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初闽南儒商尤凤翔事迹及其家风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克拉玛依学刊 热度: 16988
摘 要: 围绕永春县出土的尤凤翔墓志铭,结合地方志记载深入考察,从中发现尤凤翔是泉州府永春县人,泉州府儒学生员,曾被推举为万安寨寨长,获赠文林郎。其经商有方,为其家族积累财富,重视文教,与名门望族联姻,乐善好施,传承家风,影响深远,希冀本文能为新时期闽商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尤凤翔;墓志铭;闽商;家风

  中图分类号:K249;B8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1.1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涛.清初闽南儒商尤凤翔事迹及其家风传承[J].克拉玛依学刊,2021(1)72-79.

  目前,学术界对尤凤翔家族鲜有研究,基于尤凤翔家族是永春首富、闽南首善,备受福建总督高其倬、永春知州杜昌丁称道。本文将通过揭示尤凤翔的家风传承,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尤凤翔生平考实

  尤凤翔墓志铭为石制,保存完好,现藏漳州市芗城区,全文996字,其中篆额22字:“皇清待赠显考六十七龄郡庠生九溪尤公府君墓志铭”,正文974字,32行,撰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

  皇清待赠显考六十七龄郡庠生九溪尤公府君墓志铭

  祖叔九溪公卜期将葬,叔元会等命余以铭。余侄辈丑弗文,然不敢诿。公讳凤翔,字克苞,九溪其别号也。曾祖叔霞瞻公举丈夫子二,公行一,幼颖敏,语以典故辄晓,读书稽疑必求甚解,霞瞻公器之。国初,小丑窃发,城屋被焚。公迁徙靡宁,家渐致窘,遂兼治生計,出经营入横经,旋歌采芹,且拓大资产,人咸服其优于才焉。岁甲寅,海氛炽,乡人保聚万年寨,推公为长。公不避艰险,竭资尽虑,以图有济。且公性孝友,奉养双亲,最得欢心。慈严见背,哀毁骨立,凡丧葬祭祀,必诚必慎,罔有留憾。念弟邑庠生倬斋公早逝,未有男嗣,公乃置侧生男,以承弟祀,复为经纪其家。至于课儿孙以严,处族里以和,待臧获以恩,此固其啧啧于族党间者。若夫建祠宇,修文庙,新启圣公祠,葺普济寺,造河桥,盖汤池,或出分金共成厥事,或捐重资自建厥功,则尤令人诵义于无穷也。公生于明崇祯壬午年正月十九日寅时,卒于清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廿四日寅时,享年六十有七。

  配隔头勤慈苏孺人,讳铭鼐公女,生元会。复纳丘氏、戴氏,戴生太学生元含,出嗣;丘生元愈。元会,太学生、拣选州司马,娶郡庠生苏讳尚公胞妹;元愈,岁贡生,娶太学生、考授迪功郎王讳维典公女。长女,适邑庠生康讳安国;次女,适郡庠生林讳瑞芳,苏出。三女,适邑廪生王讳汝翼公次男:乡宾、讳象勉公男:帝懿,戴出。四女,适东城指挥使、前知大兴县事、授正一品、光禄大夫、己酉科举人王君讳廷聘三男:拣选州司马讳家骊君男:讳璐,丘出。孙男:长锡观,岁贡生、原任顺昌县儒学司训,娶庚申科举人潘公讳允济男:讳穆铦女;次锡兰,岁贡生,娶岁进士林君讳振先女;三锡蕙,太学生,聘辛卯科举人蔡君讳增勤女,未娶卒,俱元会出。锡蓊、锡葆、锡暢,未聘;孙女一,未许,元愈出。曾孙男:昌炜、昌烨,未聘;昌燇,出嗣锡蕙,聘现任漳州府儒学教授、癸酉科举人周君讳宗濂男:戊子科举人讳永君女,俱锡观出。昌熠,聘邑庠生王君讳象拔男:丁酉科举人讳奋君女,锡兰出。曾孙女:长许庚子科举人刘君讳宽男:日登;次许邑庠生潘君讳象临男:岁贡生讳士宝君男:梦璕,锡观出。余绳绳未艾。前康熙辛卯年,葬勤慈苏孺人于本都鳌头峰,乾巽向。今雍正甲辰年十一月十四日午时,葬公于本邑二十都土名蔡慕垅,穴负乙揖辛兼辰戌。

