高中探花,碧莲因此得到了双诰封。清代舞台上常常以折子戏的形式演出《双官诰》,最常演的有“蒲鞋”“课子”“借债”“见鬼”“荣归”和“诰圆”七出,其中以“荣归”“诰圆”最为吉利,所以广受欢迎,凡有喜庆之事必要上演。《双官诰》后来被改编成京剧《三娘教子》。

  凤姐还席时正好上演《双官诰》有何深意呢? 首先,这显然是一种反讽的写法。作者以剧中冯碧莲教子有方讽刺贾府一般贵妇人的教子无方。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对贾府子弟的评价是:“……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连贾雨村都纳闷“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 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二宅,是最教子有方的”。如此钟鸣鼎食之家居然培养不出一个人才,还不如戏里面的婢女,一个地位卑下之人倒能教子有方,堂堂诗书簪缨之家“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其次,《双官诰》也是对贾府和整个官场的黑暗腐败的讽刺。戏中的“双官诰”是皇帝给冯瑞和他的儿子冯雄的封赏,而贾府子弟相较之下实在太过不肖。为了给宁国府的长房长孙媳妇一个体面的封号,贾珍花一千二百两银子托大太监戴权给儿子贾蓉先捐了个五品龙禁尉的官,戴权会意笑道: “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戴权接了履历之后便去拜户部堂官,起了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发给贾蓉一个执照,如此一来,秦可卿的灵牌才可以写上那么一个“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的封号。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提到《红楼梦》中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比照,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最后的幻灭。但这个理想世界自始就和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 大观园的干净本来就是建筑在会芳园的肮脏的基础之上。并且在大观园的整个发展和破败的过程之中,它也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买官捐官就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肮脏。凤姐的丈夫贾琏也没有正式的功名,他捐了个同知的官,是个闲职,没有正儿八经的差事。就连贾府的家奴也买官,第四十五回,管家赖大的母亲赖妈妈来请王熙凤吃酒席,因为她那个孙子蒙主子的恩典捐了一个县官,为了这件事情,赖家要在自家后花园摆三天酒席。

  通过写贾府捐官买官这件事,曹雪芹揭露讽刺了整个清代买官捐官的风气。“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写的是贾雨村利用他给林黛玉当老师的机会,让其父林如海写了一个推荐信给贾政,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贫,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贾政就帮助贾雨村补了金陵应天府之缺。什么是补缺? 就是等着买官捐官的人太多了,但是腾出来的官位又比较有限,所以必须通过特殊关系走捷径方能得到实职。

  清代昭梿撰写的《啸亭续录·姚中丞》记载,“滋弊者尽若辈也。签押皆自用印。州县候补署篆者,皆以弥补亏空之多寡,为补缺先后,故人皆踊跃从事。嫁女日不用鼓乐,暗送出城,曰:‘恐有司闻之,馈送嫁资也。’”《官场现形记》中也描述了众多等待补缺的官员为了考官而上演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如今抚台要考官,他想考试都是一样,夹带总要预备的。他的意思很想仿照款式照编一部,就提个名字叫做‘官学分类大成’。将来刻了出来,不但便己,并可便人。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补官员总有好几万人。既然上头要考官,这种类书,每人总得买一部。一十八省一齐销通,就有好几万部的销场,不惟得名,而又获利。看来此事大可做得。”

  官场如市场,官职的买卖和索贿、受贿纠缠在一起,或公开交易、明码标价、露骨地进行; 或偷偷摸摸,装儒扮雅,暗地里成交。捐官靠的是钱,钱能通神,大量有钱而不学无术的财主少爷、纨绔子弟、酒囊饭袋都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捐个官,过过官瘾。因而在此处安排演出《双官诰》,作者的用意也是对卖官捐官的腐败的讽刺。

