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历史经验;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2.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子惠.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J].克拉玛依学刊,2021(2)12-18.
中国共产党作为团结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以严密性和组织性为根本特质和鲜明优势,是“有组织的战斗集体”[1]。在百年立党、兴党、强党的演进历程中,组织建设作为考察中国共产党党建史的基础性维度,始终是坚固基石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建设在基层向度的延伸化、从严化等方面取得系列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夯实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性地位。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亮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以系统观架构新时代条件下的组织建设,着力推进组织意识高位化、基层党组阵地化、民主集中纵深化、干部队伍标杆化与制度建设科学化五种要素倾向,是秉承党优秀组织设计基因的历史要求,也是解决新时代错综复杂问题的实践诉求,更是党总体执政能力更加强化、内部共识更加凝聚的发展诉求。
一、高位化:始终对组织建设赋予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维度,组织建设是党创立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自革命时期就强调斗争依靠组织的重要性,提出将分散工人组织聯合为“一支全国性的工人大军”[2],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关注组织问题的理论传统;列宁称党是“组织的总和”[3],无产阶级除组织外“没有别的武器”[4],通过对党员质量、政党纯洁性与干部队伍主体等关键分域的先导性、开创性关注,创新完善组织体系架构。
回顾百年党史,始终对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推进组织体系渐次完备,组织活力不断释放,组织战斗力愈加增强,是贯穿百年组织建设的一条鲜明思想主线。毛泽东同志开辟了“实事求是”思想指引下的组织建党道路,强调政党之胜利须依靠自身“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5]。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关于组织问题决议案》,指明组织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6],后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特殊历史境遇中,毛泽东同志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标尺不断完善组织建设,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锻造先进党组织,奠定了党高度重视组织建设、渐次搭造与完善组织建设理论架构、始终以新举措应对新考验的优势传统和发展思路。邓小平同志在对毛泽东组织思想的继承发展上,充分贯彻“理论思路的连续性”[7],既秉持从实际出发的根本思路,关照改革开放新时期组织状况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又提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原则的制度建党新思路,强调“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8]这一组织建设的地位要义,强调党组织活动不能与宪法及法律相抵触等,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以党内其他维度的建设规范和牵引组织建设,从战略高度提出并回答了以组织建设为重要组成的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整体布局问题,为党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政治生态和科学体系规制。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将组织工作部署寓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主题的追问与解答中,丰富发展了重视组织建设的实践课题;胡锦涛同志曾全面论述了领导班子、党员队伍等组织建设不同主体的要求,并在相关专题报告中就先进性、纯洁性政党建设作出细化路径指示,使党组织建设被赋予高度重视的政治传统得以一脉相承并实时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强调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推动新方略的坚决落实,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政治、思想、纪律等六大建设总体布局统摄下的组织建设新局面,又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全方位统领性要求,指出组织建设要以科学理论武器、严密组织体系、执政骨干队伍和规范组织制度等为抓手,党的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使带有时代印记的组织理论框架更加完善,也为巩固党建基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新方向。
对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应一以贯之。总结党百年组织建设的实践理路,必须从思想上对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以适应党永续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组织建设面临愈多挑战和要求的新历史起点上,要始终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自觉,带动全党顺应阶段性历史趋势,推动组织建设事业不断前进;要使民主集中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使组织战斗力与活力充分释放,以促党中央全面统一领导,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中国化。
二、实施阵地化:始终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大厦的根基[9],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党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是党组织通过民意上升机制接收问题反馈、保持优质活性,有机推行举措的关键一端,因而是落实党中央系列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前哨阵地”[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强调基层支部的地位与功能,提出同盟组织机构的具体设计雏形,规定支部人数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10]等。列宁时期提出支部与委员会成员“应当成为‘在群众中进行鼓动……组织工作的据点”[11],更是以党支部为工人运动实践的核心基地。
回顾百年党史,使支部既发挥组织形式上的核心功能,又实事求是地“起核心堡垒作用”[1],抓牢其战斗力基础地位,是贯穿百年组织建设的一条阵地主线。毛泽东自建党之初就格外关注基层组织建设,井冈山斗争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创举亦使红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5]。抗战时期,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游击战相结合,形成根据地建党新模式,其后党的七大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以纲领形式详具保留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以群众路线这一根本生命线为基准持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成熟化、系统化。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地位,若支部工作主体缺失,“坏思想、坏作风就腐蚀我们党”[12],因此,持续关注与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是党中央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13],亦能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使驻扎于工厂、农村、军队等在内的广大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任务有序参与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真正成为坚强可靠的战斗堡垒。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14],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全面扩展工作覆盖面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的战斗力和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胡锦涛同志则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斗堡垒”为导向,使党建工作更优质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助推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学校、企业、机关等各类基层党组织的总体建设路径及关键作用作出全面指示和科学部署,并实时推进《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文件的制定印发。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这对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力,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党组织是组织系统的根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按照民主集中原则在纵深处落实,使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发挥关键阵地作用。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需不断提高,要始终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依靠、凝聚人民群众,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要从严抓好落实,使各项工作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让群众真正受益。因此,要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政治功能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以及社会号召力不断提升的战斗堡垒,必须推进基层党组织阵地化、运行机制规范化、组织建设内在协调化和系统化。
