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中国奇谭》看中国动画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 热度: 13055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和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自2023年元旦开播以来就备受关注,相关话题持续刷屏,最终以微博阅读量43.2亿、B站播放量2.3亿、豆瓣评分9.1的优异成绩赢得了热度与口碑的双丰收,1成为向中国动画百年诞辰的诚意献礼。

  1922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拉开了中国动画百年发展的序幕;1957年,上美影成立,首任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先后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等具有极高艺术水准和民族美学特征的优秀动画作品,不仅成为一代代观众童年时代珍贵的光影记忆,而且成就了享誉国际的动画“中国学派”。值此中国动画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中国奇谭》以神话故事、志怪小说、民间传说为蓝本,应用多样化美术风格与多元化技术手段,创作了八个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中式奇幻故事,寄寓了对个体生存与时代变迁的哲学思考,这无疑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中国动画的传承和创新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中国动画民族风格与先进技术的结合

  从中国动画诞生之初,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一直是创作者的至高理想和坚定目标。一代代动画人以毕生的聪明才智将浓重的历史情感以水墨丹青、鼓乐笙箫等形式与动画相结合,前仆后继地探索着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中国奇谭》的成功,正是在现代性的“娱乐”外衣下,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学派”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中国奇谭》中的故事都是极度中国化的:《小妖怪的夏天》讲述了“西游世界”中一只底层小妖怪的职场辛酸史;《鹅鹅鹅》对古典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进行了巧妙的改编;《林林》取材于大兴安岭森林深处的神秘的猎人与狼的传说;《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用孩子的奇思妙想勾勒出一幅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小满》以传统剪纸动画的形式描绘了孩童克服“心理阴影”的成长故事;《飞鸟与鱼》展现了一个科幻版“田螺姑娘”;《小卖部》虚构了老北京胡同里隐藏的精灵世界;《玉兔》脱胎于广寒宫嫦娥的神话。除了中国故事,“中国学派”美术传统在整个系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时空背景和环境设定,到场景空间的布局、装饰道具的设计,再到音乐和色彩的运用,以及精神内涵的传达,几乎所有叙事元素都借助美术本体语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东方气韵审美的绝佳体现。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在传统的二维平涂手法上融入中国画的技法,呈现出素描与中国水墨水乳交融的画风;《鹅鹅鹅》最大程度保留了手绘素描笔触,辅以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再结合中国画留白的意境,于无限的想象空间中突出了志怪传说的气质;《林林》从敦煌莫高窟的拓印谱和《楚辞》获得灵感,在配乐上应用了古朴的埙声、清扬的箫笛、雄浑的中国大鼓,以及苍凉的中阮等民族特色器乐;而在《小满》中,大红的背景色映衬下,传统年画《百子图》里的孩童在河里嬉闹,南宋《太液荷风图》里的荷花铺满了梦境,唐代韩滉《五牛图》里的老牛正被赶着拉车,元代赵孟《斗茶图》里的茶客成了市井里的一道风景,甚至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里的渔船也划进了观众的视野,颇具东方韵味,给人独特的视觉享受。

  除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之外,技术作为动画的表征与介质也至关重要。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古典名画才能动起来,名著才能完成视觉转码。脱胎于传统经典文本的故事从印刷文字到动画呈现,要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极致的扩充和延伸,才能引起现代受众的感官刺激与感性共鸣;而现代技术的升级发展和不断革新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保障与活力。《中国奇谭》大量运用CG建模、三渲二等先进动画制作技术,赋予了作品现代艺术魅力。《林林》中, CG 技术制作的唯美北国风光、层层叠叠的森林、随风摇曳的枝桠、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动物栩栩如生的毛发,还有“三渲二”技术带来的手绘肌理感等鲜活生动的呈现。同时,三维与水墨融合的形式,既保留了水墨的留白韵味,增加了写意的东方美感,又发挥出CG动画在细节和透视层面的优势,在三维里诠释出中国意境,让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在求同存异中美美与共,使得观众获得丰富而独特的视觉享受。

  传统文化题材与现实主题的巧妙融合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逐渐将现实与虚幻杂糅得无法分辨,许多动画作品常常不得不堆叠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呈现出一个接一个的奇观化场景。可是从长远来看,动画带给大多数观众最深的感触绝不只是炫丽的特效画面,而是触达人心的精神内涵。

