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作家评论》二○一三年总目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热度: 13521
莫言专号

  讲故事的人(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讲演)莫 言(1·4)

  Nobelf?rel?sning:Historieber?ttare Mo Yan ?Vers?ttning fr?n kinesiska:Anna Gustafsson Chen (1·11)

  再说“黄土地上的奇迹” 刘再复(1·20)

  莫言的鲸鱼状态 刘再复(1·25)

  莫言:一个时代的文学突围 孙 郁(1·27)

  “在地性”与越界 陈晓明(1·35)

  民间的传奇 栾梅健(1·54)

  魔幻与现实的寓言 南 帆(1·66)

  从短篇看莫言 张新颖(1·70)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史国强(1·76)

  《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莫言林建法 李桂玲(1·81)

  《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莫言评论文章目录索引李桂玲(1·87)

  贾平凹专号

  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 陈晓明(3·10)

  评贾平凹的《带灯》及其他 陈众议(3·22)

  《带灯》的闲笔 孙 郁(3·31)

  “贴地”与“飞翔” 吴义勤(3·37)

  论《带灯》的文学创新与贡献 栾梅健(3·41)

  我们的时代,我们同时代的人 何 平(3·48)

  带灯的光芒 张学昕(3·58)

  以“中国之心”诠释当代中国经验 张博实(3·70)

  《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贾平凹林建法 李桂玲(3·82)

  《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贾平凹评论文章目录索引李桂玲(3·100)

  阎连科专号

  没有尊严的生活和庄严的写作(在台湾东海大学的讲演) 阎连科(5·4)

  写作的叛徒(《四书》后记) 阎连科(5·9)

  第七届花踪文学奖得主阎连科的授奖词陈思和(5·11)

  阎连科的“神实主义” 孙 郁(5·13)

  “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 陈晓明(5·22)

  《受活》:当代中国政治寓言小说的杰作陶东风(5·31)

  撞墙的艺术(论阎连科的文学观) 栾梅健(5·46)

  “革命”之后:重读《受活》 黄 平(5·56)

  骨骼里树立着永恒的姿态(阎连科的短篇小说及其叙事伦理) 张学昕(5·65)

  论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兼及中篇小说的当下境遇何 平(5·76)

  胡安·鲁尔福“神性之作”的启悟(以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为例) 朱静宇(5·85)

  在崇拜与恐惧间依违(论阎连科乡土创作的文化心态) 张晓平(5·93)

  平民立场与哥特式“家园之塔”(阎连科小说片论)刘志权(5·98)

  从《受活》到《列宁之吻》(杜克大学卡洛斯·罗杰斯访谈录)卡洛斯·罗杰斯 曾 军 著 李 晨 译(5·107)

  《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阎连科 林 源(5·113)

  《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阎连科评论文章目录索引 李桂玲(5·128)

  中国文学论坛

  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纪要)陈思和 范小青 等(1·89)

  批评的视阈与深度(《二〇一二年中国文学批评》序) 林建法(1·105)

  回故乡之路(《二〇一二中国最佳诗歌》序)宗仁发(1·108)

  文学的魅力依旧在闪烁(《二〇一二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序) 王光东(1·112)

  中国的乡野闾巷依然在自我运行(《二〇一二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序) 敬文东(1·116)

  中国网络上的意识形态 许子东(1·119)

  新世纪文学的哀叹:回不去的“八十年代”张福贵(1·125)

  致林建法的信 贾平凹(2·4)

  由图5可知,1.2%双氧水间隔20 min投加与1.5%双氧水一次性投加的处理效果基本相同,说明在达到同样去除效果的前提下,间隔20 min投加药剂比一次性投加的药剂用量减少约20%。

  文学是否还是一盏明亮的灯? 刘剑梅(2·14)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王家新(2·129)

  到底有没有译者风格这回事? 杨慧仪(2·138)

  “海上怀旧”与全球上海 李 静(2·192)

  二○一二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中国现代文学馆(3·4)

  说不尽的莫言 刘再复(4·4)

  故事的极致与故事的消解 刘再复(4·11)

  论《传统与中国人》及《罪与文学》 胡传吉(4·13)

  《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文选序言 林建法(4·22)

  为“自然”招魂 张未民(4·196)

  劳马作品研讨会纪要 李敬泽 杨庆祥 等(5·180)

  文学评论的新收获 王秀涛(5·196)

  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获奖名单 (6·4)

  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6·5)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发现小说》与阎连科的小说创作) 王 尧(6·8)

  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学术研讨会纪要丁 帆 陈思和 陆建德 等(6·25)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张清华 张新颖 等(6·92)

