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沪剧《早春》到甬剧《柔石桥》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 热度: 12031
吴佳斯

  

  2020年,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暨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以及纪念文慧沪剧团成立10周年,上海文慧沪剧团排演了原创剧目《早春》,我担纲导演;2022年,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纪念柔石诞辰120周年,以及宁波甬剧团成立70周年,编剧马凌姗将沪剧《早春》剧本修改为甬剧《柔石桥》,仍由我导演此剧。作为原创剧目上演。两部作品均取得了不俗的反响,成为两家院团的保留剧目至今仍在持续演出,我十分荣幸有此经历,值得总结经验。

  《早春》和《柔石桥》都是为重大节点而选题创作,以“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为主人公,展现柔石从家乡宁海出走到上海的历程,他从一位向往光明的书生成长为敢于斗争的革命者,直到英勇就义。两版剧本的文本创作并无根本性的差别,但是我作为导演,在与主创团队和院团的合作过程中,追求一戏一品、一戏一格、绝不重复,两部作品的排练都是立足本剧种特色,张扬剧团风格,结合演员优势,以现代审美品格全新创作。从沪剧《早春》到甬剧《柔石桥》,我的目的不在于将一个剧种的作品移植到另一个剧种,而是创作两部风格、审美、舞台呈现都不同的大戏,来尝试导演面对同样题材进行多样化阐释的可能。

  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解读

  沪剧《早春》和甬剧《柔石桥》的立意出发点都是表现作家、革命家、“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最后五年的人生,以他真实事迹为素材,进行合理艺术加工,展示柔似水、坚如石的革命文学家品格,两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叙述方式、矛盾冲突、人物关系均一致。1927年的中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在宁海小城的柔石受到很大的冲击,目睹了当地的典妻陋习,深感“教书育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他渴望救国却遭到欺凌,告别妻子吴素瑛和家人来到上海,投身于更大的革命浪潮。柔石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结识了性情直率的女作家冯铿,共同用笔战斗,加入左联并入党,致力于揭穿现实的黑暗,奔赴更光明的未来;1931年,柔石和冯铿不幸被捕,二十四名同志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上壮烈牺牲,柔石的作品通过妻子吴素瑛的双手传播开来,用生命化作共产党成立早期一抹盎然春意。这是一部诗意风格浓郁的作品,不以激烈的外在冲突取胜,而在于内心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给导演的创作留了足够的空间,是难得的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红色题材。

  但是我旨在将两部作品中以现代意识解读革命历史,赋予革命历史以现代审美,相同的故事传达不同的解读主题。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龙华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红色纪念地标,因此《早春》是为了弘扬龙华精神,我在创作中偏向展示上海的地域特色,凸显文人情怀、烈士筋骨,给观众呈现出鲜明的沪剧风格,讲述柔石如何成为具备龙华精神的烈士。我与编剧研讨,《早春》场景多数发生在上海,给观众扑面而来的海派气质。而甬剧《柔石桥》的主题定为追求光明的青春生命力,剧本场景多发生在宁波的宁海,突出柔石个人命运的抗争,将柔石笔名的由来—他家门前的柔石桥,解读为人生之桥,生命之桥,理想之桥,浓墨重彩地呈现一批为理想主义出生入死的年轻人,冲破重重现实阻力,奔赴革命战场。桥的一端连着乡愁,另一端连着信念,给予“桥”象征意义的解读,每个人的一生会走过无数座桥,从桥东走到桥西,收获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有人收获了坚韧毅力,有人失去了家庭生命,“桥”具备哲学意味,寓意感更强。

  我和编剧经过反复的构思之后,确定了不同的剧名,从而找到了不同的主题。我理想中的现代红色作品不是居高临下地俯瞰观众,而是跟现代人走得非常近;我希望在作品中,邀请曾经的年轻人到现代来讲他们的故事,如此创作才能感动人心,触动共鸣。

  相同的人物,不同的创作

  我真正了解柔石是在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先生用深沉的笔触记录一群生机蓬勃的年轻人过早地牺牲在枪口下,给我很强的冲击力。面对同一个柔石,我进行了不同的创作。

