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热度: 19638
徐 威

  文学场域中“××代”与“××后”的流行,实质上是从代际视野出发对文学现场观察、批评和研究的一种路径。近30年来,代际批评迅速发展,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争议。

一、“代”与“代际”:从生物学、社会学到文学批评

这种代际冲突显现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政治上,各种不同政见相互碰撞,各类社会变革接连而至;在教育上,科举制度废除,传统秩序分崩离析;在文化与思想上,争斗日益剧烈,西方现代思潮影响深重,引发众多中西之争,青年一代发起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青年一代相继发起“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凡此种种都显现出社会变革时期代际的隔阂与冲突。社会性因素而非生物性因素成为代际划分与代际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今日,代际传承、代际传递、代际差异、代际隔阂、代际冲突、代际公平、代际伦理、代际流动、代际正义、代际心理、代际批评等都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代”与“代际”也从生物学领域走向了更为开阔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之后,代际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与新颖视角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为文学研究和批评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

  以上争鸣仅仅是开始,自2004年以来,代际理论不断从“80后”延伸到“70后”“60后”“90后”等其他代际的文学创作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就如同对“80后”命名有效性与合理性的论争一样,代际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与研究路径,同样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时至今日,代际批评的“有效”与“有限”,仍然是一个未能完全阐释清楚的问题。

二、争鸣:代际批评的“有效”与“有限”

代际批评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代际如何划分?代际划分的标准是否合理、有效、科学?这些问题直接涉及代际批评对象的确立与研究领域边界的确认。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理论观点,划分一代人主要依据的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差异,即社会学特征,而不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之分。

  然而,在21世纪以来的代际批评中,代际的划分大多却是以精确的出生年龄为标准,以10年为一代,如出生于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的为“80后”,出生于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的为“90后”。事实上,1989年12月出生与1990年1月出生的两个不同代际作家,其所处社会环境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亦无显著的变化。按照严格的、硬性的出生年月为标准,将他们划入到“80后”“90后”两个不同的代际之中,多少显得过于简单与粗暴。相比较而言,生于1980年与生于1989年和生于1990年与生于1999年同一代际中二者之间的差异更为巨大。

  代际批评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不同代际是否存在根本差别?代际批评的难度之一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研究,不是简单地对某个作品进行文本修辞、文本主题等内部分析,而是综合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探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精神共性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不同代际创作之间的“继承”“抗争”与“突破”。这就要求代际批评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相关知识,还必须能够全面把握不同代际社会文化的异同,分析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生态、技术革新等对于一代人的意义。而事实上,代与代之间的延伸与发展并不是一个断裂式的、阶梯式的、带有明显特征的,而是延绵不绝的、渐变式的、缓慢而内敛的变化过程。如何在这“静水”之中挖掘出深藏的“潜流”与“波动”,成为代际批评的一大困境。更关键的问题是,代与代之间,除去年龄差异,是否真正存在本质上的或具有颠覆性的差别?倘若将视野放大——再过一百年、两百年,无论今日的“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00后”,其实都可以称之为“同代人”。既然如此,今时今日的代际划分与代际批评的意义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这也成为学界对代际批评的质疑之一。

  综上所述,代际理论和文学批评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后,既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的喜爱;但也因为“代际划分的模糊与不确定”“代际差异的显著与否”“共性研究与个性发现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而饱受质疑。赞赏也好,批评也罢,无法否认的是,在这漫长的争鸣中,代际批评作为一种方法,正一步步茁壮成长,成为21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代际批评:作为一种方法

21世纪以来,代际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方法与路径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尽管代际批评有着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它同样有它的优势:作为一种方法,代际批评敏锐地抓住了社会、时代与创作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从宏观上对创作群体嬗变进行观察,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提供另类路径,从而使研究者发现那些尚未被发现的“风景”。因而,我们不能够因为它的“有限”,而彻底地忽略它的“有效”;同样也不能因为它的不完美,而完全地否定了它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代际批评对青年一代作家的成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尽管雷达一再强调代际批评会加重作家的“溺爱需求”与“自恋情结”,但是就近20年的文学发展来看,代际批评作为一种推动力,在青年一代作家出场和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80后”为例,2004年前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对于“80后”写作现象的关注,使得“80后”作家从最初的“各自为战”进入到了“群体关注”之中;“80后”的代际文化、创作风格、市场化倾向、亚文化特征、类型化写作、新媒介生产等诸多问题都得到了进一步梳理;从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到王威廉、孙频、双雪涛、甫跃辉、林森、刘汀等人的文学创作备受关注;不少期刊开辟“80后”作家作品及研究专栏,使得众多“80后”作家走向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前台。再以“90后”作家为例,2016年前后至今,《人民文学》《诗刊》《作品》《收获》《中华文学选刊》等众多传统文学刊物集中发力,力推“90后”文学新人,并不断邀请评论力量加入其中,在短短数年之间,数百位“90后”青年作家以群体姿态进入当代文学场域,其中数十位“90后”佼佼者已频频斩获各类奖项,作品进入各类权威选本,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一代。

结 语

近几十年间,代际批评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受到了诸多质疑,但终究还是在不断茁壮成长。代际批评不是单纯的文学内部机理与机制的批评和研究,而是融合了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文化的一种新型路径,对于文学现场的把握与文学代际特征的宏观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代际批评的“有效”不意味着它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样,代际批评也有其“有限”的一面,但我们不能草率地将其彻底否定。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代际批评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对当代文学进行观察和解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