  中国文学论坛·争鸣

  驳顾彬 刘再复(6·20)

  作家与作品

  《古炉》阅读札记 吴义勤(2·6)

  招魂、轮回与历史的开启(论《受活》的时间)梁 鸿(2·19)

  铁凝“文革”叙事的“恶魔性”分析 闫 红(2·28)

  如何写“病”,怎样归“罪”(范小青《赤脚医生万泉和》和莫言《蛙》合论) 沈杏培(2·34)

  莫言小说的自由思想 庄 森(2·42)

  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 严 慧(2·58)

  革命叙事与生活叙事 段建军(2·169)

  “后伤痕”书写的复杂性 龚自强(2·178)

  童年、阅读、苦难及其他 张国龙(2·188)

  当代文学中的创伤记忆(《沉默之门》的文本分析) 陈思和(4·86)

  思想者的精神漫游(读张炜的《你在高原》)文 娟(4·98)

  海风山骨的话语分析(关于《带灯》)谢有顺 樊 娟(6·65)

  乡土旷野上的行走(贾平凹《带灯》带来的思考)王光东 毕会雪(6·73)

  带灯的等待与等待中的中国(评贾平凹《带灯》)刘阳扬(6·78)

  《第七天》印象 胡书庆(6·115)

  以荒诞击穿荒诞(评余华新作《第七天》)周明全(6·120)

  她的上海和香港(读程乃珊散文集《你好,帕克》、《双城之恋》) 王鑫洁(6·152)

  诗人讲坛

  主持人的话 林建法 何言宏(1·129)

  宋琳代表作 宋 琳(1·130)

  内在的人(在渤海大学“诗人讲坛”上的讲演)宋 琳(1·136)

  聆听的眼 张桃洲(1·142)

  现代汉诗研究

  论吴思敬诗学思想的主体论特质吴 晓 王治国(2·163)

  “一株青草生长起来的大树”(骆一禾诗歌主题论) 胡书庆(4·125)

  语词的黑暗,抑或时代的铁(关于郑小琼的诗集《纯粹植物》) 张清华(4·135)

  现代诗在东亚(兼谈几位中国青年诗人的诗作)田 原(4·141)

  葛亮评论专辑

  光景里的声音是怎样流淌出来的 张学昕(1·153)

  有风自南:葛亮论 金 理(1·160)

  凉风有信月无边 葛 亮(1·172)

  黎紫书评论专辑

  异化的国族,错位的寓言 王德威(2·102)

  想象中的想象之书 黎紫书(2·105)

  为什么要写长篇小说? 董启章(2·108)

  劳马评论专辑

  民间节日诙谐形式的精神风格化 程光炜(3·103)

  小说、哲学与二人转 敬文东(3·109)

  在“喜感”与“小说性”之间 阎晶明(3·118)

  笑的美学与极简风格 季 进(3·120)

  劳马短篇小说的“个人的模式” 朱厚刚(3·125)

  “笑”的文学传统与轻叙事劳 马 梁 鸿(3·135)

  金理批评专辑

  知识分子人文传统与当代文学批评 金 理(4·24)

  郑小驴论 金 理(4·34)

  见证一个人的成长 张新颖(4·44)

  杨慧仪评论专辑

  《灵山》一九八二-一九九○:从现代主义到折中主义 杨慧仪 著 林 源 译(5·130)

  一九九○年代的小说与戏剧:漂泊中的写作杨慧仪 著 史国强 译(5·145)

  呼唤翻译的文学:贾平凹小说《带灯》的可译性杨慧仪(5·164)

  徐小斌评论专辑

  聆听者 孙 郁(6·130)

  史诗再现:徐小斌的寓言故事《羽蛇》凯·斯卡夫 宋宪琳 著 由 元 译(6·134)

  现实与虚构的双重出走:《羽蛇》与《敦煌遗梦》陈亭匀(6·143)

  刘中树研究专辑

  守正纳新 思理常青(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刘中树(6·180)

  文学研究与思考的精神维度(刘中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张学昕 张博实(6·193)

  精神信念与学术品格(刘中树文学史观的构成及其写作实践) 白 杨(6·202)

  辽宁文学评论

  京派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身份的生成孙 佳(1·183)

  特殊群体命运的艺术再现(评刘国强报告文学《日本遗孤》) 王 晖(1·190)

  奇妙宇宙创生的奥秘 季红真(2·149)

  不可探查的“关系”与“坏乡村”的秘密周景雷(2·156)

  《说莫言》:解码莫言文学世界 李桂玲(2·161)