  铭曰:蔡慕垅,接高岗;水环带,屏列峰。乙辛向,穴允臧;佳气发,子孙昌。

  奉政大夫、户部山西清吏司员外郎,仍带军功十次,加一级,督征纪录四次,前知四川直隶雅州事、广西桂林府全州同知事、侄孙:鸣高顿首拜撰文;

  钦简文林郎、候选知县、丁酉科举人、侄:登瀛顿首拜篆额;

  郡庠生、侄孙:南听,邑庠生、侄孙:登云仝顿首拜书丹。

  襄事、不孝孤哀子:元会、元愈仝泣血稽颡;

  出继降服子:元含;

  朞服孙:锡观、锡兰、锡蓊、锡葆、锡暢;

  降服孙:锡荷、锡觐;

  齐哀五月曾孙:昌炜、昌熠、昌燇、昌烨仝稽首勒石。

  尤凤翔墓志铭未载相关县名,仅称“郡”“邑”“本邑”“本都”“二十都”,只能从墓志铭所述人物进行考证。其籍贯,根据民国《永春县志》记载:尤凤翔之孙“尤锡观,字伯宾,昇平里之蓬壶村人。”[1]

  永春县昇平里即永春县二十二都,也就是墓志铭所载“本都”,尤凤翔是永春县二十二都蓬壶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蓬壶村)人。

  尤凤翔未见载正史,未获新旧方志立传,其生平事迹散见清代永春旧志,其一,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尤凤翔,以孙锡观茌平知县,赠文林郎。”[2]尤凤翔因其孙尤锡观担任山东茌平县知县,祖以孙贵,获得祖孙同职,获赠文林郎。之所以墓志铭未载其获赠官职,应与尤锡观出仕时间有关,即其时尤锡观尚未出仕茌平知县,因此,尤凤翔尚未获赠文林郎。其二,该志收录的陈迁鹤《重修启圣祠碑记》记载:“伐木鸠镪则”“文学尤君凤翔”“俱有成劳焉”[2],其时为“康熙甲申秋八月记”[2],此“文学”指秀才。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尤凤翔捐献木材,参与重修永春县启圣公祠。其三,尤锡观传记载:“祖凤翔”“尤氏自凤翔、鹏翔兄弟敦伦尚义。”[1]尤凤翔有“敦伦尚义”之称。

  尤凤翔墓志铭记载较为详细。尤凤翔,字克苞,号九溪。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正月十九日寅时,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十一月二十四日寅时,享年67岁。其父尤霞瞻生有二子,其为长子。有弟尤倬斋。其自幼攻读,对历史典故,一听就明白,读书并非不求甚解,而是追根溯源,问个究竟,深得其父器重。“国初”指清初。其时,永春战乱不断,城池、房屋遭到焚毁,尤凤翔为此辗转迁徙,家境日渐窘迫。尤凤翔墓志铭云:尤凤翔“兼治生计,出经营入横经,旋歌采芹,且拓大资产,人咸服其优于才焉。”反映了尤凤翔一边继续攻读举子业,一边经商。此“出经营”指从商,“入横经”指读书,“旋歌采芹”指入泮成为秀才。从尤凤翔墓志铭篆额所云“郡庠生”,尤凤翔是泉州府儒学生员。其“拓大资产”指经营有方,发家致富。尤凤翔富有文采,又有商业才华,颇为难得,众人对此叹服不已。此“岁甲寅”指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关于尤凤翔于此历史情境,可从乾隆《永春州志》记载中管窥。

  康熙十三年,耿逆叛,郡县告警。永春百姓奔避无处,知县武怡任事未几,海氛扇虐,荼毒无故。委伪知县郑时英入永,吕华据马跳寨,被围八阅月,力屈而降。与其弟吕美成、廷佐父子俱被碟杀,时英去,以李祈为伪知县,又有伪典宝刘陶入永派饷,受害甚惨。……自甲寅至丁巳四年之间,叠遭残破,民痛不欲生。幸十六年,康亲王入闽,逆党归命,海孽潜踪,山陬喜见天日。[2]