  再次,《双官诰》还是对女性贤良贞淑的反讽。能当得起诰命夫人的女性各方面都要堪为典范。但贾府的诰命夫人主要是些什么人呢? 先看贾赦之妻邢夫人,她为了满足贾赦的淫欲居然主动去说媒,让鸳鸯嫁与贾赦为妾。连贾母都说“你倒是一个三从四德的典范,不过做得也太过头了”,可她却说“我没有办法,他要这么做我也没有办法,所以不如顺水推舟就讨了他的好”。这就是邢夫人做出那件臭名昭著的事情的理由。还有王夫人的冷酷,逼死金钏是前奏,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王夫人性格中更让人感到可怕的一面也暴露了出来。晴雯的死和她直接有关,宝玉屋里的几个丫头被驱逐也跟她有关。芳官出家,四儿也成了牺牲品。特别是王夫人对晴雯的态度令人不寒而栗,她说凡是相貌好的人心里难免都不安分,她对凤姐说: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偏又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她断定晴雯“削肩水蛇腰”,心里一定是不安分的。她一见晴雯就说:“好个美人! 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 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见晴雯忍不住掉泪,她还不依不饶地对凤姐说:“这几年我越发精神短了,照顾不到。这样妖精似的东西竟没看见。只怕这样的还有,明日倒得查查。”

  大观园那些可爱的女孩子的悲剧性命运和这些掌握实权的诰命夫人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此心胸,如何当得起诰命夫人的封号,作者在此巧设《双官诰》这出戏的弦外之音就不难听出了。

《牡丹亭》:只盼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红楼梦》小说在第十一回、第十八回、第二十三回、第三十六回、第四十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四回都出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故事写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因梦生爱,因爱成病,因病而亡,亡而不死,写真留情,人鬼幽媾,最终还魂,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十一回为什么要安排凤姐点《牡丹亭·还魂》? 汤显祖的《牡丹亭》全本55 出,第三十五出《回生》,舞台本叫《还魂》,这一出讲柳梦梅根据杜丽娘魂灵的指引,带了几个帮工来到梅花观启坟。观主受柳梦梅之托,在太湖石下,当年拾画之处,点香焚纸。等到启坟开棺之后,见杜丽娘“异香袭人,幽姿如故”。剧本这样写道:

  【啄木鹂】开山纸草面上铺。烟罩山前红地炉。〔丑〕敢太岁头上动土? 向小姐脚跟挖窟。〔生〕土地公公,今日开山,专为请起杜丽娘。不要你死的,要个活的。你为神正直应无妒,俺阳神触煞俱无虑。要他风神笑语都无二,便做着你土地公公女嫁吾。呀,春在小梅株。好破土哩。

  【前腔】〔生〕咳,小姐端然在此。异香袭人,幽姿如故。天也,你看正面上那些儿尘渍,斜空处没半米蚍蜉。则他暖幽香四片斑斓木,润芳姿半榻黄泉路,养花身五色燕支土。〔扶旦软躯介〕〔生〕俺为你款款偎将睡脸扶,休损了口中珠。〔旦作呕出水银介〕

  首先,凤姐点戏出现《还魂》的戏文,照应了凤姐对秦可卿的“还魂之心念,还魂之祈望”。在凤姐独自走回宴席的路上,小说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凤姐猛然间看到眼前的秋景,感慨万千: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情景交融是《红楼梦》的笔法,这种笔法正是中国美学精神在小说笔法中的体现。览物兴感、写景抒怀是中国诗歌的一种独特的气质,《红楼梦》融入了这种诗歌的气质,此处借景抒情,写出了王熙凤的真情和真意。这段感秋的诗文充满对人生无常的忧心,就在这绝美的时刻,有一个年轻的生命行将离去。王熙凤不是诗人,她甚至不会作诗,曹雪芹用诗文抒发王熙凤内心的感怀,以情景交融的秋之意象,写人生无常之感,这种人生无常之感,既是王熙凤的,也是曹雪芹的。曹雪芹写景,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为了寄情抒怀,写出王熙凤的惆怅和莫名的伤感。

  秦可卿是品貌出众的,第五回宝玉跟凤姐来宁国府还曾在秦可卿的卧室里休息,宝玉醉心于可卿房里“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氛围。他在秦可卿卧室睡着后梦游了太虚幻境。在太虚幻境中,秦可卿是警幻仙子的妹妹,而这位兼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二者之美的“兼美”,正是警幻仙子安排在梦中和宝玉行云雨之事的那位集众美于一身的女子。现实中的秦可卿也是大度、得体、慈悲、善良,她死后贾府上下无一不悲伤。秦可卿的暴病令人惋惜,回到席间的凤姐,依然牵挂着秦可卿的病,不知她是否可以活过冬天。可以想见,《还魂》的字眼一定触动了她的隐情,这是王熙凤对秦可卿下意识的祈祷和祝愿,希望她转危为安,端然无恙,依然能够像杜丽娘一样“异香袭人,幽姿如故”。所以凤姐点《还魂》,是一种强烈的希望,希望秦可卿可以如杜丽娘一样从鬼门关还魂回生。

