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文本对照细读方法考察了杨宪益夫妇语义显化翻译《红楼梦》的策略,得出四方面主要发现。首先,显化程度上,他们显化的数量不少,但幅度不大。其次,显化内容上,他们以文本建构显化为主、文化内容显化为辅,前者主要涉及明确人物关系、明示所指和添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目的等,后者主要包括成语典故、礼仪习俗、历史人物、诗词歌赋等。第三,显化方式上,他们采用了以隐性显化为主、显性显化为辅的方式,隐性显化方式中添加手段的采用略多于明示手段,显性显化方式中尾注的采用占主导,括号注的采用极为有限。最后,显化与叙述手法相结合上,他们以叙述中显化为主、对话中显化为辅。本文认为,杨氏夫妇这一鲜明的语义显化翻译策略与其对待原著的态度、其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杨宪益先生个人文体偏好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策略对我国当下典籍英译实践的启示是:显化翻译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适度性,同时在方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
一、前言
“显化”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 与Darbelnet提出,指“在目标语中对源语中隐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断出的信息加以明示的过程”。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显化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上,匈牙利学者Klaudy将显化分为“强制性”“选择性”“语用性”“翻译本身固有”四种类型;柯飞区分了“语言形式”和“意义”显化,指出前者为语言衔接形式的显化,后者为使源文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的显化;黄立波区分了“语际”和“语内”显化,指出前者是译文中添加或明示源文中隐含语言成分的过程,后者是翻译文本相对于目标语非翻译文本表现出的显化程度的提高。实证研究上,近十年来国内外翻译学者基于更多语言对和文本类型从语内、语际两方面考察显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具体特点如下:体裁类型趋于多样化,但以非文学体裁为主,文学体裁为辅;以词汇和语法层面研究为主,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研究不多。众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显化现象。显化能够为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提供必要的语境,有助于降低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的难度,传达源文的语言、文化和文学特质,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逻辑性与可接受性。国内外《红楼梦》英译显化研究多从源文出发研究霍克思的显化翻译。洪涛最早论及霍氏的显化翻译,称其为“扩展译法”,指出霍氏通过片言只字的增益或大幅度的扩展将源文信息(如历史人物、典故、礼仪、婚俗、岁时)“拉长”,打通了目标语读者的解码渠道。冯全功将显化称为“整合补偿”,从语言、文化和诗学三方面举例说明霍氏如何对源文进行整合补偿,指出整合补偿虽然降低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难度,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但霍译本在补偿幅度和数量上存在过度的问题,影响了原著简约风格的再现。以上两篇文献均采用例证法,采用定量或语料库方法的典型研究有谢军、姚琴、张丹丹和刘泽权。谢军将显化命名为“细节化”,从文化内容(包括成语典故、诗词曲艺、中医药和礼仪习俗)和文本构建(包括呈现方式、语义表达和事件描述)两大方面分析霍氏如何进行细节化处理;姚琴利用语料库方法考察了霍克思针对林黛玉人物特征的翻译,发现他采用增添和释义等方式显化了该人物形象,强调和凸显了其绝代姿容、多愁善感、自尊敏感、冰雪聪明等人物特质;张丹丹和刘泽权考察了王熙凤话语涉及的报道动词及其四个英译本的翻译,发现杨译本中使用的报道动词种类最丰富。此外,也有少数研究从译文出发考察《红楼梦》英译者特有的显化表达方式。侯羽和朱虹考察了霍氏和乔氏使用括号注的风格和动因,发现乔译本中括号注数量远多于霍译本,认为译者们翻译目的不同是他们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刘泽权和侯羽考察了霍克思与闵福德、杨氏夫妇使用语用显化强调斜体词的风格和动因,发现杨译本中强调斜体词数量低于霍-闵译本,认为译者们使用强调斜体词均受到了源文强调语义的影响。
