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总目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热度: 17930
(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寻找张展》评论小辑

  欲望羽翼遮蔽下的成长寻踪(孙惠芬《寻找张展》

  的多棱面透视)

  韩传喜(1·122)

  成长的寻找(读孙惠芬的《寻找张展》)

  韩文淑(1·128)

  孙惠芬的冒险出走,以及张展的两位援军

  聂 梦(1·133)2017金砖国家文学论坛专辑

  在金砖国家文学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莫 言(2·4)

  在金砖国家文学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韩少功(2·6)

  你的时代,我的故事

  苏 童(2·7)

  没有作品的作者

  格 非(2·9)

  拥抱我们自己的经验世界

  阿 来(2·10)

  鲜花与土壤

  〔俄〕尤·米·波利亚科夫 淼 华 译(2·13)

  自然,人,文学:竞争、疏远还是和谐?

  〔俄〕伊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巴尔梅托娃

  张 曦 译(2·14)

  关于新与旧

  〔巴西〕玛利亚·露西娅·威尔第

  胡续冬 译(2·17)

  重塑经验、想象和时代

  〔印度〕美瑞杜拉·嘉戈 姜 肖 译(2·19)

  廓清过往,存念真实

  〔南非〕尼克·穆隆戈 康文琦 译(2·20)《唇典》评论小辑

  寻找在现代性中丢失的敬畏和珍惜 (评刘庆

  的《唇典》)

  贺绍俊(3·90)

  重新想象人的生命世界(我读《唇典》)

  谢有顺(3·94)

  在粗粝和苍茫的历史中邀约灵魂(关于刘庆

  的长篇小说《唇典》)

  周景雷 郑慧文(3·99)

  红柯评论小辑

  论红柯“结构即主题”的创作观(以长篇小说

  《太阳深处的火焰》为例)

  廖高会(3·105)

  “肯定性的否定”:红柯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反思

  高春民(3·113)

  突破的野心与叙事的沉沦(评小说《太阳深

  处的火焰》)

  于京一(3·119)《山本》评论小辑

  秦岭传奇与历史的幽灵化(评贾平凹的长篇

  小说《山本》)

  孟繁华(4·78)

  历史叙事与写意山水(《山本》论之一)

  吴义勤 王金胜(4·82)

  山之本相,史之天窗(论《山本》)

  张晓琴(4·96)

  声音在崖上撞响才回荡于峡谷(关于长篇小

  说《山本》的对话)

  贾平凹 王雪瑛(4·103)《鸠摩罗什》评论小辑

  以小说的方式布道弘法(谈谈徐兆寿长篇小说

  《鸠摩罗什》)

  贺绍俊(4·108)

  从西部本位的角度看(散谈徐兆寿《鸠摩罗什》)

  张清华(4·113)

  历史原型的新时代书写(论跨文体小说《鸠

  摩罗什》)

  阎 岩(4·118)

  汪曾祺研究小辑

  与“恶食者”游(汪曾祺小说怎样写“吃”)

  郜元宝(5·74)

  汪曾祺的水灾叙事与士绅传统

  杨 早(5·85)

  鲁敏评论小辑

  最大的变革和最小的反应(由鲁敏《奔月》兼

  及其他)

  杨庆祥(6·77)

  大地上的逃逸者(读鲁敏的长篇小说《奔月》)

  李 丹(6·83)

  舍身迎向不知所踪的旅程(对鲁敏中短篇创作

  脉络的一种理解)

  金 理(6·88)

  当代文学观察

  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流变

  丁 帆 李兴阳(1·4)

  当前短篇小说创作文化价值趋向及其问题

  牛学智(1·12)

  “寻根”:跨世纪的旅程

  张伯存(1·28)

  1960年代乡村叙述的“再历史化”及其

  限度〔以《“老坚决”外传》系列为中心

  (1956-1979) 〕

  王再兴(1·35)

  朦胧诗“起点论”考察兼谈其经典化问题

  万 水 包 妍(1·43)

  1980年代文学评奖热探析兼对1980年代文学

  评奖格局的思考

  马 炜(3·4)

  近期几部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以《安慰书》《王城如海》《独药师》《朝霞》

  为例)