  其次,表现了戏里戏外的“还魂的照应,心魂的感通”。为了照应王熙凤和秦可卿之间的灵魂感通,秦可卿虽然没有还魂成人,但是她死后果然还魂,去了王熙凤的梦里,和她嘱咐了一番话,交代了几件格外重要的事情。特别对凤姐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这一情节和《牡丹亭》中杜丽娘托梦柳梦梅有几分相似。秦可卿托的这个梦非比寻常,她一一嘱咐王熙凤居安思危的筹措事项,主要是希望她能未雨绸缪,在荣华富贵时提前筹划好万一将来衰落时的世业。凤姐梦醒后惊出一身冷汗,随即听到云板接连敲了四下。云板敲四下是丧音,表示有人死了。这个声音即是秦可卿之死的信号,也是贾府衰亡的丧钟。只可惜梦过则忘,王熙凤并没有太当真。

  《牡丹亭》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它关于情之理想的神妙构造,无论是情节的设置、形象的想象、意境的熔铸,都体现着这一特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梦是杜丽娘“情”的投影,秦可卿的托梦也是“情”的投影。只可惜秦可卿在人间没有一位和他心心相印的伴侣,她只能在脂粉队里寻找人间知己。小说在这一回结尾特地以贾敬的无情来反衬秦可卿的有情,秦可卿离世之际还不忘托梦王熙凤,关切贾府日后的衰微和命运,但是贾敬听说秦可卿病故之后,却担心自己染了红尘,影响日后飞升成仙而对她的死不闻不问。一个修道之人的道心,其高低真伪由此可见。

  杜丽娘死于对爱情的渴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她想寻找自由爱情的幸福是不可能的;秦可卿死于对爱情的绝望,如此美好的一个人却注定找不到人间的幸福,还要被迫承受生命的屈辱。戏中的杜丽娘等来了“月落重生灯再红”,一切都再呈现出对一个新的生命和新的时代的期盼和憧憬;而秦可卿就此香消玉殒,托与王熙凤这最后的一个梦,她和人间的情缘就彻底了断了。

  汤显祖写《牡丹亭》为的是突出“有情之天下”的理想,曹雪芹要表现的大观园仍然是“情”的世界,“情”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身上得到了最纯粹的体现,曹雪芹还写了大观园其他女儿们的情,即便是王熙凤的内心也有着这样一番深情。在曹雪芹的心中,人生至乐是相知。能够得遇知己最为幸运,最为难得,所以他通过王熙凤和秦可卿的闺中情,写人生无常中最为动人和珍贵的真情。曹雪芹“情至”的思想显然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从宋明理学以来一直有否定情的思想,然而从《牡丹亭》到《红楼梦》,突出的正是情的意义和价值。

《长生殿》: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至于凤姐点的《长生殿》,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全本共50 出。《长生殿》舞台本比较著名的折子有《鹊桥》《密誓》,凤姐所点《弹词》是原著的第三十八出,写乐工李龟年弹唱天宝遗事。他回顾当年国家太平、富贵安乐的生活,对照安史之乱后的生灵涂炭,抒发了沉痛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全曲的风格慷慨悲凉,如泣如诉。最著名的是【南吕一枝花】。昆曲盛行时期有一句话:“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的就是李玉《千忠戮·睹惨》和洪昇《长生殿·弹词》的首句。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岐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长生殿·弹词》唱的是家国离散之痛,山河破碎之殇,凤姐点《长生殿·弹词》有何深意?