  “耿逆”指靖南王耿精忠参与“三藩之乱”,泉州、永春告警,永春百姓无处避难。清政府永春知县武怡到任不久,“伪知县”指耿精忠任命的永春知县,郑时英接受耿精忠委派到任。耿精忠又委派李祈接替郑时英,又有刘陶到永春征派军饷,百姓负担沉重。从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到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前后四年,永春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康亲王杰书率部进入福建,“逆党”指耿精忠部,“海孽”指在台湾的郑成功长子郑经,在闽南的耿精忠部降清、郑经部逃回台湾,永春恢复安宁。

  于此永春动乱期间,尤凤翔同乡为求自保,修筑万年寨,尤凤翔被乡民们推举担任寨长。尤凤翔在任期间,不避艰险,尽其所能捐款,殚精竭虑,力保安宁。民国《永春县志》记载:“太平隔、罗口、水口诸山有万安寨、彭城寨在焉,明时筑,以御倭寇者也。”[1]尤凤翔生性孝顺,友爱兄弟。尤凤翔对父母最孝顺,最得父母欢心。尤凤翔的父母去世后,尤凤翔对此痛不欲生,竭尽全力为之治丧。尤凤翔之弟尤倬斋是永春县儒学生员,早逝无子,尤凤翔对此非常牵挂,由于尤鳳翔其时子嗣不昌,仅有一子尤元会,决定纳妾生子,将所生之子过继给他,即次子尤元含,过继给尤倬斋,尤凤翔还为此分出部分财产,挂在尤倬斋名下,由尤元含继承,尤凤翔代为管理,直至尤元含成年,完璧归赵。尤凤翔督促子孙读书,与族人、乡民和睦相处,深得人心。尤凤翔积极行善,尤凤翔墓志铭中列举了其单独出资或参与出资的工程,例如兴建宗族祠堂,兴修永春县文庙,重新供奉孔子之父叔梁纥的永春县启圣公祠,修葺永春县普济寺、造桥、盖汤池。虽然,尤凤翔的善举仅重修启圣公祠见载旧志,但其墓志铭所载善举均是可信的。雍正二年甲辰(1724)十一月十四日午时,尤凤翔被葬在永春县二十都小地名蔡慕垅。其时,距离尤凤翔去世已过十六年,为何中间间隔的时间会如此漫长?这就要从闽南流传的“二次葬”习俗说起。清代闽南人去世后,需要等到十余载,由其子孙为之拾骨,尸骨被称之为“金”,即闽南方言俗称“捡金”,装置尸骨的陶瓮,俗称“金斗”或“金斗瓮”。装置顺序为从脚到头的顺序,先放置脚骨,继而往上,直到头骨。随后,择日安放在墓地,犹如死者端坐在瓮中,接受子孙祭拜,此墓方被视为正式的墓葬,即“祖墓”。每年冬至,其子孙可以在墓前,拾柴、挑水、生火做饭,闽南方言称之为“食祖墓”。值得注意的是,从“公葬于”三字来看,尤凤翔独自一人被安葬。尤凤翔有妻苏氏,在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葬于“本都”,即永春县二十二都鳌头峰,在雍正二年甲辰(1724)未与尤凤翔合葬。

  尤凤翔有妻妾三人,其妻苏氏,侧室丘氏、戴氏,共生有三子四女。其妻苏氏,谥号勤慈,是永春县隔头人,是苏铭鼐之女,其生有一子二女,即长子尤元会以及长女、次女。丘氏生一子一女,即第三子尤元愈与第四女。戴氏生一子一女,即次子尤元含与第三女,其中尤元含出嗣。尤凤翔生有三子,其中次子尤元含出嗣,膝下仅剩尤元会、尤元愈二子。尤凤翔有孙七人,其中男孙六人、孙女一人。其孙尤锡观、尤锡兰、尤锡蕙乃尤元会所生,尤锡蓊、尤锡葆、尤锡暢以及一名孙女是尤元愈所生。尤凤翔有曾孙六人,其中曾孙男四人、曾孙女二人。曾孙尤昌炜、尤昌烨、尤昌燇以及二名曾孙女是尤锡观所生,尤昌燇出嗣尤锡蕙为子,尤昌熠则是尤锡兰所生。尤昌炜、尤昌烨、尤昌燇兄弟三人,反而在亲兄弟中排行第三的尤昌燇最先“下聘”,即最早订婚。