  刘阳扬(3·15)

  当代文学的“网纸”互联(论《繁花》的版本新变

  与修改启示)

  罗先海(3·23)

  当代文学批评史方法论刍议

  姜家生 方 岩(3·33)

  从英雄想象到日常叙事再到审美场景(中国当

  代文学叙事的审美之维)

  王晓岗 田明缘(3·44)

  鲍勃·迪伦的“诺奖争议”及其诗歌解读

  王桂平(3·49)

  媒介融合时代作家与读者关系重构

  师 岚 韩传喜(3·55)

  现今中国文学的态势

  贾平凹(4·43)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试论“中国

  现代文学3”)

  张未民(4·45)

  汪曾祺接受史的另一面(以“宜读不宜演”

  为中心)

  徐阿兵(4·54)

  西南文学的地域身份辨识

  农为平(4·64)

  “纪实与虚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走向” 学术

  研讨会综述

  谢 刚(4·73)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续)(试论

  “中国现代文学3”)

  张未民(5·4)

  散文风云40年(从招魂、乞灵到述史、纪实的

  一段话语史)

  李林荣(5·14)

  《黄金时代》《废都》与90年代

  房 伟(5·21)

  论新媒体时代诗歌的“优伶化”现象

  罗小凤(5·31)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状况考察吴秀明(基于数据

  的统计与分析)

  史婷婷(6·4)

  反现代性、阶级分析与“后人类”(当下性别写

  作研究的理论检讨)

  王 侃(6·18)

  当代乌托邦小说的叙事困境(以长篇小说《山

  河入梦》《人境》《巫师简史》为例)

  卓 今(6·24)

  祛魅与复魅之间(新移民文学视域中的“南京

  大屠杀”叙事)

  李 良(6·33)“寻找当代文学经典”专栏

  主持人的话

  王 尧 韩春燕(2·23)

  余华与古典传统

  杨 辉(2·24)

  死亡的三重寓言:余华小说中的生存真理、文化反思

  与历史真实

  于展绥 著 潘 莉 译(2·36)

  作家词典·余华

  王布新(2·49)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2·52)

  主持人的话

  王 尧 韩春燕(4·24)

  无家可归者与一种文学装置:苏童论

  项 静(4·25)

  平衡的探索与经典的可能(论新世纪的苏童

  长篇小说创作)

  臧 晴(4·31)

  作家词典·苏童

  臧 晴(4·40)

  主持人的话

  王 尧 韩春燕(6·41)

  历史叙述与传奇笔法(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郭冰茹(6·42)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成—动物”研究

  刘阳扬(6·49)

  当代文学批评家研究

  江南才俊的真功夫(郜元宝和他的文学批评)

  孟繁华(2·62)

  郜元宝:在鲁迅的“内篇”与“外篇”之间

  孙 郁(2·67)

  人固有心曲(读郜元宝“三议”)

  张 炜(2·75)

  “清洁的心与正直的灵”(郜元宝批评谈片)

  汪 政(2·78)

  我怎么做起批评来

  郜元宝(2·86)

  做一个诚恳真实的批评家(王彬彬和他的

  文学批评)

  孟繁华(4·4)

  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关于王彬彬

  的文学批评)

  郜元宝(4·8)

  肖像与风景:散记王彬彬教授

  鲁 敏(4·16)

  欣赏文学就是欣赏语言

  王彬彬(4·21)

  丁帆: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孟繁华(6·57)

  作为学者和思想者的丁帆

  王 尧(6·61)

  味之于民间,心之于自然(读丁帆的随笔集《天

  下美食》与《人间风景》)

  何家欢(6·68)

  重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丛书》

  序言)

  丁 帆(6·72)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主持人的话

  吴 俊 韩春燕(2·93)

  主体与本体:文学“向内转”的双重维度(兼谈新时

  期主体论与形式文论的关系)

  段晓琳(2·95)

  重述“十七年”文学的制度框架与批评视角

  肖 进(2·106)

  论1980年代以来文学启蒙的意义

  管兴平(2·115)

  主持人的话

  吴 俊 韩春燕(3·59)

  生存还是毁灭,这不是个问题 (关于“十七年”