三、纵深化:始终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作为高度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的制度和原则”[1],是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组织生活中的鲜明彰显,是党组织具有坚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制度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阐述了组织生活中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基本理念,成为民主集中制的萌芽;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致公认的原则”[15],列宁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并使其载入党章,这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组织原则。
回顾百年党史,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开展活动的依循,最大限度地增强力量和提高效率,“提升战斗力”[16],是贯穿党百年组织建设的一条原则主线。民主集中原则于1927年被首次写入党章;古田会议强调须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7],成为修正极端民主之错误的重要里程碑;抗战时期,“经人民选举产生”[17]成为抗日民主政权各级领导人的选举方式,民主集中原则被赋以适时性应用,毛泽东同志于194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指出民主集中制度是覆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各方面的根本制度”[1],在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增进党的权威与团结统一等层面成就显著,使民主集中制不断植根于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土壤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民主集中制的健全完善未曾止步,如党的十二大总结经验教训并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六项基本原则要求等。如果执行不好民主集中制,党、国家与社会都是“可以变质的”[13],邓小平同志在肯定民主集中制为国家最根本的制度这一立场基础上,始终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一以贯之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谈及“三讲教育”①时,提及民主集中制是我党与我国的“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18],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实现全党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增强,“关键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19],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强化组织建党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大修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坚持民主集中制”被列为党开展组织建设必须抓牢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聚焦民主集中制,要求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涵盖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着力推进其全面化、系统化落实,针对性开拓有效现实路径,以根本组织原则的强化带动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特色优势。
如果把民主集中制比喻为组织系统的躯干,失其则不能贯通党群之体。民主集中制的真正贯彻须夯实基层阵地、抓牢干部队伍群体。总结党百年组织建设的实践理路,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入新时代,党内组织生活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科学解读和正确把握民主集中制,必须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党同心的政治风貌与团结一致的行动魄力推进党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多渠道广泛收集、采纳民意,推进决策民主化与组织生活正常化。因此,要使民主集中制始终贯彻党组织建设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必须以民主与集中的有机有效结合,统一全党思想,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党员标杆化:始终以高素质党员干部为先锋模范
党员干部队伍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的有机整体,党员干部在巩固党的组织领导和提升战斗力等层面发挥“决定性力量”[1]。马克思曾提出公仆理念,即國家公职人员应当以“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20]为服务对象,对人民负责;恩格斯也曾就干部人员素养与评验标准提出具体设想和实践依据,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理论渊源;列宁强调高素质人才干部队伍对革命建设事业的贡献率,提出若无职业革命家,“事情总是寸步难行”[21],其关于“具有清醒头脑和实际本领”[22]等干部人才的选拔要求,也具有重要开创性、指导性意义。
回顾百年党史,基于政党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需要,努力将干部队伍打造为党的事业脊梁和联系群众的桥梁,始终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是贯穿党百年组织建设的一条力量主线。认清“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23]是政治路线确立后的“决定的因素”[24]这一关键,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伟大历史任务的必然前提。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明领导骨干队伍在党组织全局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就党员干部队伍的选拔原则、锻炼路径等作出具体规范,倡导领导干部好学上进,“不尚空谈、多干实事”[1],在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干部问题是邓小平同志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组织建设层面论述最为丰富和全面的内容之一,邓小平倡导“四化”方针与德才兼备原则,提出要建立群众监督制度,使领导干部处于被党员群众监督的规则体系中,并多次强调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干部唯有学习充实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实现了对干部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性总结和前瞻性创新。江泽民同志通过凝练“五条要求”②,提出培养一批能担重任的接班人,推进党的高素质队伍建设与“三个代表”思想紧密结合。胡锦涛同志亦指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等素质应给予高度关注,以领导干部队伍为先锋模范,以理论建设武装全党的思想,既实现了一脉相承的理念承接,又在战略安排和细则部署上作出新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强调干部队伍要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适应力[25],推进《干部教育条例》逐步优化实施,以加强改进干部教育工作带动干部队伍建设,标志着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向新阶段、新高度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显示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结党百年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必须发挥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迭出,必须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直面热点难点问题,优化党的组织力,塑造干部队伍坚持改革、勇于开拓的精神特质;必须推进组织教育工作常态化,使干部队伍成为信仰坚定、素养过硬的模范;必须抓好基层一线组织阵地,善于发现问题并从实践经验中汲取方法智慧,使干部队伍成为心系群众、求真务实的模范。因此,要始终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其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组织建设,谱写党的事业新的篇章。
