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四重维度;新解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4.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一博.四重维度下党的革命精神新解读[J].克拉玛依学刊,2021(4)51-57.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斗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也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点精神,都必须有精神作支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及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1]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伟大实践,才得以铸就形成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历史之维
党的革命精神历经长期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歷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精神形态。这些精神形态一脉相承,构筑了党的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共同展现着党的革命精神的不朽丰碑与伟大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萌芽与形成
党在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先后铸就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标志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的开端。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蹈厉奋发的民族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辉煌再现。延安精神是马列主义科学精神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融汇,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培育起来的优秀传统与优良作风的鲜明体现,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将要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既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在这一时期所熔铸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性飞跃,它既是中华民族革命传统的承继,又是对时代精神和世界文明精华的萃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中的鸿篇巨著,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崛起过程中不断奋进的精神丰碑。在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中,正是这些精神的推动作用,予以党伟大的精神力量,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丰富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一穷二白,中国共产党人凭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发展了革命精神的新形态。其中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这些革命精神的支撑,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将无法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所铸就的精神,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展开了石油大会战,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大庆石油工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用三年时间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铸就了伟大的大庆精神,这一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在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几个掌握核技术的国家,进行核技术垄断。为了打破核威胁,增强国防实力,中国科技人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突破重重障碍,陆续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大幅提升,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为核技术的掌握和卫星发射成功的奋斗中,广大科研人员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团结协作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奋发进取。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传承与坚守
党的革命精神是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时代产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涵育了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它包含了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起着精神支撑作用。在面对国家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还未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的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毅然决然地实施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铸就了事实求是的改革开放精神。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2]。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载人航天,使中国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为无数航天人继续探索浩瀚星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无数人心中留下无法抹去的伤痛,也正是这场天灾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转化为亿万人民的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依然保持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斗争精神,这一时期涌现的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正是这种历史担当和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姑娘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夺得冠军,中国女排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正是这种坚定的精神促使中国女排不断向胜利迈进,也正是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力量。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整个国家笼罩在阴霾之中。全国人民迅即反应,各部门、各组织以及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以必胜的信念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3]。这一伟大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现实之维
党的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既来源于社会现实存在,又能够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焕发出适时的能动作用。“十四五”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给党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时期的目标、任务,对党的革命精神的新时期战略定位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十四五”建设新时期,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等角度对党的革命精神作进一步的探析,可以进一步发挥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能动作用,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一)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是新时期继承与发展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并以此为指导,不断研究与解决中国革命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新时期传承和发展革命精神,应将党的革命精神所蕴含的问题意识熔铸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一方面,以党的革命精神为指引,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松实现的。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在实践过程中的道路是曲折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如发展质量低、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差、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善于从党的革命精神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以党的革命精神为借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揭示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党的革命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孕育诞生的思想文化成果,新时期要继续坚持二者的紧密结合,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与挑战。
(二)坚持以创新意识为根本,是新时期激发党的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
党的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注进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诸多的意识形态挑战。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向前的运动,一旦没有了创新意识,这个社会也将成为历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4]党的革命精神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党的革命精神力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提供精神武器,巩固意识形态的根基。
(三)坚持以使命意识为归宿,是新时期发挥党的革命精神服务作用的最终目的
党的革命精神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就使得革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的第3个十年,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时还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面对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必须要秉持使命意识,使党的革命精神为完成新时期的艰巨任务而服务。一方面,从党的革命精神中感受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其革命精神里就蕴涵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责任感由使命感而生,因使命重大而责任重大。党的革命精神就是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党的责任与使命。另一方面,以革命精神激励全党努力完成历史使命。我们不仅可以从党的光辉历史中看到党为实现伟大使命而奋斗的轨迹,也可以从党的革命精神中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党的革命精神,是能够激励全党不懈努力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培育出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又成为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的精神支柱。
三、理论之维
党的革命精神,既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提供了精神源泉与精神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理论源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石,党长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理论载体。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信仰,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在予以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工具的同时还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提供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则是武装头脑和改造思想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在无形中为党的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