  中的三次“悲剧”讨论)

  唐 蕾(3·61)

  批评观念的嬗变:张贤亮小说批评之争

  马占俊(3·73)

  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平凡的世界》

  王仁宝(3·81)

  主持人的话

  吴 俊 韩春燕(5·39)

  怎样研究新时期文学

  程光炜(5·40)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龚自强(5·51)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叙述的兼容性问题

  (以严歌苓、张翎、陈河研究为例)

  刘 艳(5·59)

  我所接触的1950—1970年代文学研究

  张 均(5·68)

  作家作品评论

  铁凝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简论

  王彬彬(1·50)

  同情与反讽(论陈忠实晚期阶段的小说写作)

  李建军(1·54)

  佛陀的归来:史铁生的文学与“宗教”

  陈 朗(1·67)

  《南方的秘密》的“立”与“破”(论刘诗伟《南方

  的秘密》)

  刘 艳(1·79)

  时代惶惑者的“失败”反抗(评李修文新作《山

  河袈裟》)

  刘川鄂 钱 刚(1·90)

  极端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高翊峰与一种当

  下文学取向)

  刘大先(1·97)

  潜伏于无界(李骏虎小说论)

  金春平(1·105)

  文字的边界(评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

  吴 言(1·115)

  我读《妻妾成群》(在苏童与《包法利夫人》译者

  对话中品味小说)

  程光炜(2·123)

  感性批评的魅力与转型的时代(王干文学批

  评论略)

  陈晓明(2·133)

  单位人、经济人、边缘人与文化共同体(李铁

  小说论)

  杨丹丹(2·139)

  中国形象“三重奏”:文化差异·人性创伤·民

  族志(美裔华籍作家袁劲梅《疯狂的榛子》解读)

  沈杏培(2·148)

  思想演变与文体的拓展(韩少功创作轨迹追寻)

  陈 鹭(2·158)

  从“肉”到“灵” 从“他”到“我”(评雪漠近年来

  的小说及创作转型)

  贺仲明(3·128)

  “礼失求诸野”:从民间文学中吸纳母语文学的

  资源(汪曾祺和母语写作之三)

  杨经建 王 蕾(3·134)

  “歪曲”的文学:余华的随笔看法与小说可能

  刘江凯(3·142)

  文学进入的是人的心灵世界(评杨映川长篇

  小说《圣堂之约》)

  黄伟林(3·149)

  文明辙迹碾压过的(陈昌平小说世界管窥)

  刘恩波(3·154)

  姊妹星团:知识女性的情谊与交际网络浅探(以

  齐邦媛为例的考察)

  杨君宁(3·160)

  倾心营造小说的形而上世界(毕飞宇的小说理

  论与创作)

  段崇轩(4·125)

  史诗时代的史诗书写(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思

  想价值与美学品格)

  沈文慧(4·134)

  美学的自觉与“陌上中国”的建构(付秀莹小说

  论)

  曹 霞(4·141)

  黄金年代的非主流改革小说(《古船》与《平凡

  的世界》对比研究及对底层写作的启示)

  张晓东(4·150)

  故事与现实的沉潜,幽默与戏剧化的抬升(马秋

  芬小说论)

  刘诗宇(4·159)

  刘玉栋小说伦理叙事特征研究

  韩存远(4·166)

  爱的分析(读冯良的《西南边》)

  岳 雯(5·94)

  人性与天命(钟求是的江南小镇心像)

  陈力君(5·104)

  在江湖与山林之间(论陈应松的地域叙事)

  刘保昌(5·112)

  湘西意象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诠释(彭学明散

  文论)

  张建安(5·119)

  论林那北小说情爱伦理之新构

  王怀昭(5·125)

  石一枫小说中“理想人物”的社会生成与文学

  再现(以《借命而生》为例)

  胡 哲(5·131)

  万物之思:行在云端的心念(鲍尔吉·原野散文

  创作论)

  韩文淑(6·95)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乡村想象(论《皖北大地》

  兼及乡土小说的新可能性)

  彭正生 方维保(6·102)

  生命尽头的怕与爱(论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张维阳(6·109)

  一篇《锦瑟》解人难:《风声》的游牧诗学、重复

  叙事和物之抒情

  余夏云(6·113)

