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怀草木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20376
于燕青

  我们这个民族与草木有着深厚的渊缘,百草的馨香与谦卑一脉相承。热爱草木的民族是有根的民族,也必是诗性的民族,《诗经》里描写了那么多美丽的植物,随处可见把人和植物一同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举不胜举。公元前,我们就有了这样一本敬畏生命与大自然的,大多来自民间诗书。

  屈原对草木也是偏爱的。他那些赞美植物的华章流传千古,他甚至将植物佩戴于身,“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还有《山海经》,这本先秦古籍涉猎神话故事、地理知识、宗教文化、历史、医药文化、民俗文化等。单单奇木异草就记载了上千种。有一部分可以和今天的植物对照出来,如木本植物的松树、柏树、桑树、漆树、榕树等,草本植物中有麦门冬、芍药、杜衡、少辛等,果树中的桃、李、梅、杏等。其中,最让我心动的有几种,先说一种叫“迷穀”的植物。迷穀,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并且光华照耀四方,人佩戴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不禁想,如果世上真有这样的植物,那真是我这样的路盲的福音了。祝余,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不禁感叹,如果真有这样神奇的植物,那对我这样不喜欢做饭的人,要省去多少麻烦,节约多少时间呀。帝休,叶子的形状与杨树叶相似,树枝相互交叉着伸向四方,开黄色花结黑色果实,服用了它就能使人心平气和不恼怒。这也是我喜欢的,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脾气太急,如果有这样的植物,一定常备常吃,生活会少去多少困扰,多出多少恬静。还有,熏草可以治疗麻疯病。杜衡可以治愈脖子上的赘瘤病。这些都是古时候很泛滥的病。沙棠,形状像普通的棠梨树,却开着黄色的花朵并结出红色的果实,味道像李子却没有核,可以用来辟水,人吃了它就能漂浮不沉。即可观赏又好吃的植物,还能浮在水上,那能救多少生命呀!雕棠树能治愈人的耳聋病。有这方面残障的人和老年人真是有福了。还有植楮,形状像葵菜的叶子而是红花,结的是带荚的果实,果实的荚像棕树的果荚,可以用它治愈精神抑郁症,而服食它就能使人不做恶梦。真是现代人的福音。如今的人压力大,很多人患了抑郁症,无药可治,常被夜里的噩梦折磨得生不如死。这真是一本神奇的书,赋予植物那么多的神奇功能。

  其实,大自然的植物本就神奇,揭开这层面纱的是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也是史上与草木最亲的人,一个是上古的神农氏,另一个便是李时珍。古时候,善用草木者,皆大医也。所以他们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亲近草木的,他们是把《山海经》里的梦想付诸现实的人。神农氏为治病救人而尝百草的故事甚是感人。南宋郑樵所撰《通志》云:“民有疾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说的是神农吃下百草后,一天之内甚至同时中了七十多种毒,有时一天之内死过一百次,但又一百次复活过来。这显然是非常人也,只是神话传说而已。也有传说神农龙颜大唇,有人说这是中毒的表现。龙颜,因中毒而显脸色发紫,大唇,因为中毒而嘴唇肿大。显然,神农氏只是体魄健壮的常人,否则百毒不侵之身,何以最终中毒身亡。神农氏尝百草,皆为口尝身试。相传炎帝常在羊头山一带尝百草,后因了一种不知名的草药而中毒,腹部剧痛而死。后人便把这种不知名的草叫做断肠草。神农氏因中毒不能骑马,只好下马让人抬着走,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称作“换马”,之后有了“换马村”。又走了一段路,人们发现炎帝病势沉重,连呼多次无应答,后来这个地方就被人叫做“不应”,后根据谐音,就有了“北营村”;炎帝死去的地方,被人叫做卧龙湾;人们把炎帝抬回行宫,装殓起来准备安葬,这个地方便被人叫做装殓,后为谐音的“庄里村”,神农氏死后,坐骑悲鸣,于是沿山岭奔跑不止,于是这条山岭便被人叫做跑马岭。神农氏就是这样为药学研究献身的。

