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郭婉茹方鸿志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面对当前高校学生将勤工助学活动与学习本末倒置、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和基金来源单一等困境,深度剖析其原因,从转变学生观念、严格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以及加强社会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为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困境;业余时间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郭婉茹,方鸿志.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6(2)69-72.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的活动。[1]81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生的压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还可以鼓励一些碍于面子不肯接受别人资助的贫困生,使他们通过劳动赚钱,既减轻自身的压力,也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勤工助学是减轻贫困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既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又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成为各高等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采取了“贷、奖、补、助、减、勤”①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些措施中,由于勤工助学操作比较简单并且能可持续发展,不但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经济问题还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成为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首要选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勤工助学也面临一些困境,能否有效突破这些困境,是未来各高校能否顺利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关键。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工助学逐渐规范化。高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为贫困生提供校园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减轻自身经济负担。随着参加勤工助学人数的持续增加,勤工助学活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机构、学校对勤工助学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随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陷入困境。(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和勤工助学本末倒置
目前,各高校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逐渐增多。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既充实了课余生活、提高了实践能力,又能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大学期间还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阶段,因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有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选择在学校快餐厅勤工助学,但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勤工助学和学习的时间,最终导致毕业时因学分不够而未取得学位证。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会选择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减轻经济负担,他们每天奔波在各种兼职和上课之间,一旦勤工助学和学习的时间发生冲突,会选择旷课去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将挣钱放在第一位。这样无疑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还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变得唯利是图,将金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出现不择手段骗钱、参与非法传销、在歌厅陪酒陪舞等不良行为,这种价值观使大学生不仅容易荒废学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更会影响学生的人生前途,偏离勤工助学的最初目的。
(二)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学校作为一个以办学为主要职责的机构,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特别是地处经济不发达城市的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更加受限。近年来,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岗位数量与需求的矛盾使得高校勤工助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某校从事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负责人说:“校内各部门原先机构臃肿,现在正在精减人员,自己的人手还富余,怎么可能给学生工作机会呢!”其实,这种情况在各大高校都有反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只能从申请者中选取一部分学生或者按学期轮流进行勤工助学活动,这大大降低了勤工助学的效果。一些学校通过与校外合作,定期为学生提供家教、促销等临时性的岗位,但这些岗位大多不具有可持续性,对贫困生帮助甚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生为获得工作机会、减轻家庭负担,会选择自己找或者让朋友介绍等方式获得工作机会。但是这些工作多数也是临时性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验少、戒备心弱,常常上当受骗。大学生因轻信别人的话而上当受骗的例子在各大高校层出不穷,一些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三)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总额不足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需要经费支持,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要求高校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2]11但是学费中用于勤工助学的实际金额和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这就造成勤工助学活动经费缺口特别大。加之,部分勤工助学的基金并未做到专款专用。目前,社会上能够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资金支持的企业也少之又少,这使得勤工助学活动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常常陷入困境。
二、高校勤工助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存在误解勤工助学的目的是设置一些岗位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然而一些贫困生却对勤工助学理解不深,将“勤工”和“助学”分开,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只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一些学生认为“勤工”就一定会“误学”,因此往往不愿意去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最终因经济困难而耽误学业;一些贫困生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害怕同学、老师看不起自己,因此比较排斥勤工助学活动;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理应从事一些“有面子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还有一些学生思想意识较差,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学校发补助金,靠国家政策扶持自己。
(二)高校对勤工助学基地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开发在空间上还仅限于校内,只能提供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并且这些岗位的设置比较单一,如打扫校园餐厅和教室卫生等。这些工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但是很多高校专门管理勤工助学的部门很少,勤工助学活动大多由学生会或者是任课老师来兼职管理,学校缺少对勤工助学的监督机构,没有明确学生勤工助学的工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勤工助学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政府资助下在校外开发了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但是这些基地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保持其自身的稳定性,这就不能使勤工助学规模扩大,造成勤工助学的基金难以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国家对勤工助学扶持不足
现阶段,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的基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在高校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建立了基金会,但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专门用于勤工助学的基金。第二,社会为勤工助学提供的岗位相当少。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大都是一些家教、促销等临时性岗位,缺少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勤工助学学生存在歧视。一些单位雇佣贫困生,只是把他们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抓住这些学生急于求职的心态行骗,社会上随意克扣学生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另外,国家在勤工助学方面制定的政策很少,有些政策仅仅停留在倡导上。国家虽规定学校将学费中的10%用于勤工助学基金,但是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
三、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可行性政策
(一)转变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观念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勤工助学活动中,难免要与社会打交道,当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或者违法行为时,大学生一定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当遇到非法传销、在歌舞厅陪酒陪舞等工作时,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安排好勤工助学与学习的时间。勤工助学只是一种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物质生活压力,使其能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的途径。大学生尚处于求学阶段,任何时候都需要将学业摆在首位,不能因为挣钱而耽误学业。
最后,要引导学生摆正对勤工助学的态度。在一些学生眼里,勤工助学岗位就是单纯为了挣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抱有这种思想的大学生不会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因此更不会拿出热情去工作。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明白,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另外,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并克服这些挫折。勤工助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走出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对待勤工助学时要避免“为了挣钱而工作”的态度,珍惜勤工助学的实践机会,争取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自身的纪律性、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应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管理
首先,学校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学校是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主体,应制定完善的勤工助学制度,同时要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最好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这样可以规范勤工助学的实施程序,使勤工助学活动能够真正帮助更多贫困生走出困境。学校可以与企业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并签订协议,防止企业压减应该给学生的酬金。学校可以建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并设立专职勤工助学部门和组织,为勤工助学的同学们宣传法律知识,帮助勤工助学的学生提高认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学校应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解困。勤工助学是帮助学生减轻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学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更应该延伸到其心理,涉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的“解困”问题。对待勤工助学的学生,一些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为此我们应该全方位掌握贫困生的内心情况,主动关注贫困生,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去温暖他们,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除此之外,心理解困的对象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勤工助学的学生,因为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会歧视家庭贫困的学生,使得一些贫困生觉得经济困难是一件没有面子、伤自尊的事,长期有这种想法的贫困生身心不能够得到正常发展,可能会产生仇富心理,甚至会产生对一些歧视他们的学生进行报复和攻击的极端行为。因此,要想保证勤工助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定期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对勤工助学有一个正确理解,而不是用有色眼光看待,这应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加大国家、社会对勤工助学的支持
首先,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一方面,国家可以将一部分扶贫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基金,促进勤工助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将学校用作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的部分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基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改为主动获得收入,使学生主动投入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和各大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促进该企业发展的有关项目,获取企业提供的勤工助学经费,帮助学生在获得助学金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其次,从国家和政府方面考虑,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约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共同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学习西方的勤工助学方式,倡导各个大企业对勤工俭学的大力支持,让其扩大招收实习生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劳动管理制度,以防不法单位压榨学生的工资。除此之外,国家应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注释:
①贷、奖、补、助、减、勤: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奖,指奖学金;补,指补助金;减,指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全部或者部分减免学费;勤,指学校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参考文献:
[1]邓基泽,姜峰,邓颖华.论勤工助学教育功能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2]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究,2007(6).
作者简介:郭婉茹,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方鸿志,渤海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13BKS08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思考”(JG15DB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