  如何历史,怎样现实(叶兆言历史题材小说读札)

  黄 玲(6·120)

  民族记忆的另类建构(以长篇小说《南京不哭》

  的大屠杀叙事为中心)

  王冬梅(6·126)

  从《牛鬼蛇神》到《唐·宫》:马原标签时代的终结

  杜婧一 程 革(6·132)

  双重基因的审美取向:“纯文学”写作背后的大

  众审美文化症候(以冯唐《北京三部曲》为例)

  包恩齐(6·138)

  强悍与卑琐的悖论(浅析孙有元形象的生命悲

  剧指向)

  李昫男(6·144)

  当代诗歌论坛

  一个诗人的天演论(“食书蛮”诗品:赵丽宏诗集

  《疼痛》)

  戴 舫(1·139)

  “我和革命越走越远”(读梁晓明)

  霍俊明(1·149)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学整体观(以现代汉诗

  研究为中心)

  苏文健(1·158)

  方向与高度(论吉狄马加的诗歌)

  罗振亚(2·168)

  跨界诗歌:逾越后存在的问题(兼谈消费语境下

  诗歌的姿态)

  邱志武(2·181)

  苍凉的相遇,或抵近神与自然的两种方式(关于

  梅尔诗集《十二背后》的读札)

  张清华(3·167)

  地域景观:穿透生活的一个视角(评冯娜的诗)

  孙晓娅(3·175)

  亚楠的选择与新世纪散文诗的突围

  罗振亚 刘 慧(4·175)

  新世纪诗歌中的乡村伦理与诗学伦理(以剑男

  的诗歌写作为例)

  魏天无(4·182)

  想象的结构:论吉狄马加的诗

  李 骞(5·137)

  两栖性、双声话语与个人化诗歌体式的生成(论

  北岛1970年代的诗歌)

  王士强(5·145)

  论北岛诗歌自省主题

  杜 梁(5·152)

  诗歌报纸在1986年

  贺嘉钰(6·148)

  石灰窑:生命的淬炼场与栖息地(唐朝晖及其

  《一个人的工厂》)

  聂 茂(6·158)

  国际文学视野

  论哈金的“极简”艺术

  罗玉华(1·165)

  携想象以超四海(《三体》的海外传播之鉴)

  付筱娜(1·174)

  葛浩文的目的论与文化翻译策略

  王汝蕙 张福贵(2·189)

  近十年来中国当代作家在俄罗斯的传播

  郑英魁(2·200)

  日本主流媒体关于鲁迅的报道与传播(以世界

  发行量首位的报纸为中心)

  林敏洁(5·159)

  贾平凹《废都》英译出版及其他

  闫怡恂(5·167)

  论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可能与未来(以贾平凹

  《高兴》的英译本为例)

  季 进 王晓伟(6·165)

  “神秘”极地的本土性与世界性(迟子建小说的

  海外传播与接受)

  褚云侠(6·174)

  《十二国记》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与文学价值探析

  顾 宁 袁绣柏(6·187)

  经验的光晕与小说的指纹(论陈河小说创作)

  梁 豪(6·196)

  写作的异乡人:以张翎为代表的海外华文作家

  的书写姿态

  万 芳(6·203)

  聚焦新锐力量

  主持人的话

  韩春燕(1·180)

  我选择相信南京街头哭泣的少女或量子物理

  (黄孝阳论)

  李 振(1·181)

  问题意识、历史意识与形式意识(徐则臣论)

  江 飞(1·187)

  主持人的话

  韩春燕(3·184)

  从青春自伤到历史自救(谈李晁小说,兼及

  “80后”作家青年想象的蜕变)

  陈培浩(3·185)

  “只有通过苦难才可能真正去爱”?(论孙频

  的小说)

  张 涛(3·195)

  现代婚姻的危机与德性(论文珍小说的婚恋伦理)

  唐诗人(3·200)

  主持人的话

  韩春燕(5·177)

  “新世情小说”的艺术探寻(乔叶与传统)

  李遇春(5·178)

  生为女人(盛可以小说论)

  李 振(5·187)

