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楼梦》影视改编中的“黛玉葬花”——以1987 版、1996 版及2010 版《红楼梦》电视剧为考察对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红楼梦学刊 热度: 16757
张玉明

  内容提要:从《红楼梦》影视改编史来看,“黛玉葬花”这一桥段无疑是最经典、最受关注的。 两岸三部全本普通话《红楼梦》电视剧即大陆1987 版、台湾1996 版,及大陆2010 版对“黛玉葬花”情节的影视改编各有特色。 1996 版对小说“黛玉葬花”情节的改编有独到之处。 透过三版《红楼梦》电视剧对《葬花吟》所选诗句及唱腔的演绎、所呈现的音乐风格及表演画面,可见“黛玉葬花”情节在不同的编剧和导演的拍摄与诠释下,呈现出迥然有別的象征意味和审美特征。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小说文本被不断改编成戏曲、影视作品,迭有经典之作出现,并且产量甚丰。 学界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这些改编作品是否能够符合经典小说的传播需求,抑或破坏了小说所塑造出来的价值? 《红楼梦》电视剧,每翻拍一次即引起广大关注及批评声浪,这局面足以令此后的翻拍者却步。

  颜昆阳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提出“不定式文本再制”①的说法,亦即相关的故事素材,经由时代变迁,无论以说话、讲唱、戏曲、书写或者图像形式传播,都是以故事本身的“文化原料性”做不同形式的“再制”。 而现代的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发达,采用影音形式使古典小说的文字具象化,这赋予了古典小说新的生命。 基于这样的视角,笔者选择《红楼梦》三部②全本电视剧改编研究,在“古典小说现代化”这一框架内进行讨论。

  无论是87 版或是2010 版,导演皆强调“忠于原著”。不过87 版导演王扶林是忠实于曹雪芹所著之《红楼梦》,即全书的一到八十回;而2010 版导演李少红则是忠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③。 这些《红楼梦》电视剧所采取的改编方式,值得借鉴与参考。

  “如果从近百年的红楼影视改编作品中提取一个共同的典型情节,则毫无疑问是‘黛玉葬花’……几乎所有的改编作品都拍摄了这一情节。”④换言之,无论是红楼影视节选或者是全本,“黛玉葬花”几乎都是备受瞩目的情节。 究竟此桥段有何魅力值得一拍再拍,一看再看? 而两岸三部全本电视剧又如何各自诠释? 本文聚焦于“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比较三个版本《红楼梦》电视剧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希冀能对未来的红楼影视改编作品有所裨益。

一、“黛玉葬花”之经典与意义

“黛玉葬花”这情节最能体现林黛玉的思想人格与感情。 如果说“宝钗扑蝶”,让读者一窥薛宝钗恪守礼教的一面之外,仍保有少女的青春活力;“湘云醉卧”,使人着迷于史湘云豪迈爽朗人格中,酣眠自然的率真可爱;那么“黛玉葬花”,无疑是林黛玉的经典段落,将这个贾府中孤女顾影自怜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究竟林黛玉为什么常年泪不干? 为何要如此自伤自怜? 林黛玉因父母双亡,在贾母的安排下到贾府生活,虽则吃穿用度与贾府小姐无异,然而亲戚之间的比较、仆人中的闲言碎语,让文人情性的林黛玉敏感多疑。 林黛玉有着文人孤女的性格,如她爱吃醋、爱使小性子,甚至口舌刻薄。《红楼梦》电视剧需要成功诠释林黛玉性格中的这些特点,但若表演艺术层面上稍有不当,就无法引起观众同情的理解及怜惜,甚至还有引人反感的可能。

  如前所述,“黛玉葬花”桥段,历来成为影视改编作品中的经典画面,而《葬花吟》是林黛玉自陈身世与自剖心迹的重要文本。 影视作品如何选择其中的诗句,又如何编排音乐,如何拍摄和衔接镜头,就成了值得观察与对比的方面。 赵连元指出:

  这幅“黛玉葬花图”可分为四个层境:一是宝、黛身处葬花的“景境”:花谢花飞,红消香断;二是黛玉荷锄葬花,伤情洒泪的“情境”:愁绪满怀,怜花、惜花、拾花、葬花;三是读者耳目虽穷而情脉不断的“悲境”:冷雨敲窗,风刀霜剑,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四是花魂寓寄的最高“灵境”:埋香冢,泣残红,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这四境可以组成一幅绚丽多彩、情景交融的连轴画卷。⑤