《红楼梦》英译研究主要针对杨译本和霍译本展开,但显化研究主要针对霍译本,这主要是因为霍氏明确指出为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他在翻译原著时会扩展源文,做进一步解释,而杨宪益夫妇曾多次公开表示他们忠实于源文,倾向于直译,不增不减。事实上,《红楼梦》源文与霍、杨译本文字量比例也印证了译者以上所述翻译策略。《红楼梦》前56回与杨、霍译本文字量的比值分别为0.68 和0.94,依据汉译英文学翻译中英文文字量比值范围(0.67-0.8),杨译本文字量比值在此范围内,属适量翻译,而霍译本文字量比值超出此范围,属超量翻译。霍译本的超量翻译主要源于霍氏采用了大量的显化翻译且显化幅度较大。霍氏的显化策略除与上文提到的翻译思想有关,与他的身份,其对原作的态度和翻译目的也不无关系:霍氏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理解《红楼梦》源文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查阅和推理;出于对它的热爱,他辞去工作,前后历时十年多时间翻译完成这部巨著前八十回的内容,目的就是将其阅读和翻译它的愉悦与英语大众读者分享;翻译过程中,他始终恪守将源文中一切都译出来的原则,从英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以文内隐性显化方式呈现,试图填补和明确源文中历史、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难理解点、空白点和未定点。
相比之下,杨氏夫妇翻译思想和策略、杨译本与源文文字量比值似乎表明他们不太可能大量采用显化翻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为回答此问题,本文作者采用中英文文本对照细读方法考察他们是否大量采用了语义显化翻译。如果确实如此,则进一步考察他们进行语义显化翻译的内容、方式和程度,并与霍译本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对我国典籍外译的启示意义。考虑到手工获取大规模语料的难度,本研究仅以杨氏夫妇针对原著前六十回内容进行语义显化翻译为研究内容。
二、杨宪益夫妇语义显化翻译类别
通过文本对照细读,我们发现杨氏夫妇英译《红楼梦》过程中的确采用了语义显化翻译,包括显性和隐性显化两种方式、文化和文本建构两方面内容。2.1 显性显化翻译
杨译本显性显化包括括号注(如例1)和尾注(如例2)两种形式,两者全部针对文化内容,涉及中国朝代信息、汉字解释、历史文化背景、诗歌和戏曲介绍、历史人物介绍、典故出处、地理背景、文学作品作者介绍、诗词出处、宗教等。(1)李纨笑[对众人]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杨译:“Guanyin (Goddess of Mercy)lacks a chronicle,”said Li Wan. “The answer should be a line from the Four Books.”
霍译:‘Guan-yin lacks a biography,’said Li Wan.‘T he answer is a phrase from the Four Books.’
(2)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相约》《相骂》二出。
杨译:Jia Qian hastily agreed and suggested “A Visit to the Garden ”and “The Dream”.But since neither formed part of her repertoire,Lingguan insisted on “The pledge ”and “Quarrel ”instead.
霍译:Having replied to the eunuch,Jia Qiang told Charmante that she ought to play two more pieces from The Return of the Soul:‘The Walk in the Garden ’and‘The Dream’.But neither had a part suitable for a soubrette in it,and Charmante obdurately refused.She said she would do ‘The Assignation’and ‘The Altercation’from The Bracelet and the Comb,in which the part of the pert young maidservant would allow her comic talent a fuller scope.
例1 中,李纨谜语的谜底是“虽善无征”,意思是观音至善,但未有世家为传,无从征考。对于佛教词汇“观音”,杨氏夫妇采用音译和括号内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括号注简要介绍了观音的身份,这种译法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汉字发音和中国宗教文化,并为其理解下文的谜底提供了语境。霍氏采用了音译法,并未进行显化翻译。
例2 中,元春省亲,命太监传谕贾蔷,让龄官再作两出戏。对于源文中四出戏名,杨氏夫妇采用了直译加尾注法。具体来讲,他们将四出戏直译为“A Visit to the Garden”“The Dream”“The Pledge”和“Quarrel”,然后在尾注中指出前两出戏出自《牡丹亭》,后两出戏出自别号为月榭主人的明代剧作家所写的《钗钏记》。霍氏采用了显性显化方式,内容涉及这四出剧目的出处以及《钗钏记》大概情节。杨译两处尾注共涉29 词,霍译文内显化共涉34 词,前者显化翻译所涉文字量略少。
2.2 隐性显化翻译
杨译本隐性显化包括明示和添加两种方式。前者指通过对源文隐含的某部分内容加以阐释或具体化(如例3-7),后者指在译文中增添源文中未出现但通过语境能够推断出的内容(如例8-12)。隐性显化涉及文化和文本建构两方面内容。2.2.1 明示类显化
明示类显化涉及文本建构和文化内容两方面。前者包括明确人物关系、明示所指等(如例3-4),后者包括明示成语典故、建筑、礼仪习俗、历史人物、诗词戏曲、社会关系、称谓、宗教背景等(如例5-7)。
(3)[红玉]因转身一望,只见那边远远一簇人在那里掘土,贾芸正坐在那山子石上。
杨译:Some distance away a band of men could be seen digging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Jia Yun,seated on a nearby boulder.