党的革命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向着信仰的目标奋进,熔铸出前无古人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时期,许多共产党人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时,发出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浩然之声,正是信仰的力量所激发出来的。有了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能从容应对,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亦如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使共产党人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与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历程表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能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事关党的兴衰荣辱,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为党的革命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石
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党的革命精神生动、贴切地记录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所培育起来的精神文明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深耕于中华大地的优秀文化,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的坚定理论基石。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古代的“君子力事日强;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等蕴含奋进精神的至理名言,仍被广大人民所称颂。毛泽东同志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认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是中国革命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他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7]邓小平同志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反复强调要用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来教育青年群体和人民。江泽民同志同样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强调,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博大宽宏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8]胡锦涛同志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强国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重要的高度,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9]这些足以表明党的革命精神既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广泛汲取民族精神的有益成分和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革命精神的理论载体
社会实践一再证明,党的革命精神的形成,是进步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先进阶级的阶级意识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结果,是先进典型和优秀模范发挥宣传带动作用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党的革命精神形成发展并且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载体。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演进的百年进程中,党始终把宣扬先进典型,弘扬革命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把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践创造和理论总结联结起来,不断地用革命精神教育党员、武装人民,形成了一套总结和传播党的革命精神的科学机制。首先,历代的党中央领导核心不仅通过自己的渊博学识与好学求进的品格不断对革命精神进行延伸扩展,而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其次,积极挖掘培育和树立宣扬先进典型。党的革命精神既展现于革命志士的英雄壮举之中,也展现于人民群众的平凡生活之中,各级党组织密切关注各行业、各领域中能够展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和个体,并在社会中掀起一股学先进、创先进的思想热潮。再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领导人的题词或发表的重要讲话,将革命精神的实质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组织大型纪念活动,营造浓郁的精神氛围,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设立相关教育演示场所,将革命传统、高尚的精神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运用互联网、融媒体等新兴技术,提升和扩大革命精神的宣扬效率和范围,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举措为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载体。
四、价值之维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精神谱系中始终包含着革命精神。党的革命精神融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融汇了人间正气、融汇了民族精神和亿万民心,是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精神动力。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价值:为国家实现繁荣富强提供了精神保障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物质世界的全部事实无不体现着精神力量的作用。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革命精神也日渐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若想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繁荣富强,发挥革命精神的保障作用是重中之重。
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综合国力的提升相伴而生。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缩小甚至消除这个差距,必须尽快改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落后的现状,发挥革命精神的保障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10],革命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当今国内外形势,我们有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采取诸多手段,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步伐,继续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国内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难度也随之加大等困难。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克服艰险,大力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进程中的精神保障作用。
(二)民族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如若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终将丧失生命力与凝聚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革命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为党的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而且也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要有精神,民族要有精神,政党也要有精神。在革命时期,面对敌人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军事实力,在毛泽东等同志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毫不畏惧,把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称为纸老虎,凭着非凡的精神气魄稳定人心、凝聚力量,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來的时代。在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窘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积极的改造、建设和探索,确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制度,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广泛且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改革发展时期,共产党人深刻洞察国内外环境,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提供的机遇,立足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赓续革命精神,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前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三)人民价值: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广大人民而诞生的,它以人民的所需所求为奋斗目标,党把“为人民服务”贯穿于一切实践活动中。而在为人民服務实践中迸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其根子也深深扎在人民中间。民为根本,是党的革命精神的立足点与落脚点。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民本理念,使得广大人民在谋求幸福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纵观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从中不难看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人民。无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始终贯彻如一且永不褪色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做人民政治上的忠实代表,做人民经济上的造福者以及文化上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努力创造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文化,把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底。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广大共产党人秉持奉献精神,时刻把“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理念记于心中,以自己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赢得民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依然在革命精神的支撑下,继续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党的革命精神作为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汇聚的思想结晶,是我们党的灵魂所在,是我们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与坚定信仰。党的革命精神立足中国国情,在发展中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断促进革命精神的理论创新,牢记“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党的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党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美好生活发挥着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对党的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立足新时代、解读新内涵,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篇章的应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12-01(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26.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1(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李翔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3(24).
[9]李翔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3(24).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18.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