  黄咏梅:都市生活的漫游者与勘探者

  欧阳光明(5·194)

  访

  谈

  虚构源于作家特异的心灵

  张 炜 王雪瑛(1·196)

  吴义勤:关于文学评论,有许多说法其实都是伪

  命题

  舒晋瑜(4·196)

  通向人类性的写作(对话毕飞宇)

  王达敏 毕飞宇(5·202)

  文学史料

  开启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性的大师(王瑶先生致

  《社会科学战线》田敬宝先生六封信札)

  焦 宝(4·191)

  《当代作家评论》2017 年总目录

  (1·202)

  《当代作家评论》2017 年优秀论文奖获奖作者

  与篇目

  (1·11)

  英文要目

  Lily译校

  封面人物

  李建军(第1期)

  〔俄〕伊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巴尔梅托娃(第2期)

  红柯(第3期)

  罗振亚(第4期)

  林那北(第5期)

  季 进(第6期)

  封三人物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第1期)

  〔荷兰〕林 恪(第2期)

  〔法〕 何碧玉 〔法〕安必诺(第3期)

  〔加拿大〕梁丽芳(第4期)

  〔澳〕张钊贻(第5期)

  〔美〕孙康宜(第6期)

  封底人物

  郭 艳(第1期)

  邵燕君(第2期)

  王晴飞(第3期)

  杨 早(第4期)

  方 岩(第5期)

  李 振(第6期)《作家》目录《鸭绿江》目录

  主编

  宗仁发2019年第1期

  作家走廊

  吉狄马加《火焰与词语》美国版序

  〔美〕弗兰克·斯图尔特

  吉狄马加与中国诗歌——《雪豹》序

  〔西班牙〕碧拉尔·贡萨莱斯·埃斯帕尼亚

  在北京寻找终点——徐则臣《跑步穿过

  中关村》西语版书评

  〔智利〕拉蒙·迪亚斯·埃特罗维奇

  双雪涛小辑

  预感

  双雪涛

  剧场

  双雪涛

  魔鬼的恐惧亦是我们的恐惧

  李 振

  金短篇

  绝技

  残 雪

  岁枯荣

  朱 辉

  奇遇

  孔亚雷

  中篇

  无调性英雄传说

  徐小斌

  长篇

  晚年样式集

  〔日〕大江健三郎

  作家影记

  孙频影记

  塞纳河畔

  洋眼看神州

  卢 岚

  长白山笔记

  山林笔记(2011年9月-10月)

  胡冬林

  野人女真胡冬林

  东 珠

  诗人空间

  【育邦小辑】

  七月

  育 邦

  育邦创作年表

  【精神肖像】

  时间、经验与人的象征

  马永波

  精神肖像:青铜墓地和钟形罩

  霍俊明

  记忆·故事

  想念大山

  尧山壁

  碛口归来

  素 素

  《作家》杂志邮发代号12-1,国外代号M751,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20.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邮购汇款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255号《作家》杂志社,邮编:130021,免收邮资。联系电话:0431-85691416,网址:www.writermagazine.cn,电子邮箱:ccwriter@263.net。

  主编

  陈昌平2019年第1期

  小说

  小镇球王【中篇】

  卫 鸦

  阿朱阿余是专业的【短篇】

  季栋梁

  挂号信【短篇】

  刘 浪

  老根的雕像【短篇】

  辛 易

  散文

  文学之岛

  素 素

  落幕的铁线莲

  王 开

  秋雨

  戚佳佳

  诗歌

  怀念一个人【组诗】

  潘洗尘

  明月及其他【组诗】

  胡 弦

  无名河【组诗】

  季士君

  菊发落【组诗】

  冯 博

  读·闻·观

  读克里玛,打开文学世界的另一扇窗

  宋舒白

  钩沉

  文运蹇滞惹梦思

  彭定安

  理论

  东方地理时空中的中国散文美学

  冯 庆

  国外新作速览

  猜骨戏

  【波兰】查尔斯·安布罗西奥

  王佳琳 史国强译

  《鸭绿江》杂志邮发代号8-7,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15.00元。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本社直接订阅(免邮资),订阅电话:024-88501310,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街53号《鸭绿江》编辑部,邮编:1100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