  尤凤翔墓志铭立碑名单。墓志铭由尤元会请人撰写,故称“襄事”,尤元会与尤元愈未出继,而称“不孝孤哀子”。尤元含因出嗣,故称“出继降服子”。期服孙仅列五人:尤锡观、尤锡兰、尤锡蓊、尤锡葆、尤锡暢,未载尤锡蕙,应是尤锡蕙在其时已逝。“降服孙:锡荷、锡觐”,未载其生父,应与尤锡荷、尤锡觐是尤元含所生有关,由于尤元含出嗣,而称“降服孙”。“齐哀五月曾孙”所列“昌炜、昌熠、昌燇、昌烨”等四人,其时均在世。需要注意的是,尤凤翔墓志铭所书“昌烨”的“烨”字,在“华”字上面增加“日”字。究其原因,应与尤家为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有关,以示区别。

  尤凤翔墓志铭的作者均有功名。撰写碑铭的尤鸣高,雍正《四川通志》记载其是“贡生”。[3]为之篆额的尤登瀛,乾隆《福建通志》记载其是南安县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1717)举人。[4]为之书丹有二人,其中尤南听是泉州府儒学生员,尤登云是永春县儒学生员。

  二、商贾世家崇文重教

  尤凤翔考取功名,其子孙多获功名。长子尤元会是“太学生”,即监生,为捐粟所得,却反映尤凤翔重视文教。少子尤元愈,是岁贡生,未见载乾隆《永春州志》、民国《永春县志》,其功名似乎可信。然而,从尤元愈在雍正二年甲辰(1724)参与竖立尤凤翔墓志铭来看,结合尤凤翔长房长孙尤锡观在尤凤翔墓志铭也记载是“岁贡生”,乾隆《永春州志》却称其是“附贡”[2],道光《招远县续志》又云:“尤锡观,福建永春人,捐贡,(雍正)八年任。”[5]光绪《顺昌县志》则称“尤锡观,永春人,廪生。”[6]尤锡观实际上应是附贡生,即其贡生功名为捐纳所得,尤元愈、尤锡观叔侄均是附贡生。尤凤翔的次孙尤锡兰,尤凤翔墓志铭称其是“岁贡生”,乾隆《永春州志》则作“贡生”[2],却未载贡生名单,可见实则也是“附贡”。尤凤翔的三孙尤锡蕙,是监生。根据民国《永春县志》记载:尤锡观“子廷模,副榜,任尤溪教谕。锡兰子昌炯,举人,历任训导。”[1]尤锡观之子尤廷模是副榜举人。另据乾隆《永春州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1768)举人“尤昌炯,永春人,台湾诸罗县训导。”[2]直到尤凤翔的曾孙,考取科举正途。虽然其时尤凤翔已去世,尤昌炯未参与竖立尤凤翔墓志铭,但是,尤昌炯之父尤锡观是尤凤翔的长房长孙,在闽南,嫡长房长孙具有较高地位,可见尤锡观、尤昌炯实则深受尤凤翔诗书传家的影响。