  原始之野:生命空间的敞开(评宋晓杰诗集《忽然之间》) 孙晓娅 董延武(4·148)

  创伤记忆与读城伦理(素素《旅顺口往事》阅札)王 侃(4·156)

  上海文学批评

  空间·时代·主体·语言(论《东岸纪事》对“上海文学”的改写) 郜元宝(4·46)

  从“传奇”到“故事”(《繁花》与上海叙述)黄 平(4·54)

  爱以闲谈消永昼 何 平(4·63)

  市民主义的复活及其批判 周景雷(4·68)

  乡关何处(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城市移民”群落)葛 亮(4·73)

  雪泥不驻飞鸿影,留取铭心照胆肝(《鱼焦了斋诗稿初编》读后及其他) 王宏图(4·81)

  华语文学研究

  年度作家如是说(诗人也斯与香港文坛的世界性)张 联(1·180)

  岂容青史尽成灰:白先勇的历史叙事与时代悲情林幸谦(2·71)

  “自我”的面相(论郭枫的诗) 徐国源(2·82)

  “顶严肃的问题是怎么开自己的花”(郭枫诗歌读记) 何 平(2·86)

  朱天文的文学创作精神流变(以《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和《巫言》为中心)金 进(2·93)

  香港另类的奇迹(董启章的书写/行动和《学习年代》) 王德威(3·141)

  神的尸骸(论骆以军的伤害美学) 黄锦树(3·151)

  苏叶散文,无法命名的生命清唱 丁晓原(3·161)

  有行有思,境界乃大(“陈思和与世界华文文学”之访谈录) 陈思和 颜 敏(4·91)

  当代外国文学

  “纯真博物馆”中的镜像世界 徐 冰(1·194)

  诗歌的危机与世界性诗学(美国诗歌二〇〇〇-二

  〇〇九·上)〔美〕迈克尔·戴维森 著 林 源 译(2·113)

  抒情性与作为项目的诗歌(美国诗歌二〇〇〇-二〇〇九·下)〔美〕迈克尔·戴维森 著 史国强 译(2·122)

  讲述“他者”,讲给“他者”(辻井乔《桃幻记》论)王新新(4·107)

  尤金尼德斯《中性》中的叙事、性别与身份邓 楚(4·114)

  “美国文学的新声音”(论杰斯敏·沃德的小镇情结) 马亚莉(4·121)

  网络时代的“成人礼”(论韩国作家金英夏的长篇小说《猜谜秀》) 崔昌竻 何 宇(5·170)

  猪头哪儿去了?(《纽约客》华语小说译介中的葛浩文) 叶 子(5·175)

  文学谈话录

  译与讹 〔美〕依兰·斯塔文斯 小 海 著周春霞 译(2·140)

  文学史写作与研究

  文学和文学史的制度研究 丁 帆(3·168)

  汪曾祺改编《沙家浜》的背后 刘阳扬(3·169)

  《文艺报》批判萧也牧事件探析 童 欣(3·179)

  回看《河殇》事件 王铎羲(3·189)

  从《文艺报》看“双百方针”的转向 谢 波(3·197)

  一九五〇年代“不合时宜”文论观的再认识刘锋杰 周景耀(4·161)

  “文革”短篇小说的三种写作模式 段崇轩(4·173)

  现实向左,理想向右(“两面派周扬”的正面、反面及侧面) 邢晓飞(4·185)

  阎连科:《年月日》、《坚硬如水》丁 帆 傅元峰(6·17)

  贾平凹:《废都》等 丁 帆 傅元峰(6·89)

  余华的暴力叙事 丁 帆 傅元峰(6·126)

  端木蕻良和莫言小说中的“乡土”精神孔海立 著 范晓郁 译(6·155)

  学术研究如何获得“社会良知”的直接发言权(《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读记)何 平(6·162)

  “精神中国”的生成:论述后“文革”时期文学的新概念 吴耀宗(6·169)

  新作网页

  文论下载 徐怀中 贾平凹(2·201)

  文论下载陈众议 王德威 孙 郁 储福金(3·203)

  印象点击 林 艳 贾兴蓉(4·201)

  文论下载 孙 郁 陈莎莎(5·203)

  《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二年度优秀论文奖获奖作者与篇目 (1·10)

  《当代作家评论》二〇一二年总目录 (1·203)

  封面人物 吴义勤(第1期)

  封面人物 李 洱 宋琳速写(第2期)

  封面人物 劳 马(第3期)

  封面人物 郜元宝(第4期)

  封面人物 杨慧仪(第5期)

  封面人物 李敬泽(第6期)

  英文目录 崔 婷 译(第1-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