  首先,沪剧《早春》的导演手法偏向于写实,而甬剧《柔石桥》则偏向于写意。但是任何一部戏曲需要虚实相间,因此《沪剧》的主题曲采用写意风格,“燕啊燕,飞上天,天门关,飞过湾。湾头白,飞过陌,麦头摇,飞过桥”,用燕儿的隐喻含蓄地指代早春的意象,燕儿从哪里来,飞到哪里去,引发观众很多联想却不具体说明。而《柔石桥》的主题曲采用写实风格,“小小一座柔石桥,咫尺之间百丈遥。几度走过几度回,难别难离亦难抛。桥,桥,桥,见证风和雨,承载悲和笑。桥,桥,桥,望断天涯好,奋身向明朝”,相对直接地点出桥的主题意象,指明整部剧的围绕柔石桥展开。“桥”引申为通向理想的坎坷道路,因此剧中夸大“三人过桥”段落在剧情起承转合中的作用,其份量重于《早春》,围绕桥,我让一批年轻人呐喊着“桥、桥、桥”来表演,增强唱词、情感、动作、气质。《早春》开场的一群演员,塑造群像,成为画面,说明柔石和冯铿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用中弹场面渲染革命者牺牲的壮烈。《柔石桥》的开场也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把青春活力和群像力量无限扩大,我有仪式感地编排10个群演,他们有青春勃发的一面,有彷徨的一面,实则是各个层面的柔石,代表着当时千万个知识分子面临的处境,柔石的诗歌《战》让我震撼,我让群演们喊出“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把震撼传达给观众,表达怒吼的青春。

  其次,根据不同年龄、性格的演员,为他们量身创作角色,围绕柔石、冯铿、吴素瑛、卢大川这四位主角配角和人物关系,我根据演员生发出不同的导演手法。沪剧《早春》作为当年上海戏剧院团新创的第一部建党百年作品,从选题到孵化均有创新理念,柔石牺牲时年仅29岁,是一个热血青年,而沪剧《早春》的柔石扮演者已年过半百,表演成熟稳重,唱腔占有优势,与生俱来带有老上海知识分子风度,因此我对沪剧版柔石的塑造倾向于沉稳健谈,尤其是第三场,柔石在上海开阔了眼界,為人处事彬彬有礼。甬剧《柔石桥》的柔石扮演者30岁,性格活泼,我开掘柔石作为年轻人的顽皮感、可爱感,同样是第三场,柔石在上海接受了新思想,于是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烈士,但我更相信他是一位喜欢奔跑、令人亲近的新青年。挖掘不同演员表现的柔石人物内核,让演员拥有兼顾个人特征和人物特征的能力。由于疫情原因,《柔石桥》的创作排练相对艰辛漫长,起初选用的饰演吴素瑛和冯铿的演员,与她们塑造的角色气质不符,反而符合彼此的角色,我排了3天戏之后更加确认自己的想法,虽然时间紧张,但是坚持把她们的角色互换过来,我相信起初的艰难必然换来未来的顺利,演出效果证明这样做是对的。

  再次,沪剧的唱腔本身具有浓厚韵味,特别是“赋子板”善于大段叙事和抒情,而甬剧没有“赋子板”,也没有如此长的唱腔,因此《柔石桥》增加了唱段的长度,借鉴沪剧、越剧等形成更鲜明的甬剧唱腔特色,与此同时增加动势感—由内出发的一种行为动力。同样的柔石在审判台前的大段核心唱段,沪剧版坚守写实,通过演员的唱腔让观众被柔石的演讲所震撼,而甬剧版相对写意,更多展示柔石韧劲和青春活力,还要凸显演员个人表演能力,活用审判台,更为戏剧化,让演员推着它在舞台的左右前后来回滑动,突破了传统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一唱到底的规则,张扬演员的气质,符合戏剧情境,更能传达柔石不畏权势、敢于反抗的力量。