五、规范化:始终以组织制度建设为刚性保障
制度建设作为党一以贯之的红线,是为组织建设提供全方位规范的硬性要求,因而,党对组织内部事务的规范化,即对组织制度的建构与修缮,是提高组织工作系统运行合理性、有效性的必要保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遵守党章,“每年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26],形成组织制度建设的初步设想,创立了集体领导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早期革命实践。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精髓和制度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其多样性实践和创新性发展,并使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化成果写进党的章程中。
回顾百年党史,以组织制度建设为刚性保障,保持并促进党内组织生活的正常化、民主化和原则化,是贯穿党百年组织建设的一条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初步设计党的基本组织形制,成为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如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落实、完善选举制度、组织生活尤其是基层组织生活制度,以此推進党组织生活的法治化和民主化等,有效提升了全党的决策力、战斗力及聚焦、解决社会矛盾的行动效力;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强调开拓“制度上建设党的新思路”[27],即在坚持和恢复具有贯穿性、纲领性的根本组织原则后,对党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的坚决肃清提出要求,与时俱进地修正组织制度弊端,确保其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承袭邓小平“聚精会神抓建设”的精神内核,提出应从体系建设入手推进组织制度系统优化运行,实现了组织制度建设的内涵丰富化与视野拓宽化;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严抓对党内组织制度的学习、执行与维护,增强了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组织方略创新和法规体制健全等层面不断探索路径、施策发力,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组织制度建设作为“五个抓好”③之一,被确立为新时代组织路线的重要遵循,学习强调要全面兼顾组织设置、生活、运行、管理等方面,推进制度体系合理性、完整性,弥合制度设计与党内实践生活的差异性,将党组织内部的具体要求与部署详实化、具体化等,在承袭基本体制架构的基础上,明晰制度细节,紧抓制度落实,推动了治理能力由低效向高效的顺利转化。
总结党百年组织建设的实践理路,必须以组织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这是适应党化解重大矛盾与开展伟大斗争的保障性要求。进入新时代,解决组织制度问题,必须宏观把握组织制度建设系统的根本性、长期性等总体特征倾向,强化制度实践;必须抓纲带目,为治理效能转化和效率提升保驾护航;必须注重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抓好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补齐制度短板、发挥政治功能。因此,要使制度建设成为组织建设的刚性规范,实现宏观设计与真抓实干相结合,总体预测与基层部署相配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下,全党更加有力地防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挑战、开展伟大斗争。
六、结语
总结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主要囊括五个方面:始终对组织建设高度重视,适应党永续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始终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适应党自我革命和建设的使命性要求;始终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适应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更加增强的核心性要求;始终以干部队伍为先锋模范,适应党强化战斗力以不断破解历史新课题的决定性要求;始终以制度建设为刚性规范,适应党化解重大矛盾与开展伟大斗争的保障性要求。
以系统观度量组织建设内部,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成为组织建设系统的建构基础及其革新演化的依据。必须全面抓牢、齐头并进,避免遗漏或偏颇,更好地迎接新挑战、克服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以系统观把握新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总体伟大工程,组织建设与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六个方面共同架构为党的建设“六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此,不仅要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内部,更要注重从外部观察,以组织建设促成党建工作全领域、全过程的系统性优化,通过增强全局谋划,使党的治理效能最大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保持党忠诚为民的底色,昂扬奋进的风貌与严正侃然的权威,进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接续奋斗,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阶段性目标不断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注释:
①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是为“三讲教育”。
②“五条要求”,是指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作用,并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五个抓好”要求。即抓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198、197、179、426、206、3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
[4]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0.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3、65.
[6]黄黎.党章的历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1.
[7]石仲泉.我观党史四集(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97、325-326.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3.
[9]丁向群.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J].党建,2020(7):10-1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72.
[11]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8.
[12]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4.
[1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3、303.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2.
[15]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4.
[16]李海青.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创新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0-91.
[17]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31、336.
[18]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
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81.
[21]列宁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5.
[22]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40.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24]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77.
[25]十九大党章学习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2.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74.
[27]张荣臣.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81.
收稿日期:2021-02-28
作者简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