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书院位于邵武市和平镇西北隅,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和平古镇建置始于唐朝,而和平书院则创办于唐天成元年(926),可以说,古镇与书院几乎是相生相伴,古镇的文脉倚书院的郎朗书声赓续千年,书院的墨香在古镇的幽幽老厝其间萦绕。
和平书院创始人黄峭(871—953),18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当“复唐”无望,但宏愿未泯。于是,弃官归隐,处江湖之远,回到家乡创办书院。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學。曾经吸引了一批如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等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
今天所见的和平书院并非黄峭始建,千百年来,书院塌了又建,建了又塌,绵延而不辍,卓然而伫立。乡人明白,有书院在古镇的魂就在。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应乡贤士民黄浩然等呈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书院,“以唐宋旧名名之。”

这座书院在建造上别具特色,匠心独运。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院门青砖而筑,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书院外大门,左右两个门,叫拱门(亦称卷门),不走人,中央是大门,也叫立门,左右两个口,上方一个口,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品”字形院门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要做官就做有品级的官”之意,砥砺学子勤勉学习,出人头地。进入正门,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可惜不复存在,只是留下模糊斑驳的印迹。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十三级台阶有两种解读:一是前三台阶岁试高中为秀才,后六台阶科试高中为举人,再九台阶会试高中为贡员,十二台阶叫殿试或廷试高中为进士,第十三级台阶称状元;二是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登上十三台阶,堂房面开五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
和平书院不只是建筑上有特点,而且在文化贡献上亦可圈可点,从而奠定其历史地位。
开创了宗族办学的先河。黄峭是闽北历史上宗族办学第一人,一花迎来满园春。邵武南部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蔚然成风,营造了邵武这座1700余年古邑崇文重教的氛围和传统。自宋以降,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使得更多的学子有了很好的求学环境。
传播了中原文化。自汉唐至明清,中原人士多经殊山(当地的山)隘道进人福建(历史上三条出入闽官道之一),古镇成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与桥梁,中原儒家文化、尊孔崇儒思想随后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等观念在当地百姓中根深蒂固,故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一说(邵武曾为福建八府之一)。从书院厅堂正上方悬挂的“万世师表”一匾亦可窥见,匾额是新做的,充分说明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孔夫子的褒扬之情。

造就了“中国进士之乡”。自从开科取士以来,和平古镇从北宋末到南宋初出了2名宰相,从北宋初至清出了6名尚书,从宋至清末出了137名进士,由此有了“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黄峭大概不曾想到,开办书院只是对下一代的接续教化,修身齐家,竟会造化古镇历史上如此文风炽盛,英才辈出。诸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
由此反观,黄峭不仅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贤人,还是一位敢想敢当、身先躬行的智者。他娶有3房妻妾,各生7个儿子。公元951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那个夜晚,也就是黄老爷子八十寿诞,他将三房妻妾及21个儿子召集起来,作出一项一如当年创办书院一样伟大的决定。命令各房仅留长子留守侍奉尽孝,其余18子各得一本族谱为身世来源,一斗瓜子金为生活费用创业经费,一匹骏马任由马儿驰骋天下,马儿歇蹄之处,就是各自创业之地。为了防止21子的子孙后代忘了根本,故作《遣子诗》一首以示子孙不忘故土,牢记祖地:
“信马登程往异方,
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暮莫忘亲嘱咐,
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
如此一首豪气干云的赠别诗,不只是摈弃了“父母在,不远游”传统家庭观念,还意识到“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更是张扬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自强自立,不袭父荫,开疆辟土,开枝散叶。
一千多年之后,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是南方各省和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多数黄氏宗亲公认的开基始祖,其后裔人口多达两千万之众,和平古镇因此被誉为是全球入闽,江夏黄祖籍朝圣谒祖之“圣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不论是敬宗谒祖、慎终追远,还是“福建八府,殊山起祖”,都来自中华文化寻根溯源、不忘本来的传统,但其文化传统很大程度又缘于和平书院的脉脉相传,生生不息!
和平古镇是邵武市历史上第一古镇,还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平书院是邵武市最早的书院,也是邵武现今唯一留存的书院,愿一千多年的文化馨香氤氲不散,祝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绵延后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