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问题的日益凸显,国际社会期望听到中国声音,也希望中国能够承担起大国责任,共同应对人类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自身发展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也亟需一个科学合理的外交战略来保证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在此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展现大国外交,就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科学理念。其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形势,再一次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并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上升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高度。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统筹国内外局势的基础之上,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推动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稳固了我国周边的外交局势、拓展了全球范围内的伙伴关系网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探索与发展。
一、丰富了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先后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其中,既有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也有改革开放时期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命题,同时更有21世纪新阶段的“和谐世界”理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外交战略体系。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情、世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该思想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同时更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之上,丰富了中国外交的原则理念,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之一,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弘扬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和平”是共产党人的共同心愿,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追求。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政党,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认为,侵略就是犯罪。我们不侵犯别人一寸土、一根草。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形成了一系列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和平外交方针,彰显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时代形势,反对国际霸权,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倡导平等互尊、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这就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赋予了中国和平外交理念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战略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也是我国外交战略体系发展过程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从“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的外交战略体系经历了由政治到经济、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它不仅包含了以往的中国外交战略,同时更在立足时代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原则和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战略体系。譬如,在国际安全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涵盖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在经济发展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了“义利兼备,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即便是在性质相同的国际外交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提出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大国关系发展方向“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中欧伙伴关系,“亲、诚、惠、容”的周边关系,以及“真、实、亲、诚”的中非关系等诸多不同的外交理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涵盖的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外交理念不仅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指南,同时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战略体系。
二、构建了新型大国关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大国关系便是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它不仅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时更关乎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它在立足国际形势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大国,提出了不同的外交原则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中美两国是全球发展的“推进器”,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中美之间能否保持和睦友好的外交关系,不仅关乎世界格局的转变,同时更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念,坚持平等互尊、坚持和平共处,不断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更加友好的方向发展。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首次访美,并在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会晤时提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应该在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年之后,奥巴马受邀访华,双方在瀛台夜话中再次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2017年初,特朗普接替奥巴马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但元首的变更并未影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程。同年4月,刚刚宣誓就职三个月的特朗普便与习近平主席在海湖庄园举行会晤,中美双方坦诚布公、友好交流,延续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友好基调。但令人遗憾的是,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竟一反常态,不顾国际贸易规则,肆意反对全球化进程,无故宣称因知识产权问题对中国商品征收500亿美元关税,并实施投资限制,率先对中国发起贸易挑战。这种以单边主义对抗多边主义、以保护主义对抗自由贸易的贸易挑战,不仅不利于全球的经济复苏,同时还将阻碍中美两国关系的友好健康发展。在此历史关头,倡导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扑朔迷离的中美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庄园会晤到瀛台夜话、从秋叶漫步到海湖会谈,中美两国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识之下,坚持“不冲突、不对抗”,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关系才得以不断推进。不可否认,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渐成为国际共识,中美两国关系也必将回暖,不断朝着更好、更高层次迈进。
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中美关系是重点,但绝非唯一要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科学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理念,促进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同时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构建。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与俄罗斯互商互谅、合作共赢,推动高层相互信任、互访频繁,两国关系也在友好交往中实现了由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伟大飞跃,成为当今世界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除此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科学性,始终秉承和平发展的原则理念,深化合作共赢的中欧关系,抓住历史新机遇,不断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中欧伙伴关系,不断完善中日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进程。
三、稳固了周边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四邻安则周边和,周边和则中国稳。稳定的周边环境不仅是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更是世界局势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它立足复杂变幻的周边局势,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稳固了复杂的周边外交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方针,增进了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也正因如此,我们党在剖析周边国际形势的基础之上,历史性地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其中,亲就是要平等友善、亲近友好,诚就是要真心实意、诚实守信,惠就是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容就是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正是在这种“亲、诚、惠、容”的科学方针指导之下,我国有效解决了中菲之间的南海问题、缓和了中印之间的边界纠纷、化解了中日之间的领土矛盾,增进了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推进了亚太局势的安全稳定,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整地提出了覆盖亚欧大陆的“一带一路”国际倡议。此倡议一经提出,便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争相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合作。据统计,我国企业仅在2016-2017两年时间里,便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近200亿美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也在同一时间完成了2 000多亿美元的营业额。除此之外,“一带一路”的国际倡议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更推动了周边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发展,如“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六廊六路”便联接了亚欧各国,实现了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深化了周边各国的经济合作。
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凭借其内含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方针增进了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同时更凭借着“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现实推进,不断深化着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放眼未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的不断推进,其必将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各国的合作,也必将进一步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稳固我国周边外交局势,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四、拓展了全球伙伴关系
20世纪90年代,冷战格局骤然崩塌,国际形势复杂变幻。在此背景下,我国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利益、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的外交战略。1993年底,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应佛朗哥总统的邀请,对巴西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此期间,江泽民肯定了中巴之间的友谊,确认了中巴关系是“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拉开了中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序幕。此后,中国便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伙伴关系,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伙伴关系网络。2014年,习近平主席还曾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种由中国所倡导的全球伙伴关系,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型国际关系,它既不同于遏制对抗的冷战关系、也不同于狭隘排他的军事同盟,而是倡导“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理念,坚持“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支持;文化上相互理解”,坚持以协商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各类国际分歧与争端,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层面的务实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它倡导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伙伴关系战略的主旨要义,推动了中国伙伴关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据统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之下,中国已与巴基斯坦、俄罗斯、法国、尼日利亚等7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可否认,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推进,其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层面为全球伙伴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不断拓展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切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需要聆听中国,中国需要参与世界,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参与国际上的各种事务,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了西方国际价值观,同时更凭借自身宏阔的战略视野,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推动着中国参与世界步入新阶段。放眼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符合历史趋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在未来产生更为广泛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的时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