  尤凤翔与名门望族联姻,且均是获取功名之人。尤凤翔其妻苏氏之父虽无功名,其子尤元会之妻苏氏却是泉州府儒学生员苏尚的胞妹,尤元会的生母苏氏,从亲上加亲角度出发,据此将娘家侄女嫁给尤元会为妻,苏氏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少子尤元愈娶监生、考授迪功郎王维典之女为妻。尤凤翔的长女嫁给永春县儒学生员康安国为妻,次女嫁给泉州府儒学生员林瑞芳为妻,三女嫁给永春县儒学廪膳生王汝翼之孙王帝懿为妻,王帝懿是王汝翼的次子乡宾王象勉之子,四女嫁给东城指挥使、前任顺天府大兴县知县、授正一品、光禄大夫王廷聘之孙王璐为妻,王璐是王廷聘三子拣选州同知王家骊之子。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康熙八年己酉科(1669)举人“王廷聘,永春人,有传。”[2]尤锡观娶举人潘允济之子潘穆铦之女为妻,乾隆《永春州志》记载:武举有康熙二十年庚申科(1680)“潘允济,永春人”[2]。尤凤翔的次孙尤锡兰,娶“岁进士”,即岁贡林讳振先之女为妻,乾隆《永春州志》作:“林振光,永春人。”[2]此“林振先”即“林振光”;尤凤翔的三孙尤锡蕙,聘蔡增勤之女蔡氏为妻,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康熙五十年辛卯科(1711)举人“蔡增勤,永春人,有传。”[2]虽然尤锡蕙已“聘”,即订婚,却未“娶”,即正式成亲,尤锡蕙未正式娶亲而卒,自然膝下无子,其嗣子尤昌燇却是三名亲兄弟中最早订婚,究其原因应与尤锡蕙是尤元会的幼子,在闽南,幼子最受父母疼爱,嫡长房长孙则是“隔代亲”,深受其祖父疼爱。由于尤锡蕙早逝又无子,因此,尤锡蕙不仅有嗣子尤昌燇,其嗣子尤昌燇也较早订婚,究其原因应与尤家人担心尤锡蕙这一房头再度绝嗣有关,因此早做打算。尤昌燇聘现任漳州府儒学教授、举人周宗濂之子举人周永之女为妻,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3)举人“周宗濂,永春人,有传。”[2]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1708)举人“周永,永春人,有传。”[2]周宗濂、周永父子两人均是举人。尤昌熠,聘永春县儒学生员王象拔之子举人王奋之女为妻,王奋是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1717)举人。尤凤翔的长曾孙女许配给举人刘宽之子刘日登为妻,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1720)举人“刘宽,永春人。”[2]刘宽也是举人。尤凤翔的次曾孙女许配给永春县儒学生员潘象临之孙潘梦璕为妻,潘梦璕是潘象临之子岁贡生潘士宝之子。

  尤凤翔家族与名门望族联姻,有利于商贸发展。尤凤翔的儿女亲家王廷聘“故廉吏,然宦达久,家累巨万。”[1]王廷聘家族也是经商致富。王廷聘“旋擢大兴县,勋戚家著籍者抗赋不纳,历任官吏不敢过问。廷聘患之。谋于大学士李光地及见义侯林兴珠,建白于朝,将重惩之。由是治内无敢逋者,宿弊一清,政声大著。旋以军功进阶光禄大夫。”[1]王廷聘获得泉州府同乡安溪县籍名宦李光地、永春县籍名将林兴珠的帮助。尤凤翔与王廷聘联姻,由此获得了一定支持,对尤氏家族的发展多有裨益。

  尤凤翔捐资兴修文庙、启圣祠,其后裔也关注文教,其儿女亲家也深受影响。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尤凤翔的长子尤元会“置书山,调族之学者”[2],其重视宗族教育。乾隆《永春州志》又云:尤凤翔的长房长孙尤锡观在永春“充置书田于义学”[2],为义学捐置书香田,促进文教发展。根据陈迁鹤《重修启圣祠碑记》记载:“予通家子孝廉周君宗濂,偕诸人士属予为文以记”[2]“周君宗濂”即周宗濂。陈迁鹤应周宗濂之请,为重修永春县启圣祠撰写碑铭。其时,尤凤翔参与其中,尤凤翔的曾孙尤昌燇聘周宗濂的孙女周氏为妻,尤凤翔与周宗濂联姻,既与尤凤翔、周宗濂积极参与重修启圣祠有关,尤凤翔捐资重修,周宗濂为之奔走树碑立传,尤凤翔事迹为周宗濂所知;又与尤凤翔重视诗书传家,与书香门第联姻有关,周宗濂、周永父子举人,周永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舉人。康熙四十七年,福建乡试在秋天举行,尤凤翔在这一年年十一月去世,周永中举时尤凤翔仍健在,周家父子颇为尤凤翔器重,周、尤两家由此联姻。另据廖腾煃《重建永春县学宫碑记》记载:“首事者光禄王公廷聘、太学生王君维典、尤君元会、文学郑君章璧捐资最厚。”[2]“王公廷聘”即王廷聘,“王君维典”即王维典,“尤君元会”即尤元会。该碑铭由“甲午之春,桃源王公廷聘”“索记于余”[2],其时为“康熙甲午夏四月”。[2]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重建永春县学宫,尤凤翔的儿女亲家王廷聘、王维典与尤凤翔的长子尤元会捐资最多。尤凤翔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就参与重修永春县文庙,其子尤元会在十年后参与重建永春县学宫,深受尤凤翔的影响。尤凤翔的儿女亲家王廷聘、王维典也受到尤凤翔的积极影响,开始参与其中。

