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一百二十回本的视域之下,《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由纲、线、目三个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股、点、格的视角,进行更为细密的考察。以通灵宝玉为例,在“纲”的层面上,通灵宝玉参与到“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发展中,两条“股”拧结,构成婚恋悲剧的主线,与人生、家族悲剧一同组成纲领。“线”由若干“点”构成,通灵宝玉作为物件线索,前八十回中,线上的某些点,对未及交代的情节起到补叙作用。在对“目”进行考察时,尝试以“网格”的概念描述“关目”无法涵盖的情节,将相对次要的情节囊括在内。由通灵玉与僧道两条线索交织成的网格前后映带,与宝玉从沉溺于温柔富贵乡到看破红尘的心境变迁相契合。而首尾两回的网格在网口处衔接闭合、遥相呼应。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呈现出网状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共识。我们曾将《红楼梦》的结构类比为“渔网”,借助这一比喻性的具象,构建出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以便更为直观地感知《红楼梦》的结构特征。这张“渔网”由纲、线、目三个部分构成。纲是提网的总绳,对应着小说的纲领,由家族悲剧、婚恋悲剧和人生悲剧三条主线构成,全书的纲要性内容主要集中于前五回,第一回和第二回描述家族悲剧,第三回、第四回引入婚恋悲剧,而第五回交代人生悲剧。线指小说中的线索,大体可分为人物线索、物件线索和事件线索三类。目则指“关目”,即小说中的关键性情节,类比到渔网上,即是网上的眼。在此“渔网”中,通灵宝玉属于物件线索,贯穿全书始终。本文在《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建构的基础上,在宏观上将全书的结构视为“渔网”,再以通灵宝玉为切入点,在目、线、纲的基础上,引入格、点、股等辅助性元素,从微观的角度对网状结构进行细密化研究。
一、格:对关目的细化
在“关目”无法涵盖此类情节的情况下,我们援引“网格”的概念,以描述书中相对次要的情节。网格“由一系列的线交叉构成,可以用来把各个元素整合、组织或分开”。在立体式网状结构中,各条线索交织编成网格,嵌套于菱形的大关目中。
这些网格两两之间或前后承接、或相互对称,部分居于小说始末的网格遥相呼应,使得小说首尾相扣,形成一个闭环。以通灵宝玉为例,其作为物件线索贯穿全书,据初步统计,共出现35 次。在结构上,起到双重作用: 其一,参与到宝黛钗的婚恋悲剧这一主线的建构之中。其二,与之相关的情节前后呼应,构成“顽石化形入世——经历世事变迁——重回青埂峰下”的循环,并契合宝玉“下世为人——造历幻缘——悟道出家”的历程。李鹏飞认为: “这一过程跟那些从太虚幻境入尘历幻之后又重返仙境的男女主人公的经历是十分类似的,也跟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重要主题之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一思想的内在结构完全相同。”而这些情节,又基本都与起到线索作用的一僧一道相关,两条线索相交形成若干网格,网格间彼此呼应,最终在开口处拧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如图1 所示:在通灵宝玉从入世到出世的不同阶段中,僧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顽石幻形落尘的过程中,他们是石头完成心愿的辅助者。在《红楼梦》的开篇,青埂峰下的补天石因听到僧道的高谈阔论而渴慕红尘富贵、打动凡心,并借僧道之力得以幻化,由他们携入富贵场、温柔乡中去“安身乐业”。
图1 两线交织构成的闭环
顽石入世后,僧道的角色功能有所转变。梅新林认为:“自从首次大荒山之行将石头携入红尘之后,一僧一道就已经开始充当起石头俗界幻像贾宝玉的保护神与启蒙者的重要角色。”僧道的出现,或为救助宝玉于危难,或为度脱他于迷津。第二十五回,宝玉逢五鬼,一僧一道现身持诵通灵玉,发出“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的感慨,又指明宝玉是因“声色货利”“粉渍脂痕”蒙蔽而失去通灵境界。在照应首回的同时,也使得通灵玉与贾宝玉看破红尘的悟道历程密切地联系起来。
通灵玉的蒙蔽状态,在一些版本的回目中也有明示。如蒙府本、戚序本和舒序本第五回的回目皆作“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秘垂淫训”,卞藏本的回目文字有细微差异,“仙”作“天”,“秘”作“密”,但大意相同,均点出灵石“迷性”。而其余各本的回目,侧重点各不相同。甲戌本为“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着重描述宝玉听《红楼梦曲》和警幻传授情欲声色的情节。己卯本、庚辰本和杨藏本为“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强调阅册与听曲,淡化风月部分,将叙事的重点放在对十二钗命运的演说上。甲辰本、程甲本和程乙本作“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先以“神游太虚境”概括整回的内容,再突出神游过程中的“听曲”部分。在众多版本中,蒙府本、戚序本、舒序本和卞藏本回目的拟定考虑到通灵迷性,进入到由通灵宝玉组成的网格中。