霍译:She could just make out a knot of workmen digging a hole in the distance and Jia Yun sitting on some rocks supervising them.
(4)门子[对贾雨村]道:“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爱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
杨译:“This Xue family mentioned just now is one Your Honour can’t afford to offend.There’s nothing difficult about this case,but out of deference to them it was never settled by your predecessor .”
霍译:‘Now take this Xue you were dealing with just now.Your Honour couldn’t possibly try conclusions with him!Why do you suppose this case has remained unsettled for so long ?It’s a straightforward enough case.The reason is simply that none of your predecessors dared touch it because of the unpleasantness and loss of face it would have caused them.’
(5)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摔丧驾灵,十分哀苦。
杨译:And Baozhu,observing the rites of an unmarried daughter,dashed an earthen basin to pieces when the coffin was lifted to be carried away and lamented bitterly before it.
霍译:Jewel,acting in the capacity of unmarried daughter of the deceased,smashed a bowl on the floor at the foot of the coffin and as they bore it out walked in front with an impressive display of grief.
(6)宝玉因想道:“我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已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孩儿,不过两年,便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杨译:“Just a few days’illness and I missed the apricot-blossom,”thought Baoyu. “Now ‘Green leaves make a shade and the boughs are filled with fruit .’”
Lost in contemplation of the tree,he thought of Xing Xiuyan and her recent engagement.Though marriage was something everyone must go through with,this would mean one good girl the less;in just a couple of years she would be burdened with children as this tree was with fruit.
霍译:‘What a shame!’he thought. ‘Just those few days in bed and I missed the apricot blossom.
And in among the green leaves now,
The young fruit hangs from every bough.’
He stood and gazed at the tree.They were Du Mu’s lines,written on his last visit to Hu-zhou,when he met the beautiful young dancer of a dozen years before and found that she was now a married woman with a brood of children.How did it go?
The spring-time blossoms,white and red,
Before the thieving wind have fled;
And in among the green leaves now,
The young fruit hangs from every bough.
He thought of Xing Xiu-yan’s betrothal.It would only be a year or two now before she married,and soon she too,like the girl that Du Mu wrote about,would be a mother with a brood of young children about her.People hadto marry,of course:they had to reproduce their kind.But what a way for a lovely young girl to end!
(7)黛玉[对香菱]道:“……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诗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
杨译:“After digesting these and laying a foundation with these three poets,go on to read Tao Yuanming,Ying Yang,Xie Lingyun ,Yuan Ji ,Yu Xin and Bao Zhao ”.
霍译:‘[W]ith a firm foundation of those three poets inside you,if you go on to look at some of the earlier poets like Tao Yuan-ming,Xie Ling-yun ,Ruanji,Yu Xin and Bao Zhao ...’