  首先,《长生殿》离散意象的出现,是历史与现实的重合,深化了一种无限惆怅的人生感。在盛极一时的刹那,谁会警惕如此悲凉的结局,谁又会念及盛极将衰的道理? 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怎能预料安史之乱迅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更不会想到自己身死马嵬的结局。而此刻贾府上下正处于盛极必衰的转折点,曹雪芹是怀着忧患之心书写书中的人物及其命运,但是书中人物对“大厦将倾”毫无察觉,他们认为这样风光的日子是永恒的,这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凤姐点《长生殿》恰逢贾府处于盛极而衰的转折处。这是一处伏笔,预言了贾府日后必将遭遇《弹词》所唱的“余年值乱离,岐路遭穷败”的结局。凤姐下意识所点的这出戏,应验了贾府和她本人最后的终局。凤姐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穷途末路,旧疾复发,血枯而亡,女儿巧姐又差点被卖,风光无限的凤姐绝没有想到自己有如此悲凄的命运。因此,《弹词》是曹雪芹使用的一处精致的伏笔,照应日后贾府“乱离穷败”的终局。

  其次,此处出现《长生殿》或许还有纵然家族败落离乱不可挽回,而希望子孙可以延续的祈愿。曹雪芹在此伏下一笔,也有着和秦可卿后来托梦相照应的警示。秦可卿托梦凤姐“还有一件心愿未了”,告诫王熙凤要提防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繁盛昌荣绝不是长久的,必需要未雨绸缪,提前筹划将来万一败落后的生计。秦可卿建议王熙凤趁今日富贵,在祖茔处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并且将家塾也设于祖地,因为按照清朝制度规定,如果家财充公,祭奠的家银是不充公的,所以应该把钱转移到祖地祭祀之中,那么即使将来家道中落,子孙们还有一个退路,不仅有一个耕读务农的去处,还能确保祭祀得以永继。这是她嘱咐王熙凤的第一件事。

  而秦氏说的第二件事是她泄漏了一个天机,就是指出了马上要有一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事。秦可卿借托梦之际,把贾府的危机和最终的命运以及可能的应对举措都透露给了凤姐。天机就在临别的两句话中: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再次,此处出现《长生殿》,也有为秦可卿洗秽之意。秦可卿之死疑窦丛生,一方面因为甲戌本眉批指出: “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甲戌回后批语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加之焦大的谩骂,坐实了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关系。另一方面,秦可卿死后家中仆从莫不悲号痛苦,交口称赞秦氏素日之行,可见她又是一个人品极好之人。杨贵妃的前身是蓬莱玉妃,仙界嫦娥召她入梦,重听“霓裳羽衣”仙乐一部,使其醒来记忆,谱入管弦。秦可卿也有太虚幻境的仙人身份,她是警幻仙子的妹妹。落入尘网陷入泥淖终不能自拔,这是秦可卿和杨贵妃共同的遭际,前者陷入家庭乱伦的泥淖,后者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自李白《清平调三首》作杨贵妃传以来,先后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传》、乐史《杨太真外传》等; 金元杂剧中也多有杨太真的故事,如白仁甫之《幸月宫》《梧桐雨》,庚吉甫之《华清宫》《霓裳怨》,关汉卿之《哭香囊》,李直夫之《念奴教乐》等。洪昇之所以创作《长生殿》,原因如他本人所言:

  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秋雨梧桐》,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 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 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蘧然梦觉矣。

  由此可见洪昇作《长生殿》就是不满过去史家和文人对于杨贵妃的一味谴责,洪昇塑造杨贵妃这个人物,方法是“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他写杨玉环的真实想法是与唐明皇做人间夫妻,求生死相依的男女真情,这原本没有过错。然而,这种真情发生在帝王之家是极其危险的,杨贵妃为此背负了千古骂名。但是洪昇又表现了杨贵妃“死而有知,情悔何极”的可贵。《长生殿》第三十出“情悔”写黄泉路上,杨玉环目击安史之乱后的生灵涂炭,幡然悔悟,帝王和妃子确实不同于人间夫妻,爱情之外还负有江山社稷的责任。但她不是认为爱情本身有罪,而是他们托生在不自由的土壤,尽管如此杨玉环依然坚持着那一腔痴情,这使《长生殿》的深刻性超越了一般传奇,杨贵妃也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意义。