第二十五回的回目两联,虽然存在异文,但都涉及“通灵”或“通灵玉”。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同,皆为“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列藏本、舒序本作“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敝遇双仙”,杨藏本为“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姐弟遇双仙”,甲辰本为“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而程甲本、程乙本则同于甲戌本,作“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呼应宝玉入世后“粉渍脂痕污宝光”的境况。尽管各有侧重,但在概括下半回的情节时,几乎所有版本的回目都同时提及“通灵”( 或“通灵玉”) 和僧道。在僧道和通灵玉编成的情节链条中,作者或修订者皆将此回视为其中一环,并在回目中加以体现。
随着宝玉逐渐领悟禅机,僧道成为协助他摆脱“蒙蔽”状态的点化者,这一过程也伴随着通灵玉的得失。第九十五回通灵玉的丢失是宝玉“自色悟空”的前奏。第九十八回,宝玉听闻黛玉死讯而哭倒,恍惚间石子击中心窝则象征着“通灵本质已经复回,所以渐渐醒愈”,为后文和尚送还通灵,宝玉逃禅出家做好铺垫。第一一五回和尚将通灵玉送还,一方面照应第二十五回“通灵遇双真”; 另一方面“‘宝玉’的失而复得,则标识贾宝玉于欲海沉醉中终将趋于醒悟的精神转向”。向看破红尘又迈进一步,并萌生出家之念。到第一一七回,僧与宝玉关于“来路”的一问一答既呼应第一回,也使得宝玉得以“返本还原”,将要逃离他沉迷其中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二〇回,仍然由僧道“携了玉到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历幻后的顽石重回大荒山,复归本原,分布于情节链首尾两端的网格也得以扣环。
二、点:对线的解剖
线是由点构成的。部分点是由多条线索交汇而成的焦点,起到枢纽的作用,而有些点则是独立的。作为物件线索,通灵宝玉上的点大多以人物的对话或回忆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同样是对爱情进行试探,第八回黛玉因宝玉宝钗之间的亲密而半含酸,应属于关目,而第十九回“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这一戏语则是线上的点。部分点通过与网格之间的照应完成对情节的补叙,交代一些前文未及叙明的内容。如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金玉良缘的肇始,此回透露出金锁上的吉祥话“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的八个字与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是一对儿”的信息,但金锁的具体效用,由于莺儿的话被打断未及讲明,故称“微露”。此后金玉良缘若隐若现,但总未点明。而到第二十八回,则借薛姨妈之口称“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对第八回,莺儿未能转述完全的癞头和尚的话进行补充,即金锁的功效是促成婚姻,且要与有玉的相配。而此处又照应第三十四回,薛蟠对金玉良缘和宝钗情意的正式点破: “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借薛蟠之口点明宝钗对金玉良缘的态度,打破此前“或含糊其辞,或讳莫如深”的状态。第二十八回,叙述者称宝钗因母亲的话“总远着宝玉”,给读者留下宝钗无意于金玉良缘的印象。而第三十四回薛蟠的话使我们明晰,第二十八回叙述者的话语与隐含作者即文本中作者的观念相冲突,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宝钗的情感是含蓄而内敛的,“看似对宝玉无意,但其实非常重视‘金玉良缘’之说,也非常在意宝玉的‘玉’”。点的设置,令作者得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将“金玉良缘”的发展脉络灵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能起到补叙作用的点,大多集中于前八十回。这类文字大多通过与网格的呼应,对前文未能交代清楚的情节、背景进行补充。而后四十回的点与前文的呼应,则多是重复前八十回已经发生的事,“后四十回确有些回忆性情节,叙述略显重复”。现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中,与通灵玉相关的点,逐一列出:
