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西部、新书写与行者文化——读徐兆寿《西行悟道》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热度: 19534
杨天豪

一、新西部:一种倔强的文化立场

徐兆寿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发表《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麦穗之歌》开始,他的笔铧就深深耕耘于西部的土壤,后来由诗歌转向小说创作,初期是以《非常日记》系列的“校园小说”闻名西部的,他的校园小说主要以西部校园为背景,精神内核依然是对西部空间的思考,诸如《非常日记》《非常情爱》《生于1980》《幻爱》等。后期虽然在题材和形式上有很多创新,但对西部的关注和思考是不变的主题,这种宗教般的炽热情感和精神依恋孕育了《荒原问道》。《荒原问道》中的好问先生夏木经历了西部—东部—西部的人生轮转,最后消隐在丝绸之路古道上一心问道;这种生命的复沓徘徊何其像艾略特的“荒原—现实—荒原”模式。再看2017年出版的《鸠摩罗什》,按理说,宗教精神是不分地域国界的,但传记体小说《鸠摩罗什》中鸠摩罗什主要的活动场域还是在西部,从全文来看,写得最精彩传神的部分还是西域和凉州。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渐趋全球化,徐兆寿的西部思考的精神肌理不但没减弱,反而更加强化。抛开他发表在期刊的零散文章,就从专著来说,其西部印痕也非常明显。《文学的扎撒》是一部学术文章合集,其大量的评论性文章和序跋都是关于西部的,书名也源自西部诗人胡杨的诗集《绿洲扎撒》。从2017年开始,徐兆寿推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丛书”,包括《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丝绸之路上的诗人》《往事如风——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王国》《丝绸之路上的移民》等。他的《奔腾的河流》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研究》是有关西部丝绸之路的影视著作。另外,如2018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问道知源》、2020年出版的《话说五凉》都是对西部文化的研究。2021年的《西行悟道》影响巨大,一度入围“阅文·探照灯书评人非虚构原创好书榜”“当当文集飙升榜第一名”。《西行悟道》能够短时期在当下文坛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至少有三个因素存在:一是更多文化人的目光开始转向西部;二是接地气的作品越来越为读者欢迎;三是文本本身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几十年来,徐兆寿一直关注西部,思考西部。从《荒原问道》和《西行悟道》等作品中,我们能读出他对西部充溢的敬畏之心,这有对传统文化的虔诚和敬畏,也有对西部文化的探究和追问,而更多是外界对西部误读的急切澄清与辩诬。

  正如《西行悟道》所写,西部的苍凉广袤和浩瀚神性成就了西部的神秘文化和原生态文明,这种静谧淡定的灵魂本性和嘈杂的现代工业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西部远古沉静的史前文明相互印证。这是一种民间底蕴的哲学存在,是发达的西方文明所无法理解和深入的,这也是最吸引作者投其一生研究和思考的哲学命题。

二、新书写:“新的文化大散文”模式

用张清华教授的话来说,徐兆寿的散文是“新的文化大散文”。徐兆寿是一位博学的人文学科学者,充满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心,情怀博大真挚,又是文笔绝佳的诗人和作家。那么他的“新学者散文”有何特点?

  对传统文化的精神溯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关注和文化的全球视野,是“新学者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徐兆寿散文中的文化是为了还原真实的西部文明史,这类文化承载着西部的博大、亘古和辉煌。它向世界传递着古老中国的文明信号,它是和发达的现代消费文化相向而行的古老东方智慧。《西行悟道》自动担负了廓清西部文化脉络的使命。80年代,一股“寻根热”弥漫文坛,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等作品引起广泛影响。陈忠实的《白鹿原》、汪曾祺的《受戒》、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阿城的《棋王》等小说也以文化寻根形式蜚声文坛。此类寻根小说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和后面兴起的文化散文遥相呼应,珠联璧合。作为学者散文的《西行悟道》重在发掘,尤其对西部文化的发掘,而不在表现,这是不同于寻根文学和90年代文化散文的。而这种发掘正是基于作者对西部文化的赤子之爱,他用西部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征服外界对中国西部文明的轻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对中国文化烂熟于心,还有世界性眼光,有对全人类文明的虔诚和敬畏,这和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文中有对古欧亚大陆桥演变的新解,有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中华文明关系的考证,并由此引出古老中国彩陶和美索不达米亚彩陶孰前孰后的推测,由寻找“天马”引出司马迁、汉武帝、草原相争、三皇五帝、民族和亲、张骞西行、卫青李广等人物或历史片段,由丝绸之路引出佛教起源、老子传说、《易经》成书、孔子问道、伏羲女娲、河图洛书、三危山佛光、莫高窟藏书、王圆箓功过、斯坦因盗宝等历史传说。古老中国的阴阳五行、八卦医学,他信手拈来,无不精通,这种深厚文化积淀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文中传统文化还总是伴着浩瀚历史知识出现。《西行悟道》涉及的历史是为了阐释问题和为古老中国正名,文化和历史都是考证的对象。徐兆寿采取的是新历史主义演绎方式,历史知识在他笔下有鲜活的生命,历史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他让历史有活力,让文化有趣味。新历史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盛行,源于把历史放在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大环境中全面解读,这是对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一种理论反拨,发起人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等人主张历史应该是具有政治文化背景的“文化诗学”,而这也是《西行悟道》的历史思路,即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三、行者文化:行走中的历史和现实定位

《西行悟道》顾名思义,就是西部行走,重点是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在徐兆寿这位“行者”脚下,有比较清晰的两条路线图,第一条循着古老中国文明线(文化线)走,包括今天推测《山海经》所载昆仑山所在地新疆,人文始祖伏羲发源地天水,大地湾文化所在地秦安,马家窑文化所在地临洮,等等,古老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吸引着他,是伟大的文明灵魂在向他招手。这对一个文化信徒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他背起背包,目光炯炯,烈风中吹起的头发根根直竖,一个古老中国的文化地图已经在脑中形成。这条路线的关键词应该是“旷古,博大”。悠久的历史传说、神话和出土文献相互印证,奠定了西部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不变事实。西部的荒凉和落后并未遮蔽人类对历史文明的认知。“那一次我参观了临洮的马家窑彩陶,这里曾经在距今五千八百年至四千一百年间产生过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在大地湾遗址上,我抬头便看到一条早于丝绸之路的古大道。那是先民们在古欧亚大陆上行走的古道。”如此众多的华夏文明令作者心花怒放,这是对中华文明的惊叹,这是对西部文化的骄傲,他感动于摸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