  秦可卿和杨玉环一样,也是托生在不自由的土壤,纵使她想持守贞烈,现实的环境也不容她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人生,她被逼进泥潭不能自拔。她有一个无能的、无力保护自己的丈夫,有一个极端好色且强势的公公,她天生貌美,又端方圆融,必然委曲求全。她的猝死虽在于心病,只不过这心病在我看来不在于恐惧,而在于对情的绝望。杨太真之死,余恨未了;秦可卿之死,也是余恨未了。曹雪芹表现的是人生难以两全的处境,表现现实的不自由和意志的自由之间的冲突,也有有限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求。为了体现这种终极追求,曹雪芹把情的价值推上了形而上的意义和高度。正如戚序回后批语曰: “所感之象,所动之萌,深浅诚伪,随种必报,所谓幻者此也,情者亦此也。何非幻,何非情? 情即是幻,幻即是情,明眼者自见。”

小 结

通过《红楼梦》第十一回出现的“寿宴三戏”可以阐释出许多没有显现在语言文字中的深意和情思,这是中国艺术精神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笔法。第十一回出现《双官诰》《牡丹亭》《长生殿》的戏文和典故照应了小说的情旨。“情”是人的本性和良知所在。人,生而有真情,天性与真情本来就不离天道。

  曹雪芹“情至”的思想显然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汤显祖继承罗近溪的思想,倡导“赤子之心,天机泠如”,就是复归到人初生时没有被污染过的心灵状态,那是最纯洁、完善的心灵状态,也就是“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情的生发不需要任何理性的考虑而发乎天然。林黛玉的“情情”和贾宝玉的“情不情”是这种“情”的纯粹体现。王熙凤尽管有性格的缺点,但是她之所以不失可爱,就在于这种天性没有被完全毁灭和扭曲。秦可卿之所以值得同情,也在于身虽不自由,但内心的真情和良知却没有被现实的肮脏所污染和同化。《红楼梦》中写了许多在无以名状的强力压迫之下,依然本能地抵御着庸俗和罪恶,依然保有着微弱的高尚、无害的软弱、稀缺的美德的弱者,他们虽然弱小但是努力远离邪恶。

  《红楼梦》继承发展了《牡丹亭》《长生殿》的美学精神,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情的思想的升华,全书闪耀着肯定神圣人性、自由爱情、自由意志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有了对情的意义的认识,才能支撑汤显祖、洪昇、曹雪芹在萎顿凋敝的世道做积极审美的创造。正是天性和良知的自我发现,让弱者成为道德的强大载体,让有限的个体在卑微的人生中找到生命的情趣和意义,曹雪芹也因此在小说中构筑起他自己的理想的世界——有情的世界和审美的世界。

  * 本文系2017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 项目编号:17JJD7200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②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版,第632、632 页。

  ③ “打十番”就是以打击乐为主的一种表演形式,要求鼓师的技巧非常高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有描述:“十番用紧膜双笛,其声最高,吹入云际。而佐以箫管三弦,缓急与云锣相应,又佐以提琴(不是西式提琴)、鼍鼓,其缓急又与檀板相应。再佐之以阳锣,众乐既齐,乃用羯鼓,声如裂竹,所谓‘头似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方称能事。其中又间以木鱼、檀板,以成节奏。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色。”

  ④⑤⑦⑨?????????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50、151、153、155、26、26、174、37、1026、1027、155、169、170 页。

  ⑥??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235、236 页。

  ⑧ 曹雪芹著、吴铭恩汇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万卷出版公司2013 年版,第142 页。

  ⑩ 该剧目有《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梅兰芳缀玉轩藏梨园旧抄本,上卷十五出,出目不全,下卷是残本,缺抄甚多,上下卷约计共为二十七出。

  ? 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25 页。

  ?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年版,第33 页。

  ? 昭梿《啸亭杂录》,冬青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611 页。

  ?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高书平注,岳麓书社2014 年版,第656—657 页。

  ?? 洪昇《长生殿》,吴人评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版,第120 页、自序。

  ? 俞平伯先生认为秦可卿即是“钗黛合一”,宝玉之意中人是黛,而其配为钗,至可卿则兼之。所以“秦氏房中是宝玉初试云雨,与袭人偷试是重演,读者勿被瞒过”。参见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第122 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