  尤凤翔为何会关注文教?究其原因,应与尤凤翔的家庭出身有关。郑超麟《髫龄杂忆》指出清代福建地方社会。

  偶然也有贫农勤俭发家成了富农,富农再靠剥削和放债,成了地主。但他的财产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就保存不住,许多方面的人都要向他伸手,敲诈勒索,他无法保存他的财产。但若他有个儿子,读了书,进了学,即考取了秀才,形势就不同了。他的家一下子跻身于斯文的家庭,同案的秀才,以及一般的秀才,都会来保护他。所以富人必须培养子弟读书,不是为了子弟能知书识礼,主要的是为了保护财产。[7]

  尤凤翔为改善生活条件而经商,为保护财产而坚持读书。

  尤凤翔并非仅是推动子孙获取功名,而是促进子孙“学而优则仕”,且多任教育官员。尤凤翔的长房长孙“锡观由附贡生授顺昌司训,擢山东昭远县,旋调茌平”,“制府上其绩,题授临清知州,以忧归。”“子廷模,副榜,任尤溪教谕。锡兰子昌炯,举人,历任训导。”[1]即尤锡观曾任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儒学训导,引文“昭远”二字有误,应作“招远”,即山东招远县,尤锡观在担任招远县知县后,调任茌平县知县,最后被授予临清州知州,只是未赴任。尤锡观之子,即尤凤翔的曾孙尤廷模,曾任延平府尤溪县儒学教谕。尤凤翔另一名曾孙尤昌炯,由举人出仕,曾任台湾府诸罗县儒学训导等职。

  三、乐善好施闻名海内

  尤凤翔乐善好施,对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造福一方。尤凤翔的长子尤元会在乾隆《永春州志》有传。

  尤元会,字礼侯,永春人。由太学考授州同,性孝友,置书山,调族之学者,造种德桥,修蓬莱道路。雍正四年,大饥,散粟二千余石,全活甚众。督宪高公其倬旌其庐。[2]

  该志列举尤元会造桥修路事迹,尤其是在雍正四年(1726)永春县大饥荒,为之捐粮二千余石,救活许多百姓。“督宪”指福建总督高其倬,为此旌表。

  民国《永春县志》记载:

  苏田桥:一名种德桥,在林口村,尤麟儿建。清康熙丙辰年圮于水。丁酉,麟儿裔孙元会重建。[1]“元会”即尤元会,“丁酉”即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尤元会继承先祖遗志重建此桥。

  通德桥“一名永安桥,旧名枣岭。”“清雍正十三年,尤元会重建。乾隆元年重修。”[1]尤元会在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通德桥,翌年重修。

  龟龙桥“乾隆二年,尤元愈、锡观、锡兰重建。”[1]通仙桥“即东关桥。……乾隆四年,邑人尤元愈、锡观、锡兰重建。”[1]尤元愈、尤锡观、尤锡兰叔侄三人在乾隆二年(1737)重建龟龙桥,乾隆四年(1739)重建通仙桥。杜昌丁《通仙桥记》记载:“时见木石盈道,询系尤氏修葺之故。尤氏自封翁仪轩公乐善好施,闽南罕有其匹。其长君省园从山左宦归,复承先志,凡有益于宗族、乡党,皆不惜重费,独立仔任。近复大修官路桥,特其一节耳。乾隆己未夏,桥工成,计縻金钱六十余万,皆省园、芝园昆仲暨大阮岵轩慨然任其费,族人尤元学董成之。”[2]“士庶同词,请记余”[2],“惟省园先生,以明经宰茌平,晋临清,山左之被泽已有年所,今施于乡者又不止一二事,则为政之善,益于此焉。故于桥之落成也,述尤氏世德善政,以应士庶之请。”[2]“封翁仪轩公”指尤元会,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尤元会,以子锡观茌平知县,赠文林郎。”[2]尤元会因其子尤锡观担任茌平知县,得以父以子贵,获赠文林郎,故称“封翁”,民国《永春县志》称其“号仪轩”[1],符合闽南习俗敬称长辈有字称字,有字、号者而称号。“省园、芝园昆仲”即尤锡观、尤锡兰兄弟,尤锡观字伯宾,号省园;尤锡兰号芝园。“大阮”出自“大小阮”典故,从所指三国魏后期诗人阮籍、阮咸叔侄来看,“岵轩”指尤锡观、尤锡兰的叔父尤元愈,号岵轩。永春知州杜昌丁据此认为尤氏家族是闽南首善。