  另一位就是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出生于医学世家。他14岁考上秀才,后三次赴考举人未中,于是闭门读书十年,博学广记,他发现自己还是擅长医药,就以医学为立身之本,立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志向。那时,富顺王嬖庶孽宠爱庶子,欲废适子。恰逢适子生病,李时珍进药“附子和气汤”。“附子和气”与“父子和气”谐音,于是“王感悟,立适子。”一剂汤药有草木的芳香,有日月的精华,还有鸽翅煽动的和风,感化富顺王改变了心意。我在有关中医药典籍中查找,有《和气汤》《附子汤》和《附子理气汤》,未见《附子和气汤》。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李时珍传》是医古文里最贴近现实的传记。何况,许是我的孤陋,许是《和气汤》里加了“附子”一味药。中药方剂多有加减而成的,就是依据对病情的辨证施治,于方剂中加入或减去某些药,比如“六味地黄丸”中加入“知母”与“黄柏”,便是“知柏地黄丸”。李时珍后来被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聘为奉祠,掌管王府里的医疗机构。一次,楚王的嫡长子忽然昏厥,李时珍妙手回春,挽回了他的生命。李时珍声誉日隆,朱桢就把他推荐于朝廷,朝廷授予李时珍太医院判一职。“太医院判”就是太医院的副主管。这对于三次乡试不中,闭门苦读十年的他来说,命运已为他开启了繁华大幕。李家虽是名医,但都在民间。祖父是“铃医”,属于民间医生。父亲也是民间医生,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常受官绅欺侮。李时珍能成为太医院的副主管,在當地人看来,就是光宗耀祖,祖坟冒青烟了。但草木在他的生命里植根太深。

  太医院浩瀚的书库给了他滋养,《神农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药会图》等,同时他也发现了许多谬误,就如他后来上表所说的那样:“夷考其间,瑕疵不少。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他认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那些贻害生命的谬误必须得到纠正,《本草纲目》已在他的心腹中初见端倪。一年之后,他放弃仕途,辞职回乡。于名雨湖畔筑新居,名“红花园”。自此,草鞋、布衣、背篓装备的他,往返穿行于红花园与山野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却在锦瑟年华,为一个执念,自庙堂回归草木之中、湖水之畔。有些人来到世上不是为着锦衣玉食,而是带着使命来的,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人,医者仁心昭然天下,于是他舍庙堂而就乡野。春光在野,草木在野,他的心也在野。自1565年起,他在儿子建元与徒弟庞宪的陪伴下,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及多省地收集药草标本,采摘、鉴定、炮炙,并拜渔人、樵夫、农民为师,历时27年,三易其稿,改绘药图,订正错误。撰写192万字的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卷轶浩繁的巨著,可谓中国古代药学的顶峰之作。为《本草纲目》作序的是嘉靖年间名臣、文学家王世贞根据李时珍口述所作。李时珍的扛鼎之作配王世贞大手笔的序,真是再好不过了。王世贞称赞李时珍为“真北斗以南第一人”。王世贞说当世博物之士寥若晨星而深为遗憾。但有李时珍其人其书而感到快慰。晚年,李时珍自号“濒湖山人”,后世尊为“药圣”,他既是药圣也是大医家,还是文学家,“红花园”“濒湖山人”就已呈现其文学之质,他的《本草纲目·草部》的《菊》既是学术著作,也是一篇散文佳作。“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 。”他一生与草木、与大自然贴心贴肺。

  神农氏也好,李时珍也好,他们没有让夭夭之花、蓁蓁之叶止于观赏,他们让植物有了更高的价值。银花、连翘、桔梗、薄荷,可清热解毒;人参、麦冬、五味子,可补气敛汗,养阴生津。这些大地上的精灵,属于与大地相亲的人。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常常记起那些心怀草木的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