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与几位文友一起到被人们誉为“云水谣”的长教古圩游玩。十多年前就听文友说,长教古圩场是个清爽的地方,他当年在南靖三中教书时,常常到那里去度周末的时光。几年前,影片《云水谣》在那里拍摄外景,它更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虽然快临近中秋了,可天气依然闷热。尽管车里开着空调,可还是希望快点进入那个清凉世界,享受一下天然空调的惬意。
车子过了甘芳隧道,进入书洋,转眼间就到了梅林长教,那古圩场所在地——官洋古村落便出现在眼前。一过长教溪上的石拱桥,便到了古圩场。一溜18间的旧式骑楼店铺沿河而建。店铺前面是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它既是街道,又是河堤。街道外边就是一片用硕大的鹅卵石铺设在河床上的宽阔的露天圩市。三棵参天老榕树的巨大树冠几乎遮挡了圩场的上空。

我们与同在树下纳凉喝茶的老人聊了起来。老人指着眼前的老店铺说,他们儿时这里很热闹。开有杂货店、打铁店、裁缝店、理发店、药店、饮食店、文具店、肉摊、样样俱全,每逢圩日(农历逢四与九的日子)圩场院上熙熙攘攘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连在县城的人也到这里做生意。老人一边讲述古圩的历史,一边泡茶请我们喝,说这泡茶是铁观音,自家用传统制法加工的,不像时兴的空调茶那样香气十足,但它却很有喉底。果然好茶,喝了几杯,便觉得神清气爽。
昔日熙熙攘攘的贸易集市,如今已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名胜古迹。光滑的鹅卵石和古老的店铺记载着百年古圩的历史。而长教溪的潺潺流水却在深情地唱着一首人间咏叹调——《云水谣》,那歌声引发了游人无尽的情思。
跟老人们聊了一阵子后,我们便在河边鹅卵石古道上散步,观赏长教溪两岸的风光。河岸边种着各样的果树:香蕉、枇杷、橄榄、梨子、柿子、板栗……一块块大大小小的菜园子里种有各色瓜菜,一座座土楼和旧式房屋掩映在绿树和翠竹丛中。长教溪由南向北而流,把长教古村落分割为两部分。离石拱桥不远的上游,又有两座木板桥。三座桥却把兩岸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世界遗产和贵楼和怀远楼与古圩场隔江相望,远处群山把两岸古村落拥抱在怀里。那无尽的天光水影,那幽邃的山岚翠绿,融入诗情画意之中,使人沉醉。
走了不远,有一处鹅卵石铺在河床上的宽阔场地。我问一位正在打扫古石道的女工,那块场地是不是古圩场?她指着岸上一座已存残垣断壁的土楼说,那场地是那座“潆洄楼”主人从缅甸寄钱回来铺设的。不知有几百年了。如今人们把它当作晒场用。真是人间沧桑,过眼烟云,物是人非。它不也正是侨乡历史的见证者吗?

漫步在古石道上,踢踏着淡金色的阳光,河里波光荡漾,花儿在河边草丛中开放,鸟儿在树上鸣叫,我渐渐跟周围的景致融和在一起,仿佛行走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眼前一片灵魂的绿洲,处处有沁人心脾的荫凉和惬意。不禁想起诗人徐志摩的话:“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儿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是呀,人离不开自然,要快乐,要生存,就要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随着中午的临近,远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因古圩是“云水谣”外景地慕名而来。他们一边观赏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古村落的历史痕迹,一边用照相机、手机把这些美丽的画面保存起来。
回来路上,一位曾在“云水谣”过夜的文友说,若是月夜来游,一轮明月,江风徐徐,江水涟漪,浓荫宁静,山歌四起,那才是一种如梦如幻的神秘世界。说得大家心里痒痒的,都说下次当来作个月夜之游。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