  剧头桥“在坝兜。……雍正元年,知县周于仁重建,更名永年。乾隆三年尤锡观重修。”[1]尤锡观又于乾隆三年(1738)重修剧头桥。

  杜昌丁《新筑卫城坝记》记载:“倡捐者临清牧尤公锡观,兴役于乙亥,落成于丙子。”[2]“临清牧”即临清州知州。尤锡观在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倡捐筑造永春州卫城,到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竣工,时任永春州知州杜昌丁为之撰写记文,可见尤锡观善举其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乾隆《永春州志》记载:尤锡观“建永春会馆于京师。”[2]民国《永春县志》又云:“京师旧无会馆,宦学往来者皆寄寓泉州会馆。锡观始购地于宣武门外之琉璃厂南筑之,历有修拓,今尚存。”[1]尤锡观在京城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南购置土地,创建永春会馆。尤锡观此举解决了永春人在京城此前本无会馆的问题,从此永春人到京城无需跟以前一样要寄寓泉州会馆。

  民国《永春县志》亦称:“至元会益以乐善好施著,家钜富。元会积而能散邑中道路、桥梁工程伟钜者多其所修建也。群从间,元愈、元学亦敏练疏财,能济其美。”[1]永春县浩大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多与尤元会有关,尤元会对身边的亲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尤元会胞弟尤元愈以及同辈的尤元学等人。

  实则早在尤凤翔一代,就对其亲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凤翔在支持文教的同时又坚持世代经商,此二者有何关联呢?这就要从尤凤翔的从兄弟尤鹏翔、長孙尤锡观、侄孙尤鸣高说起。

  首先,尤鹏翔能够在清初文官俸禄不多的情况下,清正廉洁,很大程度上来自尤凤翔的支持。民国《永春县志》记载:尤锡观“从祖鹏翔”[1],乾隆《永春州志》称。

  尤鹏翔,字克扶,永春人。敦伦尚力,潜心力学。康熙辛酉举人,知长宁县,琴鹤自随,簿书自暇,以文课士,称东粤仙吏,寿八十。[2]

  尤鹏翔在康熙二十年辛酉科(1681)中举。然而,《八旗通志》披露尤鹏翔终遭革职:“(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广东巡抚萧永藻)疏言开山掘矿,招集多人,群聚一方,良莠混杂。臣受事之初,再三饬禁,近有长宁县匪徒,集众私采,臣即饬惠潮道察究完结,知县尤鹏翔不先通报,请敕部议处,下部议,革鹏翔职。”[8]尤鹏翔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担任长宁县知县,虽如乾隆《永春州志》所载清正廉洁、重视文教,为地方名宦,实际上却因未及时通报长宁挖矿聚集人员横遭罢官。但是,尤鹏翔未及时上报长宁挖矿,则与尤鹏翔通过尤凤翔经商认识到挖矿不易有关。

  其次,尤锡观依靠其家族经商所得,使之在成为清官的基础上,又成为名宦。乾隆《永春州志》记载。

  调茌平,自捐廉银千两,以赈贫民,详请疏浚管氏、赵牛二道古河,捐买麦米三百石,以建社仓,构义学,并垦久废荒地,为师生比修脯、膏火之资,又创育婴堂,建遂生堂,置义田二百余亩,凡有济于民者,皆瘁心力为之。[2]