  《红楼梦》一书,“黛玉葬花”发展于第二十七回到二十八回间,时值“芒种日”,众姐妹在大观园中做饯花会,独林黛玉因心事只身葬花,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吟》。 上面引文点出“黛玉葬花图”的四个层境,而电视剧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地呈现这四个层境中的“景境”,三个版本的电视剧都拍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的飘零伤春情怀。 而“情境”,则非常依赖于演员的表情、身段,甚至背景音乐唱腔的诠释,让观众能借由这些画面与音乐,成功理解黛玉的伤春与自伤。 而赵连元此处提出的“悲境”,其实是四个层次当中,较难呈现的部分。 “风刀霜剑”意喻为何? 从“春尽花落”到“己老人亡”的联想如何过渡,非常考验编剧导演的功力。 最后是“灵境”,由黛玉埋香冢到净土掩风流,则是从死亡的意象联系到林黛玉自己(花)的洁净、自身之追求与坚持,甚至有对现实的控诉。 因此,如何在电视剧中呈现这四个层次,考验了从音乐编曲、演员诠释到编剧、导演的整体改编功力。 以下即深入三个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展开详细的探讨。

二、小说文本与剧本改编之比较

综观《红楼梦》一书,写黛玉葬花有两次。 首先是第二十三回的“小葬花”:之后情节发展为宝玉、黛玉共看《西厢记》,而林黛玉听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落泪;之后是第二十七回至第二十八回的“大葬花”,即“黛玉葬花”此一经典桥段。 “小葬花”体现的是宝玉黛玉两人之间萌发的感情,互相斗嘴的甜蜜情趣;而“大葬花”则风格陡变,写黛玉葬花悲痛哽咽,而宝玉亦随之恸倒,最终两人解除误会的过程。 从“小葬花”到“大葬花”之间,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件,使得剧中人(主要是黛玉)的情绪,从甜蜜到极悲? 观众如何正确感受“黛玉葬花”四个层境的变化,能否经由剧情的铺陈而渐次到位? 值得省思。

  细读小说文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的情节中,黛玉忘情说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句,呼应“小葬花”里宝黛共读《西厢记》的桥段。 而宝玉之后顺口对紫鹃说出“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将自己比成张生,黛玉比成崔莺莺,这样的逾矩自然惹恼了黛玉。 然而这样的恼是闺女的矜持,是小姐的自尊自重,并非“黛玉葬花”的主要悲恸因由。 后续引动“黛玉葬花”的具体事件,是第二十六回的桥段,下页将以表格来比对小说原文及96 版新编的剧本。

  以小说原文来看,“黛玉葬花”之悲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孤女心态,自己终究是客人;二是对于“金玉良缘”隐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她看到宝钗在怡红院内与宝玉谈笑,自己反不得进入时升到最高点;三是害怕自己即将失去宝玉的关爱与信任。 因这样层层情绪的积累堆叠,才会出现其悲吟与伤痛,使“黛玉葬花”的情绪渲染自然且到位。 然而,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毕竟媒介不同。 文字能够着重刻划黛玉的情绪,使读者感同身受,但影视则需借由情节、对白及动作,来传达人物的感情。 若直接依照小说原文落实到电视剧当中,容易使观众认为黛玉太过情绪化、敏感多疑,因为自己的误解,不分青红皂白发泄在贾宝玉身上,从而弱化了观众同情林黛玉处境的力度。 87 版、2010 版基本上沿袭小说原文的这一情节设定,而2010 版还增加了黛玉被拒于怡红院外,淋雨垂泪的情景。 院内宝玉、宝钗喜雨清凉,院外黛玉凄雨涕零,这样的对比烘托出色。

  96 版在正式的“大葬花”前,多补了表1 中王善保家的求黛玉写信而不得这个桥段,最主要的戏剧效果,是要让观众知道,林黛玉的孤女心态、终究为客的尴尬处境,是真实存在。 新编情节除了突显黛玉的难以自处外,也更加深化了黛玉对“金玉良缘”的恐惧与自怜。 换言之,小说文本的情绪堆叠,是出于误会,尚有减弱观众对于黛玉同情的空间;而96 版增补的情节,则将虚落为实,把黛玉心中的阴影

  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后续“黛玉葬花”的悲切力道,堆叠渲染得更加到位,这正是96 版的独到之处。

  

  表1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黛玉葬花前小说与96 版情节改编

  然而,新编情节中,王善保家的以下人的身份对小姐提出写信的要求,此安排不甚合理,那么这个新编情节是否符合小说本身的人物关系呢? 在小说中王善保家的对林黛玉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王善保家的深恨晴雯,而脂砚斋批语“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第八回),基本上得到红学界的认同。 欧丽娟更认为晴雯是林黛玉的显性替身,在《红楼梦》一书中具有重像的暗示效果。⑧《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一回中,王善保家的除了刁难晴雯外,在潇湘馆搜出宝玉的用品,也自以为拿住黛玉的把柄,还是王熙凤说两人从小混在一起,纵有亦非稀罕事,才未将此事闹大。 由此得知,96 版此一新编情节,基本仍是符合原书中人物的性格,只是更加突显“黛玉葬花”背后心理因素的呈现而已。 当然,退一步来说,此新编情节虽更加具体地刻划了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处境,但回到小说中的时代背景,王善保家的理应自知身份,不至于提出如此要求。如此而论,96 版剧本的这一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也稍失分寸。