表1 前八十回中与通灵玉相关的点
表2 后四十回中与通灵玉相关的点
点对金玉良缘的补叙作用,前文已有论述。而第二回和第三回的点,一方面照应第一回顽石幻化入世的情节;另一方面,也逐步透露出顽石的去向。第一回叙至僧道携带石头“飘然而去”后,视野便已经转移,顽石所化美玉上镌刻何字? 僧道又将其带往何处? 均未交代清楚。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时,则先采用以甄士隐为聚焦者的内部聚焦,通过甄士隐的眼睛将通灵玉的部分特点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甲戌本侧批指出: “凡三四次始出明玉形,隐屈之至。”然而从“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起,叙述者的声音清晰起来,叙述由内部聚焦转变为外部聚焦,随着甄士隐的炎夏昼梦戛然而止,作者未能交代清楚通灵玉“后面几行小字”,读者也无从知晓僧道将其带至何处。而在后文借冷子兴与袭人之口,述明宝玉出生时衔下一块玉来,一方面与第一回顽石幻化入世和甄士隐识通灵的情节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是对通灵宝玉下落的补充。如甲戌本第二回的侧批点明: “青埂顽石已得下落。”
能起到补叙作用的点,在后四十回中则相对较少。相较之下,后四十回中的点更偏向于内容的重复。如蔡义江先生所说:“时时处处重提前八十回旧事,或模仿前面已有过的情节。”从叙事技法的惯性上看,后四十回通灵宝玉线索上的一些点的设置,要稍逊于前八十回。
三、股:对纲的分解
除关涉宝玉悟道历程之外,通灵宝玉在建构婚恋悲剧这一主线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婚恋悲剧由两部分构成,既包括宝黛之间“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也有钗玉“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对应到“渔网”模型上,可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类比为“股”,两股交织拧结,共同编成婚恋悲剧的主线,再与人生悲剧、家族悲剧两条主线“拧成一股绳,放置到网口处,以起到统领全网的作用”。通灵宝玉是起到线索作用的物件,是“股”的构成部分,但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股的推进过程中作用不同。对于“金玉良缘”而言,通灵玉是令婚姻得以聚合的信物;而对于“木石前盟”来说,通灵玉则成为爱情发展的阻碍。现将通灵宝玉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股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列为下表:
表3 通灵玉在双股中的参与情况
在宝黛爱情的萌生阶段和宝钗情感的微露阶段,婚姻悲剧和爱情悲剧并驾齐驱,通灵宝玉与双股产生的交集几乎也是同步的,如俞平伯所说“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从庚辰本第八回的回目看,“微露意”和“半含酸”,“同时传达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个故事正拉开序幕”。第十九回、第二十八回,黛玉对金玉的频频提及,正是源于金玉良缘的推进带来的压力。而这一阶段金玉良缘的发展状况,也不时地从黛玉的试探中呈现出来。如第十九回黛玉的玩笑话,即是第八回后,金玉相配之说首次出现。第二十九回宝玉第二次砸玉既呼应第三回的摔玉,也是宝黛二人因金玉之论而产生的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阶段和宝钗情感的表白、失落阶段,通灵宝玉常见于“金玉良缘”一股,而在“木石前盟”的构建过程中处于缺失状态。第三十二回宝玉诉肺腑后,宝黛便再未因通灵宝玉而起口角。盖因此时,两人的爱情已走向成熟,视对方为知己,黛玉无需再借通灵宝玉来试探宝玉的心意。刘梦溪认为:“它标志宝黛之间的爱情,由情感交流进入心灵交融的最高阶层。”此回之后,通灵宝玉继续在婚姻悲剧一股中间或出现。第三十四回由薛蟠点出宝钗的情感,即对宝玉看似无意实则有情; 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钗主意以金线配黑珠儿线络玉,此回莺儿的出现,与第八回一样,是“关照金玉良缘”,起到类似于红娘的作用。第六十二回,宝钗借通灵玉射覆,宝玉引“敲断玉钗红烛冷”一诗,“诗意颓丧,关乎玉钗一生结果,实两人婚姻不谐之恶谶也”。第八十四回,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始见眉目,也是因“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而起,是“天配的姻缘”。姚燮回后评曰: “金石姻缘,此回作合,一书之大结。”回目中的“始提亲”则点明,贾府长辈已有择定宝钗之意。