  尤凤翔积累的财富及其家族经商所得,使尤锡观既能为官清廉,又能捐俸赈灾。尤锡观成为名宦,有助于获得永春故里地方社会的关注,以及地方官府的支持,反过来又有利于其家族商贸的发展。

  其三,尤鸣高深受尤凤翔的影响,重视商业发展,成为四川名宦。尤凤翔积极兴建宗祠,资助族人,对宗族产生积极影响。雍正《四川通志》尤鸣高传记载。

  尤鸣高,福建闽县人,由贡生,康熙四十三年知雅州,州当西炉孔道,茶盐商贾往来络绎,鸣高严察吏胥,税遵定额,商旅便之。[3]

  尤鸣高的继任姚锐“康熙四十四年,由梓潼县升雅州知州”,尤鸣高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担任雅州知州,其时是尤凤翔晚年。尤凤翔长期致力宗族建设,由于尤凤翔经商,促使尤鸣高加深了对商贸的认识。尤鸣高重视商贸发展,为之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有“循吏”之称。

  民国《永春县志》称:“故永人言富者,并称‘王、尤。而树惠乡闾歌诵不衰者,元会与锡观父子也。”[1]此“永人”指永春人。王廷聘、尤凤翔家族并称永春首富。然而,该志仅云尤元会、尤锡观父子获得世代歌颂,未溯及尤凤翔。尤凤翔墓志铭显示,尤凤翔因家贫而经商,尤凤翔实际上为其子孙积累大量财富,其子孙正是在尤凤翔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尤凤翔重视文教,积德行善,与王廷聘宗族联姻,实则尤氏家风传承的关键人物。但是为何尤凤翔声名不如其子尤元会、孙尤锡观呢?这就要从尤凤翔与尤元会、尤锡观的生平经历说起。尤凤翔生前未做官,又因尤锡观获赠官职,未像尤元会一样曾获高官高其倬旌表,未像尤锡观一般获得“州牧杜公昌丁甚敬重之”[1]。杜昌丁作为首任永春知州,其追溯尤氏家族善举源自尤元会的说法,对尤凤翔的评价产生一定影响。

  四、结语

  综其文献述之,尤凤翔虽未获新旧志立传,但在当时以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乃闽商翘楚。尤凤翔墓志铭虽是孤证,其真实性却毋庸置疑,亟需结合文献进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实。尤凤翔未获方志立传原因如下:首先,当时重农抑商思想之盛行,永春、泉州均以经商闻名,却较少为商人立传,即使立传也尽量隐藏其商人身份;其次,尤凤翔若获树碑立传,后世将按图索骥,关注其财富由来,势必提及其商贾身份,而其时商人即使致富,其社会身份仍然较低;再次,则因尤凤翔后世子孙科甲联翩,对尤凤翔经商致富往事有所回避。尤凤翔其人崇文重教、乐善好施,后世子孙亦多杰出之辈。从其碑文不难析出,尤凤翔崇文重教之因一方面出于“學而优则仕”思想,尤凤翔本是士林中人,对此深有体悟;另一方面,康熙盛世文臣武将盛行赋诗作文之气。乐善好施之举则基于自身社会责任感使然和名垂后世的意愿。

  参考文献:

  [1](民国)郑松翘纂.永春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652、652、116、653、650、650、652-653、153、153、151、151、652、152-153、653、652、652、653、653.

  [2](清)郑一崧修.永春州志[M].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787:73a、5b-6a、6b、13b-14a、42b、10a、48a、43a、50b、56a、44b、44a、44b、45a、9b、43a、6a、8a、7a-7b、9a、9b-10a、22a-22b、22b、22b-23a、73a、21a、20b、21a、43a、39a-39b、42b-43a.

  [3](清)黄廷桂修.四川通志[M].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抄本,1781:18a、18a-18b.

  [4](清)郝玉麟修.福建通志[M].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抄本,1780:58a.

  [5](清)许锽修.招远县续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90.

  [6](清)贾懋功修.顺昌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4:271.

  [7]郑超麟著.漳平文史资料20:髫龄杂忆(总20辑)[M].政协福建省漳平市委员会文史委编,2013:31.

  [8](清)福隆安等续纂.钦定八旗通志(卷202)[M].抄本.钦定四库全书:14a.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