例3 背景为小红对贾芸暗生情愫,在去潇湘馆路上看到匠人在大观园里种树就转身望过去,因为她知道贾芸负责监管种树种草也应该在附近,但这一原因隐含在源文中。杨氏夫妇将这一信息明示,用“under the supervision”简要解释了贾芸和匠人之间是监工和被监工的关系,填补了目标语读者理解语境的信息缺省。霍氏做了类似处理。
例4 背景为贾雨村审理薛蟠为争英莲打死人一案,门子将雨村叫到后堂细说缘由。通过语境可推断出源文中“如此”一词指该案迟迟没有判决。杨氏夫妇选择明示其指代内容,一方面符合英文重逻辑、用词明确的叙事表达,一方面为读者理解译文提供语境信息。霍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但用的是设问句。
例5 源文中“摔丧驾灵”是中国葬礼上的传统习俗,“摔丧”指主丧孝子在棺木抬走时将烧纸钱用的陶盆摔碎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驾灵”指主丧孝子亲自抬服灵柩或牵引灵车。杨译正是对这一习俗的明示,有助于译文读者了解中国丧葬文化。霍氏采用了相似的处理方法。
例6 源文中“绿叶成荫子满枝”一句出自杜牧的《叹花》,意为女子出嫁,子女多人。杨氏夫妇对第一处“绿叶成荫子满枝”直译,并在尾注中交代此句出处(出自杜牧(803-852)某诗),并对第二处“绿叶成荫子满枝”加以明示,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为什么宝玉会由杏树联想到邢岫烟,同时尽量保留了源文简明的叙事风格。相比之下,霍氏针对第一处诗句不仅介绍了其出处和写作背景,甚至给出了所引诗的后两句的译文,他针对第二处诗句同样明示了其引申义,略显繁冗。
例7 中黛玉教香菱写诗,让她去读陶渊明等人的诗,但陶渊明、应玚以外四位诗人(谢灵运、阮籍、庾信和鲍照)仅提到了其姓氏。杨氏夫妇采用了明示加尾注的译法,在文内给出后四位诗人的音译全名“Xie Lingyun,Ruan Ji,Yu Xin,Bao Zhao”,并在尾注中指出他们是中国三世纪至六世纪诗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将这些人的身份仍隐含在对话中,不破坏源文简约的语言风格,而对于实在不能从语境推断这些信息的读者还可参考尾注。霍氏选择在文内明示这些人的全名,并指出他们是早期诗人。《红楼梦》中提到历史人物经常用简称,杨氏夫妇均明示其全名,并在尾注中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等背景信息,而霍氏选择在文内显化这些信息。
2.2.2 添加类显化
添加类显化也涉及文本建构和文化内容两方面,前者涵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如例8-11),后者包括诗词曲赋和礼仪习俗等(如例12)。
(8)如今且说宝玉因被袭人找回房去,果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
杨译:But let us return to Baoyu.When Xiren fetched him back he discovered Yuanyang leaning over the couch in his outer room examining some of Xiren’s needlework.
霍译:Recalled to his own apartment by Aroma,Bao-yu arrived back to find his grandmother’s maid Faithful reclining on the couch examining Aroma’s needlework.
(9)秋纹也同他出来,自去探春那里取了碟子来。袭人打点齐备东西……
杨译:Qiuwen also left to fetch the plate from Tanchun’s apartments.
When the plate had been brought,Xiren prepared the gifts.
霍译:Ripple went,too,and fetched the onyx saucer from Tan-chun’s room,after which Aroma made ready the things that were to go to Xiang-yun.
(10)[黛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
杨译:Knowing that Baichai would not come out in this weather,Daiyu picked up a book at random under the lamp.
霍译:Reflecting that Bao-chai would now be unable to come,she picked up a book at random to read beneath the lamp.
(11)凤姐[对贾云]冷笑道:“……那园子里还要种花,我只想不出一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
杨译:She smiled sarcastically.
“...Some trees and flowers are to be planted in the Garden,and I was looking for someone to put in charge.If you’d spoken before,it would have been fixed up some time ago.”
霍译:[S]aid Xi-feng with a hint of malice in her smile. ‘We still need some more trees and shrubs planted in the garden,and I’ve been trying to think of someone to do the job .If you’d spoken up earlier,it could all have been done by now.’
(12)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杨译:The Lady Dowager was seated alone on a couch at the head of the table with two empty chairs on each side.Xifeng took Daiyu by the hand to make her sit in the first place on the left,but she persistently declined the honour.
霍译:The table at which Grandmother Jia presided,seated alone on a couch,had two empty chairs on either side.Xi-feng tried to seat Dai-yu in the one on the left nearer to her grandmother——anhonour which she strenuously resisted.