  《中国奇谭》最吸引观众的,除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当代价值为内核诠释传统文化题材,反映当下的生活现实,折射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进而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收获广泛的话题讨论。《小妖怪的夏天》将小人物在职场打拼的迷茫与困境刻画得写实又有趣,让观众很有代入感;《鹅鹅鹅》以第二人称叙事,隐喻了人性与欲望,投射了现代人的情感经验;《林林》是一段残酷的青春叙事,涉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尋,能勾起许多人青春期成长之痛的回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主人公和奶奶剥花生、看爷爷做香椿饼、夏日拿竹竿捉知了、冬日在田野放炮仗的场景宛若一幅乡村生活的风俗画,再现了城乡变迁这一集体记忆,弥漫的怀旧情绪非常动人;《小满》展现了孩童克服“心理阴影”的心路历程,故事简单但对情感变化的刻画极为细腻;《小卖部》聚焦市井生活,以诙谐的笔触勾画出充满烟火气的北京胡同文化;还有《玉兔》既以中国先进的航天科技为叙事主题,又巧妙拼贴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角色……总之,八个故事纵观古今、展望未来,从神话传说到科幻想象、从乡土眷恋到青春爱情、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既有对凡夫俗子的辛辣讽刺,又有对人性无限的悲悯情怀;既有为人处世之道,又有乡土寻根情怀,体现出深厚的东方哲学思维和民族精神内涵。

  相较于以往的国产动画,《中国奇谭》对于青年群体心理需求的关照更为明显。今天的青年虽然出生于物质丰富的时代,但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生活成本高企的宏观背景下,他们背负着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需要借助喜爱的文艺形式逃避现实烦恼、获得情感慰藉。《中国奇谭》在提供青年群体所渴望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同时,通过映射现实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有助于他们释放焦虑,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青年的心理期待,给了他们更多代入角色的可能性,引发了青年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

  青年审美趋向与叙事技巧的充分考量

  根据笔者团队2022年对网络动画受众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18~25岁的人数最多,占比52.67%,其次是26~35岁,占比28.4%;另外13~17岁群体,占比7%。2由此可见,青年观众在动画受众中占比接近九成。这一群体从小在动漫文化的浸淫下长大,在《大闹天宫》中识天地,《哪吒闹海》中认自我,《天书奇谭》中看众生,《金猴降妖》中见人性,对动漫产品保有持续的消费习惯与热情。3同时,他们又成长于全球化语境下,能广泛接触到各国优秀动漫作品,对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准和呈现效果要求较高,形成了现代性与全球性相结合的审美趣味。他们一边追番美日漫和欧洲艺术动画,一边真诚期盼“中国学派”有朝一日能重振雄风、再创辉煌。所以《中国奇谭》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培育,中国青年一直在期盼能够彰显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中国动画出现—《中国奇谭》点燃了他们的热情。

  《中国奇谭》对民族风格动画的传承与创新,以解构传统文本使之陌生化,从现代青年审美出发构建快节奏、多元化、强情节的叙事为主要方式,并在画面呈现上尽量与当下流行的视觉元素相结合;但同时并没有丢弃传统文化特色这一根本,每个单集随处可见的中国文化元素时刻提醒着观众中式美学的意趣,并留下意境深远的解读空间。这种不拘泥于旧有形式,大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动画在现代审美下的包容性与年轻态,彰显出中国动画基于历史发展的时代自觉,拓展着传统美学的表达边界。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鹅鹅鹅》在视觉呈现和叙事手法上颇具创意。它建构了一个神秘诡谲的古代奇幻世界,把当代人的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于时空“间离”中引发共情与共鸣;它用默片时代的电影手法来讲故事,还原早期电影胶片的风格,体现古代志怪小说“少即是多”的气象;它为主人公设计的具有“哥特式美学”的黑眼圈,代表人物心事重重的状态;还有字幕的设置参考了网络游戏中人机对话的体验,以此增加年轻人阅读和游戏的乐趣4……《中国奇谭》就是这样在具体的情节设计上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性格、行为在现代审美语境下产生的新戏剧冲突,使得作品具备了独特的中国印记;同时在展现中国风格的先决理念下适当优化调整叙事结构,比如采用非线性的叙事、开放性的情节设计等,增强了故事的精彩性。通过对传统美术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创新,《中国奇谭》展现出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的多视角诠释和创新性表达,带给青年观众惊艳的视觉呈现与全新的审美体验。