  相同的题材,不同的呈现

  在具体的排练演出中,我给人物塑造丰富的细节以求真实可信。

  甬剧《柔石桥》,我让冯铿戴着一条围巾,到第六场吴素瑛探监时听到冯铿唤她一声“姐姐”,心里升起油然的感动,冯铿虽然受了重刑,却把唯一一条温暖的围巾送给了吴素瑛。围巾代表信念的传承,象征吴素瑛也接受了柔石和冯铿的理想,这是《早春》中没有的细节。同样塑造善良坚韧的小脚女人吴素瑛,沪剧《早春》的吴素瑛扮演者善于用声音感动观众,身段表演突出小心翼翼和老实诚恳,甬剧《柔石桥》的吴素瑛演员年龄较小,我设计这位吴素瑛温柔体贴,对丈夫的一切话都感兴趣,虽然不一定听懂,但是她努力去交流。最后一场,当丈夫去世后,她把丈夫的书分发给大家,表现出小女子的大豪情。同样作为柔石领路人的卢大川,沪剧版的卢大川演员老成稳重,一副正气凛然的气势,不怒而自威,甬剧版的卢大川扮演者潇洒率真,因此我给他设计一个口风琴,当卢大川牺牲后,立刻进入写意画面,吹起口风琴来,淡然告别,却催人泪下,我对他的定位是很有艺术修养的领导人,从不喊大口号,对生死坦然处之,这就是现代意识的融入,细节决定成败。

  剧本为演出提供了丰富的“空的空间”,孕育了极大的情感能量,情感是人物表演的手段,需要导演引导进而赋予演员。如甬剧《柔石桥》第四场,柔石在追冯铿时滑了一跤,高度近视的他找不到眼镜,只能焦急地摸索,这是细致地刻画人物而非丑化人物。再如第五场,柔石捡到卢大川的枪,在混乱中跌了一个跟头,不知道该如何拿枪,因为他从来没拿过这样分量的东西,害怕走火,十分紧张,观众都觉得很真实。当柔石亲眼目睹了卢大川被杀,随着一声枪响,他愣住了,我让演员进行体验式的表演,没有任何锣鼓和声音,演员只做身段动作,走入人物内心深处,柔石想到自己还要完成任务,浑身颤抖,甚至咬着手上的肉,直到摊坐在地上,这位书生没有见识过血腥场面,不是拿枪的战士,而是拿笔的战士—柔石被称为“笔锋战士”,我要求演员体验饱满的情感之后精準表演。

  第三场是《早春》和《柔石桥》的情节高潮,柔石、冯铿、吴素瑛在风雨中跑过了柔石桥,冯铿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柔石既想跟冯铿一起去,又放不下多病的母亲,陷入激烈的内心挣扎,吴素瑛追在后面给柔石送伞。雨中相互追逐的剧情,容易让观众产生歧义,因此我给三位演员编排了合理的身段,柔石追冯铿不是追她这个人,而是追求新世界,吴素瑛追柔石,不仅仅是为了追丈夫,潜意识里想跟丈夫一起走,柔石很向往去上海做大事,但是对母亲、孩子、妻子有牵挂、顾虑、胆怯,因此破茧成蝶后能产生无穷大的爆发力。这一场的编排,我让演员的追和跑点到为止,更多的是三人都往前走,三人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拢,借鉴传统戏的背靠背表演技巧,让观众去解读他们内心的追求。甬剧版柔石扮演者身段基本功很扎实,甬剧本身就擅长借鉴京剧、越剧、婺剧的表演规范,但是我让他克制地运用身段功底,主要用跑的动作就足够表演柔石。但柔石的奔跑不是传统戏曲《徐策跑城》的奔跑,徐策的跑实则是快走,一种压着步子走路的程式,而我设计柔石真的在跑,沪剧版更多通过灯光来营造人物造型和舞台高度,而甬剧版除了重新编排身段还增加了翻身和跌坐,实现传统的程式思维与现代身体语言的融合。

  沪剧《早春》的舞美设计,用庄严的板块刻出24个烈士的名字,给观众强烈的冲击感,是对视觉欣赏的美化和强化,传达出一种青春的、革命的的热情,以及许多和柔石牺牲在龙华的烈士们对自由的渴望。甬剧《柔石桥》的舞美相对写意,舞台背景布满柔石的诗作,其中包括《战》,将柔石真正的笔迹放大之后复刻出来,直击观众心灵,感受到诗意的壮美的生命力。

  沪剧《早春》作为上海市民营院团唯一一部入选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原创作品,荣获了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优秀剧目奖。甬剧《柔石桥》于2023年荣获了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两部作品的艺术品质。

  一个导演若没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不可能排好戏。我非常荣幸能与柔石结缘,有机会用两个剧种来排演他的人生,如果导演把一部戏原封不动地移植成另一个剧种的作品,那么导演价值何在,创作力何在?沪剧《早春》和甬剧《柔石桥》是两部独立的作品,有各自的主题,这是导演的职责,更是导演对毕生事业的执著追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