例8 背景为鸳鸯来叫宝玉去给贾赦请安,宝玉不在家,袭人去找他,鸳鸯便歪在袭人床上看她的针线打发时间。源文中只说鸳鸯“歪在床上”,但没有说是谁的床。杨氏夫妇通过添加介词短语“in his outer room”简单明了地说明是在宝玉房中的外屋,即贴身丫头袭人住的屋子,使译文更具逻辑性。霍氏采用直译,没有明确床的位置,这可能会使不了解中国古时主仆居住环境的目标语读者误解为鸳鸯躺在宝玉床上。
例9 背景是袭人让秋纹去探春处取碟子,用来装食物给史湘云送去。源文中“秋纹取了碟子来”和“袭人打点齐备东西”之间的衔接信息未给出,需要目标语读者根据上文语境理解。杨氏夫妇添加了时间状语从句,明确了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便于习惯低语境阅读的目标语读者理解。霍氏做了类似的处理。
例10 背景是宝钗本来说晚上到黛玉住处与她聊天,但当晚下起了雨,因此黛玉判断宝钗可能来不了了。杨氏夫妇通过添加“in this weather”显化了宝钗不能来的原因,使叙述具有逻辑性,有助于降低目标语读者理解的难度。相比之下,霍氏在此并未采用显化。
例11 大观园中要种花,需要有人来负责,王熙凤还没想好人选。杨氏夫妇通过添加“to put in charge”显化了王熙凤“想出一个人”的目的,使译文符合英文低语境叙事特点,为目标语读者理解提供必要的语境,有助于降低译文难度。霍氏做了类似的处理。
例12 中黛玉初到贾府,第一次用餐,按照中国的餐桌礼仪,不同位次代表不同身份地位。贾母为府中最尊贵的人,所以独坐正位,而仅挨着贾母的两个位置是留给身份地位仅次于贾母的人的,所以黛玉十分推让,不敢贸然就坐。杨氏夫妇通过添加“the honour”显化了这一礼仪习俗,有助于不了解这一礼仪的目标语读者理解黛玉的行为。霍氏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
三、统计和分析
杨氏夫妇采用显性和隐性显化两种方式针对原著文本建构和文化内容进行了共计640 次语义显化翻译(如表1所示)。显性显化包括括号注和尾注两种形式,而隐性显化包括添加和明示两种形式。具体而言,他们夫妇语义显化翻译策略呈现出以下四方面主要特点:
表1 《红楼梦》杨译本前六十回语义显化翻译统计
1、显化程度上,语义显化翻译总数不少,但每处显化翻译幅度不大。数量上,杨译本前六十回显化翻译共计640处,平均每回约11 处,而霍译本前八十回显化翻译仅403处(包括隐性显化 328 处和语际显性显化 75 处),平均每回约5 处。很显然,杨译本中平均每回显化翻译要比霍译本多出近6 处,这说明杨氏夫妇显化翻译数量确实不少。《红楼梦》作品本身富含文化内容、情节复杂、叙事含蓄的特点要求译者进行必要的明示和添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幅度上,他们显化操作都局限在句子范围内,从未超出句子层面,并运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不过多添加信息(见第二节例证部分)。他们不仅显化翻译用字如金,尾注也很简洁,前六十回中平均每处尾注16 词,最短的一处只有一个年份数字。相比之下,霍氏在处理诗词、典故等内容时多次运用大段文字交代其出处及背景信息,如例2 和例6。杨氏夫妇显化翻译幅度低于霍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杨译本显化次数多但总文字量却远少于霍译本。
2、显化内容上,以文本建构显化为主、文化内容显化为辅。前者共376 处,占比约为59%,后者264 处,占比约为41%。前者主要涉及明确人物关系、明示所指和添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目的等,后者主要包括成语典故、礼仪习俗、历史人物、诗词歌赋等。《红楼梦》属于通俗叙事小说,其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语言含蓄蕴藉,需要读者仔细斟酌,理清情节上的前后照应,体会词语表达的含蓄委婉,再加上汉语语言注重意合,这些对习惯语言表达注重形式和逻辑性的英语目标语读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杨氏夫妇对源文隐含的人物关系、不确定指示词(如例4中的“如此”)所指代的内容、未明示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进行显化,有助于降低译文理解难度,帮助他们理顺故事情节。文化建构显化数量多于文化内容说明他们夫妇更为重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的可读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众多文化内容,涉及诗词、戏曲、绘画、园林、中医药、民俗、礼仪等,这些内容对目标语读者理解势必构成很大的障碍,杨氏夫妇在尽量保持源文风格的同时运用显性和隐性显化对它们加以简要的补充说明,但隐性显化和显性显化所涉文化内容并无明显区别。
3、显化方式上,以隐性显化为主、显性显化为辅。前者共467 处,约占73%,后者共173 处,约占27%。具体而言,隐性显化以添加为主(共250 处,约占40%)、明示为辅(共217 处,约占34%)。隐性显化的内容包括成语典故、建筑、礼仪习俗、历史人物、社会关系、称谓和宗教背景等文化内容和人物关系、所指、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文本建构内容,杨氏夫妇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显化翻译,既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又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叙述的连贯性。另一方面,显性显化以尾注为主(159 处,约占24.8%),括号注为辅(14 处,约占2.2%)。显化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汉字含义、诗歌和戏曲、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作者介绍、典故和诗词出处等。杨氏夫妇采用直译加尾注或括号注的方式有助于保留源文文化内容,同时采用以显性显化为辅的方式说明他们还是非常重视目标语读者阅读的流畅性。霍氏同样以隐性显化为主、显性显化为辅,这是因为他认为读带注释的译文就像“上着镣铐打网球”,会让目标语读者有束缚感。