三、 两岸三部电视剧中《葬花吟》之节选与风格

前面着重于针对从“小葬花”到“大葬花”之间林黛玉心理因素的影视改编,此节则专门探讨“黛玉葬花”情节本身。 这一情节的重头戏为《葬花吟》,如何透过画面、配乐、人物表情、动作和台词,烘托出“黛玉葬花”的四种层境,委实颇费思量。 《葬花吟》原文共五十二句,基于表演需要,电视剧往往予以节选,下表呈现三个版本电视剧在诗句选择上的异同:

  

  表2 《红楼梦》三版电视剧《葬花吟》节选诗句比较

  通过表2 可以看出,三个电视剧版本都有选录的诗句共十句,即“未若锦囊收艳骨……花落人亡两不知”,笔者予以粗体斜字标示;而仅此一个版本选录的诗句,则以双底线为标示。 三个版本中,87 版与96 版选录诗句最为相近。96 版所选的二十四句当中,有高达二十二句与87 版的选录一模一样,显示出96 版受到87 版的影响。 而去除仅一个版本选录的诗句之后,96 版与87 版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未选录87 版《葬花吟》的精华段落“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此四句。 而笔者认为,除了音乐本身的表现风格迥异之外,未能选录此四句当作“黛玉葬花”的核心,使得96 版所渲染的情绪力度大为减弱,不如87 版的向天叩问,或2010 版的哀哀控诉。

  87 版作曲者王立平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里是低头葬花? 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啊! 这是一种悲鸣……她有自己不可磨灭的追求,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敢于不满,敢于抗争……所以,我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作为《葬花吟》的主题,也作为全剧的主题。⑨

  因为有这样对《葬花吟》和全剧主题的理解,王立平作曲的《葬花吟》至今被视为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⑩。 凭着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编曲理解,王立平将低头葬花、自怜身世的黛玉,拉高一个层次,深入到对不灭理想的追求,和对封建制度不满的抗争。 以此句作为《葬花吟》的主题,以对此诗句的理解作为全剧的主题,使得87 版“黛玉葬花”的表现,成为三个版本的电视剧当中,最为荡气回肠的经典桥段。

  三个版本中,选录《葬花吟》诗句最为特别的,当属2010 版,共节选二十句,除去三个版本都有选录的十句之外,唯独此版本选录的有六句,分别为“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与“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这六句诗,向来不是《红楼梦》影视改编中“黛玉葬花”这个桥段会着重突出的内容。 迥异于87 版的编曲向天叩问、荡气回肠,96版的编曲较偏现代,节奏轻快,偏当时流行音乐的风格。2010 版则采用西方歌剧,或喃或诵的表演形式,颇有新意,也能看出所以选此六句,其实是和导演李少红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

  李少红是个人风格鲜明的导演,从《雷雨》到《橘子红了》,其所导演的电视剧常有如泣如诉的女声吟唱和咏叹,营造出如鬼魅般的氛围,以此突显剧中女性的哀凄心情。《葬花吟》中“人去梁空巢也倾”与“花魂鸟魂总难留”,与其他两版所选诗句相较起来,更多偏向“鬼魂”甚至“坟墓”的意象。 若87 版的“黛玉葬花”中心主旨为激昂中带有控诉,96 版的是悲凄中带有自怜,2010 版的葬花则泯除了人神/人鬼之间的分际。 这种分际与大观园众姐妹饯别花神的欢笑比起来,不仅是情感上的区隔,甚至是人神/人鬼间的区隔,与现实世界有相当大的审美距离。

四、三版“黛玉葬花”之象征风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0 版较前两版,更加偏重“鬼魂”与“坟墓”的意象。 即四个层境里面,2010 版偏重在“灵境”中埋香冢、泣残红的部分。 除《葬花吟》的诗句选择之外,这一版“黛玉葬花”的最后一幕,画面定格在两个小土丘上,这两个小土丘就是坟墓的象征。 无论是葬花过程中黛玉仰视一树飘落的花瓣、音乐诠释的方式,或者是宝玉在旁哀哀哭泣,皆成功将这一情绪渲染到位,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不急不徐地体现宝黛二人之间的心心相印,且成功暗示黛玉与死亡相关涉的版本。