“金玉良缘”的敲定意味着“木石前盟”的破灭。此阶段中,通灵宝玉又一次如“两峰对峙”般地出现在双股中。第九十四回、第九十五回贾宝玉失玉继而疯癫之后,通灵宝玉成为木石分离的推手之一,直至黛死钗嫁,见证金玉合而木石离、宝黛爱情最终幻灭的过程。通灵玉的丢失使宝玉陷入疯癫状态,也成为金玉良缘最终形成的引子和直接起因。到第九十七回、第九十八回,宝黛爱情以悲剧告终后,宝钗的婚姻也伴随着宝玉的出家逐渐走向悲剧。随着通灵宝玉的失而复得,它的功能也发生转变,由撮合婚姻的“小巧玩物”,变为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祸端。
结语
《红楼梦》的结构可具象化为“渔网状”的立体式网状结构。本文以通灵宝玉为例,在一百二十回的框架下,对《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中的纲、线、目进行细密化的考察。首先,引入“网格”的概念以涵盖小说中相对次要的情节。作为物件线索,通灵宝玉与人物线索一僧一道交织构成网格,这些网格彼此呼应,组成情节链,几乎与宝玉悟道的历程同步,头回与末回的网格相照应,收结在网口处,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将线索分解为点,前八十回的部分点起到补叙的作用,相比之下后四十回的部分点不乏重复之处。最后,通灵宝玉也参与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条股的建构,两股彼此缠绕、交替往复,构成婚恋悲剧的主线,成为小说纲领的组成部分。* 本文系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楼梦》清代刻本海外流布与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18BZW059) 阶段性成果,2021 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红楼梦》艺术结构研究——以《红楼梦》第五回为例”(项目编号:SZKY2021135)结项成果。
注释
①②? 曹立波《红楼梦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红楼梦学刊》2007 年第2 辑。
③ 参见叶朗《红楼梦中的“闲笔”》(《曹雪芹研究》2020 第4辑)。
④ [美]提姆·麦克雷特著,刘壮丽译《设计的语言》,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年版,第63 页。
⑤ 统计所据版本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版。
⑥ 李鹏飞《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学遗产》2011 年第5 辑。
⑦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40 页。
⑧??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1628、559、1400 页。
⑨ 康建强、徐永斌《红楼梦的叙述动力与结构图式美学》,《红楼梦学刊》2018 年第1 辑。
⑩?????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600、266、458、9、9、1188 页。
?? 曹雪芹原著,程伟元、高鹗整理,张俊、沈治钧评批《新批校注红楼梦》,商务印书馆2013 年版,第630、1121 页。
?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15 页。
? 周梦《从服饰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明清小说研究》2015 年第2 期。
? 曹立波、曹明《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雪芹残稿和程高补笔》,《红楼梦学刊》2016 年第5 辑。
?? 曹雪芹《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影印版,第12、28 页。
? 蔡义江《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 页。
? 俞平伯《红楼梦辨》,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110 页。
? 曹立波《红楼梦版本修订中的优化倾向——以“十二钗”为观察对象》,《红楼梦学刊》2011 年第1 辑。
? 刘梦溪《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红楼梦学刊》2005 年第5 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