4、显化与叙述手法相结合上,以叙述中显化为主、对话中显化为辅。前者共计309 处,约占隐性显化总数的2/3,后者共计158 处,约占1/3。对话中显化涉及众多人物,包括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平儿、袭人、刘姥姥等。绝大部分显化仅有助于语义的明晰化,仅有约15 处对话内的显化起到了凸显人物性格的作用。这些对话涉及贾母、宝玉、凤姐、探春、平儿、刘姥姥、贾珍、紫鹃、贾瑞、芳官和芳官干娘等11 个人物,其中贾母4 处,宝玉2 处,其他9 人各1处。对话中的显化内容凸显了贾母的自谦和精于人情世故、宝玉的痴癫、凤姐的泼辣、探春的无奈、平儿的机灵、刘姥姥的大智若愚、贾珍的纨绔、紫鹃的真诚勇敢、贾瑞的好色、芳官的反叛、芳官干娘的粗鄙。
杨氏夫妇这一特点鲜明的显化翻译策略与其对待原著的态度、其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杨宪益个人文体偏好不无关系。首先,《红楼梦》位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杨氏夫妇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接受,这两方面关键因素促使他们主要采用异化与显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以便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播《红楼梦》中的语言、文化和文学特质,并使其译文具有可读性、逻辑性与可接受性。其次,杨宪益先生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源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虽然他们大量采用显化翻译,但几乎不改变源文句子结构,总是运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进行显化,将显化内容局限在句子范围内,很好地把握了显化的幅度。此外,杨宪益在其自传White Tiger中对鲁迅和周作人简洁的写作风格称赞有加,他广泛阅读英文诗词(尤其对Henry Longfello、George Byron、Percy Shelley 等诗人的诗词感兴趣),以上两点可能对杨宪益的简洁翻译风格有积极影响,进而对其显化幅度不大有影响。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自出版以来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形成的共识是:杨宪益夫妇多采用异化手法直译,其译本可读性和接受性相对差,而霍克思多采用归化手法意译,其译本可读性和接受度相对较高。然而,此共识的形成多建立在定性研究基础上,缺少对目标语真正读者的考察。为了解目标语真正读者对杨译本的评价,本文作者于2018年1月考察了美国亚马逊网站相关图书评论,获得针对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英译本和英汉对照版的32 条有效评论,其中正面评价占84%(五星评论占69%),正面评价内容包括赞赏该译本流畅且可读性强、表达直接明了、能让读者更好地想象故事情节、很好地再现了源文风格。这些评论表明杨译本的可读性和接受性不低,间接地说明了杨氏夫妇所采用的显化策略的有效性。
四、结 语
本文采用文本对照细读方法考察了杨宪益夫妇语义显化翻译《红楼梦》的策略,得出四方面主要发现。首先,他们显化翻译的数量不少,但幅度不大。显化内容上,他们以文本建构显化为主、文化内容显化为辅,前者主要涉及人物关系、明示所指和添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目的等,后者主要包括成语典故、礼仪习俗、历史人物、诗词歌赋等。显化方式上,他们采用了以隐性显化为主、显性显化为辅的方式,隐性显化方式中添加手段的采用略多于明示手段,显性显化方式中尾注的采用占主导,括号注的采用极为有限。显化与叙述手法相结合上,他们以叙述中显化为主,对话中显化为辅。本文认为,杨氏夫妇这一特点鲜明的语义显化策略与其对待原著的态度、其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杨宪益个人文体偏好不无关系。杨氏夫妇显化翻译策略对我国当下典籍外译实践至少有2 点有益启示。首先,显化翻译必不可少。杨氏夫妇翻译素以忠实直译风格著称,但他们在英译《红楼梦》过程中仍采用了大量显化翻译,意在缩小源作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距离,将源文中隐含的历史、文化、语境等信息显化翻译,增强译作的可读性和接受性。其次,显化应注意适度性。显化适度性既包括数量适度,也涉及幅度适度。显化翻译并不意味着所有源文隐含的信息都要显化,需要显化的是那些目标语读者依赖译文语境和自身背景知识很难理解的信息,同时针对具体某处源文译者不宜在显化时过度延伸。杨译本的显化翻译尽管数量不少,但做到了显化适度,恰当地再现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再次,显化方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杨氏夫妇针对文本构建多采用文内隐性显化方式,这有益于译文阅读的流畅性,而对于文化内容多采用尾注显化,凸显了文化内容。
《红楼梦》杨译本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宪益夫妇针对《红楼梦》采取以异化直译为主和大量小幅度显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是文化自信在翻译实践领域的集中体现,确切地说是超前集中体现。他们充分意识到目标语读者与源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显化翻译,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他们旨在传播中华文化,以异化直译为主,尽可能保留源文的文化特质,让目标语读者走向源文文化。在当下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世界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典籍外译时应具有文化自信,适度地进行显化翻译,尽可能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积极发挥译作渗透中国文化与影响力的作用。
注释