  青年文化力量和网络传播的适时善用

  《中国奇谭》一推出就火爆全网,除了得益于上美影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厚积薄发的动画制作实力、稳定输出的审美水准和耳熟能详的品牌影响力之外,与B站的联合也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ACG5产业独角兽,B站不仅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年轻用户、最活跃的网络社群和最具特色的二次元文化生态。近年来B站“传统文化”“新国潮”“中国原创”等标签下的UP主(自媒体人)大量集聚,他们既是新一代的观众和消费者,也是原创视频的创作者和发布人。特别在动画剧集的品评领域,B站汇集了大量专业且痴迷于深度解读文本的UP主,他们会在剧集更新后很快投入剧情解读和文化分析的视频制作中,而且上传速度和原创数量都非常可观。因此在《中国奇谭》播出后,我们看到B站上许多UP主自发对剧集进行“二创”—画番外、拆解故事、补背景介绍,从各个角度解读剧情中的寓意,相关“二创”视频的总播放量也突破了2亿次。

  比如《鹅鹅鹅》从古典志怪小说中继承了“引而不发”的情感表达,朦胧间好似幻梦一场,带给观众无限遐思与美学想象之余,也提供了非常大的解读空间;加上极具代入感的第二人称叙事,一改常见的主观视角和全知视角,以一种强势邀约的姿态,将观众带入故事中。这种交互式的观看体验引发了《中国奇谭》系列最为踊跃的“二创”热潮—在B站,从追番区到影视区,UP主们纷纷加入解读、解构文本的大军;在微博,拥趸们为它开辟超话、绘角色图、剪窗花;在微信制作表情包,在小红书化仿妆,还在上美影旗舰店购买周边,并在朋友圈疯狂推荐……在这股“爱国风、追国潮”的青年文化助力下,《中国奇谭》从B站走向了更多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进而跃入大众视野。

  应该说,《中国奇谭》此次选择在流媒体平台线上发行,是对建构和完善中国动画产业链的一次成功探索。B站的平台资源让这个系列精准传播到互联网上最活跃的青年群体,一方面弱化了直接面对全龄段大众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能依靠青年文化特点和网络传播相结合、虚拟社区和人际传播形式相结合的社会化营销力量,推动《中国奇谭》发展成为年度文化热点现象,并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演变成重要的话语力量,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这无疑也是中国民族风格动画在新时期传播方式上的一次创新探索。

  结语

  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设计,始终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而今,站在中国动画新百年的开端,国内动画创作者已经开始探索如何以“中国学派”独特的民族风格实践完成对新观念、新价值的艺术表达,真正触碰到当代中国的精神脉搏。而这,正是《中国奇谭》出现在这一历史节点的最大意义所在。

  《中国奇谭》贯穿了对民族风格的传承与创新的韵脚,不拘泥于狭义的中国文化符号,而是基于现代审美的变化,运用多元化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段呈现东方美学意境、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予了生动诠释;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以奇幻故事投射现实关注,契合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有效利用青年文化力量提升传播效果;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美学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赋予作品美学意韵,为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中国奇谭》的成功经验说明,中国动画的发展,不仅要传承中国学派的“民族风格”,还要在创作中增加对时代环境变化的回应、对观众审美需求的尊重,以及对新时期文化使命的认知等新的内涵,要从当代前沿审美出发创新“民族风格”的话语表达,在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审美体验中,让中国动画迈向现代化与全球化。

  1.孙海悦.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开拓国产动画片创作传播新路径[N].北京: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3.17:3.

  2.笔者的研究团队曾于2022年10月对B站的ACG受众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众结构、观看动机、审美趋向、影片评价等。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比例为98.2%。

  3.宋瑜.全球化語境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路径探析[J].上海:上海艺术评论,2022(6):89.

  4.根据B站知名UP主“天师道的白山正”对《鹅鹅鹅》导演胡睿的采访内容整理。

  5.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的首字母缩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