  相较之下,96 版“黛玉葬花”是在台湾阳明山上取景,拍摄当天尘土飞扬、满布风沙,画面无法呈现87 版或2010版花瓣微微飘落的唯美,使得这个桥段的艺术美感较为缺失,甚为可惜。 而在剧本里,场次:9-15 本来标明有“落花水面”及“在水边、黛玉手扫着落花”,“水里的倒影。 宝玉含泪上前”等内容,但对比剧本与影视文本却发现,实际上电视剧中的画面,仅有阳明山上的落花、花冢,并未出现水面或者溪流,这就减弱本来希望展现的画面与氛围。 此外,96 版是三个版本当中,唯一出现宝钗在旁窥看镜头的版本。 剧本标明“宝钗闲逛走来,正要把缎带挂在树枝,愣见”,“宝钗想笑招手,却又想到算了,一笑,转身要走”,“走两步再回头望望,有些明白了,略落寞苦笑转过身,特写,停格”。 此版的“黛玉葬花”,不像其他两版主要着力于宝黛二人的感情,而是增加宝钗落寞的视角,将小说原著中宝黛两人的误会冰释,扩大到宝黛钗三人的情感互动关系,这是此版非常特别的地方。

  87 版则更偏重“溪”的意象。 黛玉葬花,将花瓣落于土中,手埋香冢;宝玉则是听到《葬花吟》,将兜着的落花洒入水中,一则归于土葬于园内,一则归于水流于园外,恰好形成未来黛玉身保洁净葬于园内,宝玉身不由己沦于园外之谶景。 然而细观剧本的描写为:

  一阵落花飘向檐间一面蛛网……

  一阵落花飘向山石间一片苍苔……

  一阵落花飘向活泼跃动的溪水……

  一阵落花飘向一块杂乱的泥塘……

  落花夹着柳絮、榆钱,蜜蜂、蝴蝶漫天飞舞,天地万象都似乎在为这行将逝去的春天唱着挽歌……

  走到黛玉身后的宝玉,见到此景,听着此歌,品味此情,已是万感交心,肝肠寸断,一歪身坐在坡地上,怀里兜着的落花洒了一地……[11]

  由剧本描述可以得知,原本宝玉所兜的落花,应是落于坡地之上,而导演王扶林于拍摄之时,改为洒落水中。 这个安排符合《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小葬花”时的宝玉形象。87 版影视文本的改编,使得“葬花”的主角由黛玉一人扩充到宝玉、黛玉二人,《葬花吟》激昂的诗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悲痛叩问,除了有黛玉手埋香冢的动作外,更增添了花瓣在水中潺潺流动的画面,为原有的悲鸣,增加了流动的美感。

  若以歌词、音乐、画面、演员表现综而观之,96 版“黛玉葬花”的诠释稍逊一筹。 96 版的“黛玉葬花”,在前述新编剧情上的确更能说明黛玉之所以葬花的心理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然而在音乐与影视画面上,未能拍出如诗如画的场景。 87 版《葬花吟》的编曲脍炙人口,王立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激动控诉,将黛玉的形象及气氛的烘托,拔高了一个层次,呈现出迥异于以往,哀哀戚戚的“黛玉葬花”图像。 而2010 版的画面绝美,音乐的表现手法大胆创新,情节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香丘”之上,使得《葬花吟》所选诗句与画面和音乐共同烘托出“死亡”与“坟墓”的意象。 然而“黛玉葬花”的主旨是要突显87 版对封建社会的控诉,抑或是2010 版对死亡预言图谶的悲恸,则取决于不同的编剧与导演对“黛玉葬花”核心主旨的理解,也是未来的影视改编者,可思考并发挥的方向。

  注释

  ① 颜昆阳《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制与价值兑现》,《东华汉学》2014 年第19 辑。

  ② 本文以《红楼梦》全本普通话电视剧为范畴,两岸仅三部,依次为:1987 央视版、1996 华视版及2010 北视版。 论文中为统称方便,依序简称为:87 版、96 版与2010 版,不另赘述。

  ③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版。 前期剧本参照的应是1996 年版。

  ④ 何卫国《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年版,第148 页。

  ⑤ 赵连元《比较美学理论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3 年版,第133 页。

  ⑥ 曹雪芹等著,徐少知新注《红楼梦新注》,里仁书局2018年版。

  ⑦ 华视96 版《红楼梦》的剧本第九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见丁亚民《中华电视公司二十届周年纪念巨作——超级国语连续剧红楼梦》,未刊版(笔者向编剧丁亚民商借印制并完整收藏)。 以下所引华视之剧本皆出自此,不另赘述。

  ⑧ 欧丽娟《大观红楼(正金钗卷)上》,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7 年版,第90—93 页。

  ⑨ 参见章佳《电视剧〈红楼梦〉歌曲分析》,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0 年。

  ⑩ 本论文着重在剧本改编的研究,而王立平之编曲成功之因,当与导演、镜头、编曲、风格等息息相关。

  [11] 周雷、刘耕路、周岭《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著改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年版,第264—265 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