① Jean-Paul Vinay & Jean Darbelnet,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John Benjamins,1995,第342页.
② Kinga Klaudy,Explicitation,in Mona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04.
③ 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黄立波《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⑤ 侯羽、王林海《国内外显/隐化翻译研究新动向》,《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⑥⑧ 冯全功《霍译〈红楼梦〉中的整合补偿及其对译文风格的影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⑦ 洪涛《解码者的渠道与〈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扩展译法”》,《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辑。
⑨??[62]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 姚琴《基于平行语料库〈红楼梦〉意义显化翻译考察——以霍译本林黛玉人物特征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 张丹丹、刘泽权《基于语境的〈红楼梦〉报道动词翻译显化研究——以王熙凤的话语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
?[63] 侯羽、朱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使用括号注的风格与动因研究》,《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4辑。
? 刘泽权、侯羽《〈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强调斜体词的使用及其动因研究》,《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3期。
???[51][54][65]David Hawks,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ume 2),London:Penguin Books,1973,第17、508、458、229、400、18页。
? 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114页。
?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 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64] Li Defeng,Zhang Chunling& Liu Kanglong,Translation style and ideology:a corpus-assisted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Hongloumeng,Literary and Linguistics Computing,2011 (2).
?? 不包括源文中的诗词和报道动词。
?????????[52][55][58] 杨译本前言提到前八十回底本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影印的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由于该版本目前市面极少,本文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的大字版《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文中源文出自此书第1877、651、902、129、483、2212、1784、856、1376、1674、884、103页。
?????????[53][56][59] 本文所有杨译本译文均出自外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曹雪芹、高鹗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英汉对照版)1-3卷第1439、499、683、99、371、1697、1365、649、1035、1279、671、81页。
?????[57][60] 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1),London:Penguin Books,1973,第371、489、111、284、468、482、99页。
? 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3),London:Penguin Books,1973,第123页。
[61] 杨译本前六十回共出现21 处括号注,但其中有7 处属于重复源文内容,不属于语际显化。
[66] 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中国翻译》1993年第4期。
[67] Yang Xianyi,White Tiger:An Autobiography of Yang Xianyi,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2.
[68]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杨宪益翻译风格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69] 侯羽《〈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名词化与隐/显化关系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6期。
[70] 许钧《译入与译出:困惑、问题与思考》,《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4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